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五校联考是杭州学军中学、杭州第二中学、杭州高级中学、嘉兴市第一中学、宁波效实中学等五所浙江省知名度最高的中学组织的联考。
考试性质和安排五校联考是带有高考模拟考性质的考试,
五校联考每年共两次。
第一次一般安排在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以后,一般为分科考试,具体为理科生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文科生语文、数学、外语(英语)、历史、地理、政治。一般在2天内考完。
第二次一般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期中考(统考)后,完全按高考科目设置,时间也与高考相同。
2010年开始第一次的要考两天半了。因为新加了一门自选模块(这个时间段内有些自选内容都还未上过)。
考试结果据不完全统计,该项模拟考试成绩、排名均与正常高考考情偏离较远。特别是理综科目,题量大、时间紧,加之题目有失严谨,极易引起考生情绪波动,从而影响成绩,曾有北大保送生考出及格线以下分数的记录。从效实中学某班成绩分析来看,排名,分数均和高考难度水准的考试有相当差距,总体参考意义不大。
由于“五校”为基本为浙江省生源最好的高级中学,文理不均衡现象较为严重。一般认为,理科题目远较文科艰深。但由于文科自身因素,加之文科生平时学习较为散漫,平均成绩远不及试题难度更大的理科生。这也反应了中国教育和文科生存在的一些弊端。
但是根据权威人士声称,06年,五校联考的文科难度大大增强,当然有人认为文科生平时学习散漫导致成绩不如理科生,显然是无端臆测。
一般而言,各校复习水平不均衡。如宁波效实中学,复习进度较慢,一般在第一次五校联考之前还未完成第一轮复习,加入自选模块后,进度拖后,造成长期以来宁波效实中学的五校联考平均分较低。效实中学的学生一般将之视为高考临场体验,其成绩一般不作为参考。
考试评价在80年代到90年代左右,由于没有很好的统一考试的参考标准,那个时候学生也少,再加之高校并未括招,因此当时的五校联考是十分具有高考成绩的参考价值的,但随着86-89这个年段的生育高峰的到来以及之前的80后一代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人,因此在之后的时间里发生了高校扩招等各项教育改革政策,然而五校联考由于所在五所学校均为浙江省最强的五所高中,因此五校的考试一直保持着较低的难度系数,导致考试较难,因此失去了高考的参考价值。随之而来的五校联考也就成为了五校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是一个尖子生展现自己成绩的平台,对于别的学校基本都不会拿五校的卷子进行较大的参考。
由于该项考试出题人价值观存在偏差,思想上落后迂腐保守,片面追求压分,过度提高考试难度,考试试题科学性常有缺失。如2008年第二次五校联考理综科目物理解答题第二道,题干中阻力f属性缺失,力的性质模糊(从题意理解为恒力,但在临界点有突变!);又如2008年第二次五校联考英语科目,阅读第C、D篇目均有模糊选项,标准答案亦语焉不详,严重影响考生考分水平和应考情绪。
考生反应该考试难度较大,主要检测学生的高考潜力与应试心理。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往往会导致时间不够,题目做不完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