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竹镇地处广昌北端,沿抚河溯源而上,是抚河源头盱江的第一镇,故有“盱源首镇”之称。全镇国土面积114平方公里,有耕地23000亩,山地80000亩。辖甘竹街居委会,甘竹、罗家、鹅龙、洙溪、图石、东源、龙溪、坪上、朝华、答田、樟树、大嵊等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4700人。
甘竹镇经济产业情况是:
农业:特色农业产业比较明显,烤烟种植规模已达4018亩,产值600多万元;果业以南丰蜜桔为主,有7000余亩的规模;食用菌以茶薪菇为主,有1300万筒的规模;粮食、白莲作物作为传统产业,其种植比较稳定,分别是18000亩和4000亩左右。
工业:全镇拥有全县独一无二的香扇加工业,有大小加工企业(作坊)200多家,从业人数4000多人,产品出口西班牙、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产值8000万元。其原材料主要是杂木,均来自于县外。
三产:以交通运输、物流业为主,主要分布以苏州、广州为中心的“长三角”和“珠三角”一带。
社会事业情况是:
交通方面:全镇12个村通公路,有10个村通水泥路。公路硬化达到85%,其中,鹅龙村5.3公里村组道路修通了水泥路,交通条件属全县乡村一流。
农田水利方面:全镇有小Ⅰ型水库一座,小Ⅱ型水库三座,近年来先后加固;河西片区5个村委会10320亩耕地,按照园田化的标准进行整理,耕作条件大大改善,烟水上山工程进展较快,荒山荒坡种植烤烟大有潜力可挖。
教育卫生方面:全镇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1300人,有小学12所,共有在校学生2496人,所有的学校校舍已改建,教学环境比较优越;乡镇卫生院一所,乡村医疗站12个,2006年已实行了农医合作,85%的农民进入合作医疗。
文化方面:中国戏曲活化石 甘竹“孟戏”于今年6月6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1986年和2004年,先后在龙溪村双古垅村小组发现两具恐龙化石,填补了我国中生代白垩纪晚期至新生代第三纪之间生物发展史的空白,被称为中华之最。
新农村建设方面:全镇有14个点纳入第一期新农村建设规划。
财政收入情况:
2006年全镇财政税收任务162万元。其中:地税70万元(同比增加30万元),国税22万元(与上年持平),烟叶特产税70万元(实际可完成120万元左右,与上年50万元相比增加70万元)。到今年年底,全镇财政收入可望实现212万元,同比增长100万元左右。
全镇财政供养人员370个,其中:教育189人,站所单位25人,政府机关29人,其它人员127人。另外,政府财务历年欠债比较严重,目前尚有150万元正在逐步偿还之中。
党建工作情况:
全镇24个支部,有党员603人。2006年,鹅龙村支部荣获省委表彰,龙溪村支部获县委表彰。
村支部围绕创“五好”支部的目标,加强支部建设,全镇100%的村支部书记都是“双带”标兵,都有一技之长,都有致富的产业,全镇三培两带成效明显。
加强支部建设,调整了部分支部的设置,配齐配强了支部书记。
党委以先进性教育为切入点,围绕“做服务模范、当创业先锋”这个主题,争创“三民”好班子,树立了党委的良好形象。
干部队伍情况:
镇党政班子9人,其中1人外借,实有8人。党政机关现有干部29人,其中行政编制的15人,事业编制合署办公的14人。加强了干部队伍的建设,干部作风有很大的改变,政府的办事能力、办事效率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未来展望:
1、打造烤烟生产第一镇,2007年烤烟生产力争突破5000亩,成为全县第一;
2、抓好小城镇建设,重点整治街道脏、乱、差,推动小城镇建设规模和档次;
3、乡镇加工业稳步发展,逐步规范香扇企业的生产,提高质量,争取直接出口创汇;
4、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2006年全面完成好14个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