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表:建筑名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华表一般由底座,蟠龙柱,承露盘和其上的蹲兽组成。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华表是一种标志性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的象征之一。华表用于放在宫殿、陵墓外的道路两旁,也称为神道柱,石望柱,表,标,碣。
天安门前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名字叫华表。在华表挺拔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龙和云,柱顶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的长片石,远远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云间,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
华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后来的邮亭、传舍也用它作标识,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后来统称为“桓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读成了“华表”。
在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因此它又叫“谤木”或“诽谤木”。“诽谤”一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现代的提意见,所以它又具有现代“意见箱”的作用。
据史书上记载,尧时的诽谤木以横木交于柱头,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尧时诽谤木的基本形状。
不过,天安门前的这对华表上都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的那对华表,蹲兽的头则朝向宫内,传说,这蹲兽名叫犼,性好望,机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宫内吃喝玩乐,希望他经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头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恋游山玩水,快回到皇宫来处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归”。
可见华表不单纯是个装饰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
北京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华表,华表的柱身上雕刻着盘龙,柱头上立着瑞兽,它们和天安门前的石狮以及两侧的金水桥一起烘托着这座皇城的威严气势。古朴精美的华表,与巍巍壮丽、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体,使人既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又感到历史的庄重和威严。华表实际上已经与中华民族,和中国古老的文化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标志。
天安门前的华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柱头、柱身和基座。华表柱头上的部分又叫“承露盘”。汉武帝曾命人在神明台上立一铜铸的仙人,双手举过头顶,托着一个铜盘,承接天上的甘露,以为喝了甘露便可长生不老,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后来这种形式便流传下来,并且取消了仙人,简化为柱子上面放一只圆盘。华表的柱头上也有瑞兽,名字叫“犼”。古人创造出很多瑞兽,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大多寄托着人们祈福避祸的愿望。“犼”是一种形似犬的瑞兽,根据所在方位的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的石犼面朝北方,望着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应该经常出宫体察民情,所以称“望君出”。而天安门前面的一对石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归,故而称“望君归”。
华表的柱身呈八角型,一条巨龙盘旋而上,龙身外布满云纹,汉白玉的石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真有巨龙凌空飞腾的气势。柱身上方横插一块云板,上面雕满祥云。
华表的基座称为须弥座,这是借鉴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栏杆,栏杆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狮,头的朝向与上面的石犼相同。栏杆不但对华表起到保护作用,还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和庄严。
除了在天安门,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以及卢沟桥等处我们也可以见到华表。那么为什么华表要矗立于宫殿、陵墓、桥梁等处?华表究竟在这些建筑物中起着什么作用?至今尚有不同看法。
一般认为,华表又名恒表、表术,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华表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立术,相传在我国尧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华表的雏形。
