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河豚
拉丁文名→
Platanista gangetica
英文名→
Indus River Dolphins
科→恒河豚科
现况→ 濒危
现存→ 4000-6000
背鳍位置→ 中央稍偏体后方
初生重量→ 7.5公斤
成年重量→ 70-90公斤
族群大小→ 1-2(1-10)
良好食区→
不详
侧泳>>
这两个品种偶尔都会侧泳,尤其是在浅水区域中。通常倾向右侧,并在河底附近巡游;尾部会略高于头部(头部会不停地点着);而其中的一只胸鳍通常拖在淤泥中搜寻食物。根据某些报告显示,晚间侧泳者较多;深夜则是侧泳的高峰期。也经常在水中绕圈子游,而且通常采取逆时针方向
侧泳>>
尾鳍的功用像船桨,突起的骨脊,右胸鳍会在泥中拖行
头颅>>
头型不对称,向左斜倾,颚骨隆起朝后上方弯曲
特征>>
这种最独特的地方就是长而窄的嘴喙,长度有时可及身长的1/5。因此可以籍此与嘴喙不明显的伊河海豚,新鼠海豚区别(这两种主要生活在海中的鲸豚类有时会进入亚洲的大河流域内)。驼海豚类与瓶鼻海豚也可能溯河而上数公里之遥,但这两类有非常明显的背鳍搜寻印河豚与恒河豚,可仔细聆听它们的喷气声,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从远处就可以听到这些声音。当地人称它们为“susu”(印度文拼作soosoo),就是模仿它们呼吸时类似喷嚏的声音。
灰蓝色的雌性:这两个品种的雌雄体色都有极大的差异,体色范围可能从淡蓝,层次不同的灰,乃至暗棕色都有。嘴喙末端的牙齿较长,背鳍的位置有三角形的隆起,末端尖锐,腹部的颜色比背部与体侧淡,尾鳍柔软。
鳄鱼般的外观>>
印河豚与恒河豚呼吸时,经常以一定的角度浮出水面,所以在某些地区可能会被误认为鳄鱼。或许能看见江豚的整个头部与嘴喙,但有时只有额隆或头的上半部及嘴喙浮在水面。
何处观赏(印河豚)>>
只出没在巴基斯坦信德省与旁遮普邦的印度河流域中。80%以上沿着印度河下游苏库尔坝与古杜坝之间的170公里河道出没。上溯的极限应在旁遮普邦西北的真纳坝;下行的极限可能在信德省的戈德里坝。也居于杰纳市河,在本杰纳德坝渠首之下,自1930年代起,为灌溉及水力发电而盖的许多水坝,已经严重影响它们的行动与分布区域,许多族群也被分散,局限在隔绝的小块地区内。
何处观赏(恒河豚)>>
比印河豚分布更广,出没在印度西部,尼泊尔,不丹与孟加拉境内的恒河,梅克纳河与布拉嘛普特拉河流域,以及孟加拉的戈尔诺普利河。此外也可能栖居于孟加拉的森古河,以及布拉马普特拉河在中国境内的源头(中国称为雅鲁藏布江)。从喜马拉雅山山脚到潮汐区呈现不连续的分布。上溯的界限应在苏南干治(梅克纳河),洛希特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以及马纳河(恒河支流)。就算往下游去,也不会超越潮汐界限。法拉卡坝已经将其族群一分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