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扶、𢻳、𢱿,读音作fú(ㄈㄨˊ)]←“扶”的古体字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上古时候大禹之臣扶登,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传说,大禹在创建夏王朝时,属下有个叫作扶登的精明大臣。
扶登,其实是上古时期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为君王营造都城、宫殿、祭坛等,辅佐君王登位,因称“扶登”,相当于周王朝时期的大司空,也就是如今的建设部部长。
在扶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扶登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扶氏,是扶氏的最早起源,也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许多扶氏族人都尊奉扶登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改姓,出自汉朝巫嘉的后代,属于以帝王赐名为氏。
西汉初年有一个巫人,名叫嘉。相传,嘉的母亲在汤溪边上遇到一条龙,回家以后就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嘉。
嘉擅长于占卜,而且他所求必灵。后来他建议当时为汉王的刘邦先行占据三秦之地,以为根据地,然后再称霸天下。刘邦按照这个策略做了,果然先站稳了脚跟,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
因其扶掖汉室有功,嘉深受汉高祖刘邦的宠信,授以他廷尉的官职,并赐给他名字叫扶嘉,赐食邑朐肕(今重庆垫江)。
在扶嘉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帝王所赐之姓为氏,称扶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巴郡(重庆)扶氏,史称扶氏正宗。
许多扶氏族人亦都尊奉扶嘉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乞扶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中有乞扶氏部落。乞扶氏,亦称乞伏氏。
在史籍《魏书·官氏志》中记载:“乞扶氏后改为扶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以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其过程中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乞扶氏在这个过程中改汉姓为扶氏、伏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扶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盘古氏,出自古代梅山蛮一系,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通志·兵事》中《旧志》记载:“汉阳人扶氏,扶即符,汉阳人则汉阳之误其酋扶氏,遂解发稽首降,传檄而定。析其地为二:以下梅山置安化县,上梅山置新化县。自是鼎、澧可以南至邵,潭、邵间不复有夷僚之患。”
相传,梅山蛮一系乃盘瓠(盘古)的后裔,历朝历代史籍对其称谓不尽相同,春秋战国时期称“荆蛮”,汉朝时期称“长沙蛮”,隋朝时期称“莫徭”,唐朝时期称为“梅山蛮”。
梅山蛮分为十峒,为首者称为“左甲首领、右甲首领”或“峒主、峒长”等。峒民中自古就有扶氏、苏氏、向氏、兰氏、青氏、赵氏、卜氏等姓,还有为逃避战祸迁入梅山定居的外姓族人,如陈氏、邹氏、刘氏、罗氏等。
梅山蛮长期居住山林,勇猛顽强。他们不害怕猛兽的凶狠,也不惧怕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北宋以前的历代统治者都想用武力征服他们,但都没能成功。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宋太宗在平定南唐之后,曾派大军进攻梅山,俘斩峒民数千,激起了峒民更顽强的反抗。次年,梅山峒民在左甲首领扶汉阳率领下,攻打北宋边界。宋太宗令客省使翟守素调潭州兵镇压,俘斩峒民两万余,却仍未使“梅山蛮”屈服。
于是,到了宋仁宗赵祯执政时期,开始改变对梅山蛮的策略而采取怀柔政策。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潭州知州刘元瑜派人入梅山,招抚峒民四百余人。宋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益阳知县张颉向朝廷建议开拓经营梅山,取消不准峒民耕种与益阳接界之地的禁约。
宋神宗赵顼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年),湖南转运副使范子奇奏请朝廷,对梅山蛮“宜臣属而郡县之”。蔡煜继为湖南转运副使后,又奏请朝廷,主张对梅山蛮“使为士民,口授其田,略为贷助,使业其生,建邑置吏,使知有政”。宋神宗采纳臣下的意见,决定对“梅山蛮“实行怀柔政策,派专使进山言和。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潭州知州潘夙、湖南转运副使蔡煜等受命和平解决梅山问题。他们又委托武冈县尹郭祥正等,分别与梅山各峒首领磋商,终于取得大部分首领的默许。同年农历11月(公元1073年1月9日),梅山地区正式归附北宋中央王朝。北宋政府在梅山建筑二邑,上梅山筑一邑,命名为“新化”,取“王化之新地”之意;下梅山筑一邑,命名为“安化”,取“人安德化”之意。新化县建立之后,其地在宋朝时期隶属邵阳郡,元朝时期属宝庆府,明、清两朝时期属宝庆府。
古代新化梅山蛮一系,族人中多有称扶氏者,是为湖南扶氏,著望于湖南省的新化县、酃县、桂东县;亦有称符氏者,著望于湖南省的益阳市、宁乡市,以及福建省的龙阳市、永定县、慈利县、永顺县等地。