另一种意见认为,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华表顶端有一坐兽,似犬非犬,它叫做“犼”,民间传说这种怪兽性好望。远古时的人们都将本民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其上,对它视如神明,顶礼膜拜,华表校顶的雕饰也因各部落图腾的标志不同而各异,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图腾的标志渐渐在人们心中印象淡薄,华表上雕饰的动物也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如唐朝诗人杜甫有“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的诗句,其意就是说华表的校顶上雕饰的是白鹤。观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华表上确实雕饰有白鹤。据传这是因为一个名叫丁令威的人,学道成仙,化鹤归未,立于华表上作歌,故人们以后将白鹤雕刻于华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华表上古名“谤木”,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柱,让人在上面书写谏言。也就是鼓励人们提意见。晋代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说:“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工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肠路也/崔豹所言华表木的形状与现存的天安门前的华表大致相同。只是华表的‘谤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谏言,而为象征皇权的云龙纹所代替,成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
也有人认为,华表是由一种古代的乐器演变而来。这种乐器名为“木锋”,是一·种中间细腰,腰上插有手柄的体鸣乐器,先秦时,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见的官员们,奔走于全国各地,敲击木锋以引起人们注意。后来,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求意见,而是等人找上门来,将这种大型的木锋矗立于王宫之前,经过演变,就成了华表。
还有人认为,华表原是古代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观察天文的仪器为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节气,并以此来测恒星,可观测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筑施工前,还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筑因施工期较长,立表必须长期留存。为了坚固起见,常改立木为石柱。一一旦工程完成,石柱也就成了这些建筑物的附属部分,作为一一种型制而保留下来,每每成为宫殿、坛庙寝陵等重要建筑物的标志。后世华表多经雕饰美化,表柱有圆形。八角形,雕有蟋龙云纹,柱头有云板,校顶置承露盘,华表的实用价值逐渐丧失而成为一项艺术性很强的装饰品。
词语解释【词目】:华表
【释义】:
(1)亦称“桓表”。
相传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
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术,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
(2)古代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等前面作为标志或装饰用的大柱。
如:北京天安门前后的两对,是华表中的优秀作品。
(3)指房屋外部的华饰。
《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其华表则镐镐铄铄,赫弈章灼。”
李善注:“华表,谓华饰屋之外表也。”
华表:人名(三国—晋)简介:
华表(204-275),西晋平原高唐人,字伟容。华歆子。弱冠仕魏散骑典北京时间郎,累迁尚书,封观阳伯。晋武帝泰始中,拜太子少傅,累迁太常卿、太中大夫。以老病乞骸骨。清澹退静,以苦节垂名。卒谥康。
个人资料:
字 伟容
古名 华表
生卒 204 — 275(72岁)
终属 西晋
籍贯 冀州平原高唐[今山东高唐]
官至 太中大夫 观阳伯 谥曰康伯
家族资料:
父亲 华歆
子女 华廙 华岑 华峤 华鉴 华澹 华简
兄弟姐妹 华博 华周
相关人物陈群石苞曹髦司马炎李胤 王宏
曾效力过的势力魏西晋
历史概况
晋太中大夫。父歆,魏太尉。表年二十,拜散骑黄门郎,累迁侍中。正元初,石苞来朝,盛称高贵乡公,以为魏武更生。时闻者流汗沾背,表惧祸作,频称疾归下舍,故免于大难。后迁尚书。五等建,封观阳伯。坐供给丧事不整,免。泰始中,拜太子少傅,转光禄勋。迁太常卿。数岁,以老病乞骸骨,诏以表为太中大夫,赐钱二十万。表以苦节垂名,司徒李胤、司隶王宏等并叹美表清澹退静,以为不可得贵贱而亲疏也。咸宁元年八月卒,时年七十二,谥曰康,诏赐朝服。
历史评价
司马炎:“表清贞履素,有老成之美,久干王事,静恭匪懈。”
李胤、王密、:“若此人者,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房玄龄:“晋氏中朝,承累世之资,建兼并之业,衣冠斯盛,英彦如林。此数公者,或以雅望处台槐,或以高名居保傅,自非一时之秀,亦曷能至于斯。惜其参缄于论道之辰,独善于兼济之日,良图鲠议,无足多谈。伟容之苦节流誉,庆垂来叶,不亦宜哉!”
《晋书·华表传》:“表清澹退静”、“表亦贞肃,同锵玉振,争芬兰郁。”
历史年表
魏黄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
华表年二十,拜散骑黄门郎,累迁侍中。
魏正元初[公元二五四年起]
石苞来朝,盛称高贵乡公,以为魏武更生。时闻者流汗沾背,表惧祸作,频称疾归下舍,故免于大难。
后迁尚书。
魏咸熙中[公元二六四年-公元二六五年]
五等建,封观阳伯。
坐供给丧事不整,免。
晋泰始中[公元二六五年-公元二七四年]
拜太子少傅,转光禄勋。迁太常卿。
数岁,以老病乞骸骨。
表以苦节垂名,司徒李胤、司隶王宏等并叹美表清澹退静,以为不可得贵贱而亲疏也。
晋咸宁元年[公元二七五年]
八月,卒,时年七十二,谥曰康,诏赐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