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6轰炸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马丁(Martin)B-26“劫掠者”(Marauder)是二战中美国最受争议的机型之一。

马丁“劫掠者”的历史开始于 1939 年初。实际上北美 B-25“米切尔”和马丁 B-26“劫掠者”都源自同一份航空队需求书。1939 年 3 月 11 日航空队颁布 39-640 号需求书,向工业界寻求新型中型轰炸机。依照在需求书中列出的性能指标,中型轰炸机在载弹 1,360 千克时航程要超过 3,200 公里,最大速度不低于 483 公里/小时,实用升限不低于 6,100 米;5 人制机组,自卫武器 4 挺 7.62mm 机枪;引擎可以在普拉特&惠特尼(P&W)R-2800,莱特(Wright)R-2600 或莱特 R-3350 间选择。

军方收到了马丁、道格拉斯、史提曼(Stearman)和北美(North American)4 家公司的回应。位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Baltimore)中央河(Middle River)的格伦.L.马丁公司(Glenn L. Martin Co.)提交的方案是 179 型。马丁任命年仅 26 岁的航空工程师佩顿.M. 麦格鲁德(Peyton M. Magruder)为 179 型项目工程师。由于军方提出了高速要求,但没有对着陆速度进行任何限制,麦格鲁德和设计小组选择了圆形剖面低阻外形机身和翼展仅 19.81 米的机翼,翼载超过每平方米 244 千克,超过当时航空队装备的所有机型。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着陆速度过大(超过 160 公里/小时)和起飞距离的加长。在设计备忘录中,麦格鲁德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179 型的早期风洞测试模型是双垂尾布局,设计者认为这会提供较好的空气动力控制。最后为了使尾机枪手有良好的视界,还是采用了单垂尾。

马丁首席工程师肯.伊贝(Ken Ebel)亲自监督第一架 B-26 的制造。B-26 的半硬壳铝合金结构机身由前中后 3 段组成。机身框架由四根主纵梁,横向圆形隔框,和纵向桁条构成,并在框架外覆盖金属承力蒙皮。带弹舱的机身中段与机翼一起制造。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由液压控制,前轮旋转 90 度收入机鼻,主轮向后收入引擎舱。平尾和垂尾是承力蒙皮悬臂结构,升降舵是金属蒙皮,但方向舵蒙有织物蒙皮。

首架 B-26(c/n 1226,航空队序列号 40-1361)在 1940 年 11 月 25 日进行了处女航,肯.伊贝兼任试飞员。 在 1940 年 12 月 11 日首飞成功。这架飞机没有安装任何武器军械,但装备了机背炮塔。

解放军空军曾少量装备B26,并在朝鲜空战中击落2架B26.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