第五个渊源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卦尔察扎马奈氏,简称卦勒察氏、卦尔察氏、瓜勃察氏、瓜尔察氏,源出古鲜卑后裔中的杜尔伯特部,以地为氏,世居瓜勃察(即瓜尔察,亦称卦尔察、伯都讷,今吉林扶余松花江北岸一带)、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长白山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uuwalca Hala。
清朝时期,居于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卦尔察扎马奈氏,有以世居地名称汉化为姓氏者,称扶氏,以及关氏、赵氏等
得姓始祖扶登。夏禹为天下之王的时候,他的手下大臣有一个叫扶登氏的,通常被认为是扶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扶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扶姓是传自上古至君夏禹的大臣扶登氏。得姓已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扶姓还有一支起源。传说西汉初年刘邦打天下的时候,有个叫嘉的人能施巫术,他帮助刘邦立了很多功。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封嘉做延尉的官,并赐给他扶姓,取辅佐有功的意思以表彰他。嘉的后代,就都以扶为姓氏,世代相传,成为今天扶姓的又一支来源。而据《姓氏急就篇》记载,汉朝时,汉高祖给汉廷尉扶嘉赐姓扶氏。其发祥之地在今河南省境内的河南郡,即今河南洛阳县东北30里处,全国各地扶氏家族都是由河南播迁而出。又有望族于京兆郡,即今陕西长安东一带地方。
历史名人扶 猛:字宗略。北周上甲黄土人。在梁朝做官的时候是南洛北司二州刺史。魏时做了罗州刺史。跟随着贺若敦南讨信州,到了白帝城,为百姓着想,不采取强攻的方式,而是抚慰百姓。于是人民都高兴的归附了。使地方的人民生活不受到损失,而且安定治理。因为他的功劳被授为开府仪同三司,封为临江县公。
扶 嘉:汉代廷尉,其母于万县之汤溪水侧,感龙生嘉,预占吉凶,多奇中。高祖为汉王时召见,以占卜劝定三秦,赐姓扶氏,谓嘉志在扶诩。拜廷尉,食邑朐[月忍](Rùn 音闰)。扶嘉原不姓扶,汉祖刘邦为嘉奖他扶翼汉室的功劳,因赐姓扶姓,为扶姓起源的一支。
扶 卿:汉代的学者。传孔子传《论语》。
扶少明:汉代的学者。著有《道德经谱》三卷。
扶克俭:字共之,光山人,明朝时期文士。万历年间进士,是朝廷的御史,所管辖的地区有辽东、山东等地。因为揭发他人而被害入狱过,后来复职,为民造福,政绩很好。谥号为忠毅。
郡望堂号1、郡望
京兆郡: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望出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治所首都直辖区。相当于今天的陕西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河南郡:据《姓氏考略》记载,扶氏望出河南。汉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2、堂号
翼汉堂:汉代廷尉扶嘉的母亲在汤溪的边上遇见龙而生了他。汉高祖还是汉王的时候遇到了嘉,嘉劝汉王定三秦。高祖看到嘉的思想出发点是为了辅佐汉室,于是就赐他姓扶。
姓氏楹联【扶姓宗祠通用联】
〖扶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京兆;
姓启扶登。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扶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谱疏道德;
羽翼赤符。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扶少明事典。下联典指汉·扶嘉事典。
-----------------------------------------------------------------
〖扶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胸罗淹博之学;
手著道德之经。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代学者扶少明,著有《道德经谱》三卷。
翼汉有功赐姓;
梯山越阻抚夷。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朐腮人扶嘉,相传他母亲在汤溪水边遇龙后生他,善于占卜吉凶。刘邦为汉王时遇到他,他曾劝刘邦定三秦。刘邦认为他有志扶翼汉室,便赐姓扶氏,官至廷尉。下典指说南北朝时北周上甲黄土人扶猛,字宗略,曾在南朝梁任南洛、北司二州刺史。人西魏,官罗州刺史,征讨信州,梯山扪葛(攀山越岭,手抓葛藤行军),跨越险阻,人白帝城,抚慰当地夷人。因功封临江县公。
-----------------------------------------------------------------
〖扶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勇谏坑儒传佳话;
诚心抚民播惠声。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始皇之子扶苏的事典。秦始皇坑诸生,扶苏谏之,始皇怒,使监蒙恬军。后始皇崩。下联典指北周刺史扶猛,字宗略,上甲黄土人。仕梁,官南洛、北司二州刺史。后从贺若敦南讨信州,梯山扪葛,入白帝城,抚慰百姓,莫不悦附。以功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江县公卒。
翼江有功而赐姓;
梯山越阻以抚夷。
——佚名撰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扶嘉劝高祖定三秦,高祖以嘉志在扶翼,赐姓扶氏。下联典指北周扶猛仕魏为罗州刺史,从贺若敦南征,梯山越阻,抚慰夷人,所至莫不悦附。此联与上六言联仅加一字(见上《扶姓宗祠六言通用联》同名联及联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