
1。于山
位于福州市区东南五一广场北侧。战国时期有于越族居此,故名。 相传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山修仙炼丹,又名九仙山。最高处海 拔58.6米,是为鳌顶峰.后因宋代福州人陈诚在此读书中了状元,故又 称状元峰.于山有九仙观等24景,现存万岁寺、戚公祠、大士殿、定光 塔以及自宋至近代的摩崖题刻百余处。碑廊陈列有宋、元、明、清历 代碑刻。
由五一广场步上于山文化游览区,上山以后即见树木参天,古榕 盘根错节,蔚为壮观。俯瞰福州全景,一览无遗。
定光塔在于山西麓,砖结构,七层八角,高41米。初建于唐天佑 元年(904年),系唐闽王王审知为向双亲报恩而建。辟基时发现一颗 光芒四射的宝珠,故名。又因塔身为白色,故俗称白塔。塔南有定光 寺,唐天佑二年(905年)创建。两年后朱温灭唐,建立后梁。为祝贺 朱温即位,改名万岁寺,俗称白塔寺。寺内法雨堂,系《天演论》译 者、近代思想家严复读书处。
戚公祠在定光塔东,系纪念明代抗倭将领戚继光所建。明嘉靖四 十年(1561年)戚在台州九战九捷。次年援闽,在宁德横屿、福清牛田、 莆田林墩四胜倭寇。班师回浙江时,福州官绅在于山设宴饯行,勒碑 记功。百姓在此建留念。现在的戚公祠是1918年重建的。祠内展有战 袍盔甲,行军干粮“羌饼”等。 附近有一长石上镌刻“醉石”二字, 系戚继光抗倭大捷庆功,酒后步月到此醉卧之处。
大士殿又名观音阁,在于山山顶。原为宋嘉福院遗址,清乾隆二 年(1937年)改称大士殿。殿内有乾隆帝“御题大士出山图”碑刻,叙 述观音大士由男变女的故事。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战役时,为革命军前 敌指挥部所在地。大士殿东边的护国寺,西边是龙神庙。九仙观是于 山最大的庙宇,建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第三殿称玉皇阁,供玉 皇大帝和九仙。天君殿碑廊陈列历史碑碣19方。
于山摩崖石刻现存113段,宋刻有35段。福州市最大刻石《南校 场演武厅铭》即在这里。此刻石共319字,每字大20厘米,字迹极为 苍劲,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
大士殿在古代是福州城中的百官遥拜皇帝地方,现为福州市博物馆。大士殿东邻“护国寺”,西接“真龙庵”。定光塔坐落在于山西麓的定光塔寺旁,是一座高41米的七层八角型白塔,游客可登塔顶俯瞰城区。戚公祠位于定光塔寺东,专为祭祀抗倭名将戚继光而设。相传戚继光当年率兵在福建抗倭,连打了三次大胜仗,福州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庆功。后人在此建戚公祠。现祠为1918年重建。祠正厅塑戚公坐像,厅两侧壁上悬挂着四幅画卷歌颂了戚公抗倭的功绩.
2。于山(Yu Shan) 赣江和抚河的分水岭。位于江西省中南部,绵延于南城、宜黄、南丰、广昌、宁都、于都、兴国和赣县等地。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250公里。山势东北高,西南低,同名山峰在于都县北。最高峰军峰山,位于宜黄与南丰边境,海拔1761米。于山主要由红砂岩、砂页岩和砂砾岩构成。在岩性软弱、岩层倾角较小地区,经流水侵蚀发育而成浑圆丘陵,相对高度200~300米,地形破碎,山间多红色盆地,较大者为广昌、宁都、兴国等。在岩性较硬的砂岩、砂砾岩分布地区,有奇峰林立的丹霞地貌,如宁都和兴国的假峰林。于山有大量岩浆岩侵入体,矿产丰富,主要有钨、锡、铀、铋、铜、金和稀土等,其中钨、铀最驰名。非金属矿产中主要有滑石。于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富,植被茂盛,主要为常绿阔叶林、以壳斗科常绿树占优势。天然森林多被破坏,以人工林为主,优势树种为杉、马尾松和毛竹,是江西主要用材林基地之一。油茶、茶叶、柑橘等经济林的栽种面积和产量,占省境较大比重。名胜古迹有宁都的翠微峰、狮子峰、金精洞,兴国的冰心洞等假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