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枢》又称《针经》、《九针》,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共九卷,八十一篇,与《素问》九卷合称《黄帝内经》,在针灸学上有绝对权威。
明代马马莳编《灵枢注证发微》,是历史上全注《灵枢》的第一人。
《灵枢》《素问》是我国两部理论医著,始见于《黄帝内经》。 公元六世纪,全元起对《素问》进行了全面注释。但由于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唐宝兴元年(公元762年)启玄子王冰对《素问》重新加以编次,加上大量注语,并根据其先师张公所藏的秘本等补入七篇,作为亡佚的第七卷内容。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素问》由原来的九卷,扩充到二十四卷。从此《素问》一书流布日广。北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对王冰所注的《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勘注释,遂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素问》。成为后世研究,注释《素问》的主要版本。 《灵枢》等多种书名的传本,但后来均已失传。南宋绍兴乙亥(1135年)史崧氏将家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也扩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从此《灵枢》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尽管出现过十二卷本等各种刊本,但皆以此为据。此后《灵枢》《素问》流传了许多版本。明·吴昆《素问注》,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陈修园《灵枢素问集注》,鄂尔泰等奉敕撰《素问直解》九卷,高世栻撰《素问集注》九卷,张志聪撰《素问悬解》十三卷。黄元御撰《素问释义》十卷。张琦撰《素问校义》一卷,陆懋修撰《灵枢经集注》九卷,张志聪撰《灵枢悬解》九 卷,黄元御撰《素问灵枢类纂》九卷,汪昂撰《灵枢素问》浅注十二卷 还有节要注释《内经》的,如元·滑寿《续素问钞》,黄俅《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
灵枢
医经著作。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
《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记亡失”。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灵枢经叙
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吸《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世所奉行唯《素问》则耳。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难经》,《皇甫褴次而制甲乙经》,诸家之说,悉自此始。其间或有得失,未可为后世法。则调如《南阳活人书》,称咳逆者少也,谨按《灵枢》残曰:新谷气入于胃,与故寒气相争,故曰。举而并之,则理可断矣。又如《帷经》第六十五篇,是越人标指《灵枢》本输之大略,世或以为流注,谨按《灵枢》旧经: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人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气者,正气也;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流注也;并荣输经合者,本输也。举而并之,则知相去不啻天壤之异。但恨《灵枢》不传久矣,世莫能究。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尤毒于挺刃。是故古人有言曰: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仆本庸昧,自髦迄壮,潜心斯道,颇涉其理。辄不自揣,参对请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灵枢》拥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开卷易明,了无差别。除已具状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依条申转运司,选它详定,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分拨专访请名医,更名参详,免误将来,利益无穷,功实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