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修饰法 oxymoron
A rhetorical figure in which incongruous or contradictory terms are combined, as in a deafening silence and a mournful optimist.
矛盾修饰法:一种把互相矛盾或不调和的词合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如在震耳欲聋的沉默 和 悲伤的乐观
所谓矛盾修辞法(Oxymoron)是指将语义截然相反对立的词语放在一起使用,来揭示某一项事物矛盾性质的一种修辞手法。换言之,它使用两种不相协调,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来形容一项事物,以增强语言感染力。在阅读理解解码过程中,矛盾修辞法可以产生出两种强烈的修辞效果。第一,出人意料。由于两部分语义相互矛盾,合并使用有悖常理,所以矛盾修辞强烈碰撞读者的神经思维,起到意想不到,启发思维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化理解奠定了基础。例如英语的cruel kindness,汉语的“真实的谎言”和“甜美的复仇”便是矛盾修辞法的具体表现。读到上述那样的矛盾词语组合读者肯定会有出乎意料的感觉。第二,引人入胜。矛盾词语的冲击会激发读者进一步深化理解的欲望。在仔细推敲这种看似矛盾的语言表达之后,读者会发现矛盾修辞法所表示的语义矛盾不仅符合逻辑,而且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意蕴丰富且深刻。例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一诗: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是徐志摩于1924年陪泰戈尔游历东瀛岛国日本时写的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这首玲珑之作表现了浪漫诗人的灵动与风流情怀。诗中末尾的“密甜的忧愁”作为全诗的诗眼,就是运用了矛盾修辞法。这里,诗人采用对立情绪产生的矛盾效果,浪漫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真可谓悠悠离愁,万种风情,一切尽在不言中。
再如,英国桂冠诗人Alfred Tennyson(1809——1892)一句诗:
His honour rooted in dishonour stood
And faith unfaithful kept him falsely true.
他那来源于不名誉的名誉依然如故,
而那并不诚实的诚实保持虚伪的忠诚。
在这句诗中,诗人巧妙运用dishonour修饰honour, unfaithful修饰faith, falsely修饰true,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语义对立,产生出了鲜明的矛盾修辞效果。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的英译堪称译界的一个典范。这里举一个成功运用矛盾修辞法的例子,就是英译者巧用much ado about nothing前后矛盾的语言特点,不仅使译文与原文的风格保持一致,而且使其产生出了生动活泼,诙谐讽刺与耐人寻味的效果。例如:
“You’ve already got one,” Baochai chuckled, “Much Ado about Nothing is just the name for you.”
宝钗笑道:“你的绰号早有了,‘无事忙’三个字恰当得很。”
在此例中,much ado 和nothing的语义是相互矛盾的。译者正是巧用这一特点把对贾宝玉“终日瞎忙,无所事事”的讥讽传神地表现出来,具有画龙点睛之效果。
上述三例均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矛盾修辞丰富与深刻地意蕴。三例的修辞手法一样,但寓意各异,仔细品味,确实引人入胜,出神入化。
上述妙笔之处均源自“文学语言”,然而矛盾修辞法的应用范围绝非仅限于此,它渗透到各种体裁的文章。就以《大学英语·精读》(修订本)为例,其课文经常出现矛盾修辞法。
无独有偶,上述关于英译本《红楼梦》中much ado about nothing的例子在课本第二册第七课There’s Only Luck中也得到了运用。例如:
They(The Police)were ill-tempered about what was, to them, much ado about nothing.
对这件事在他们(警察)看来完全是小题大做的事,他们火气不小。
这一含有矛盾修辞法的习语的语义对立形象地揭示了惊恐万分的邻居及无动于衷的警察之间的对立心里活动。与英译本《红楼梦》中much ado about nothing的运用相比较,两者可谓起到了“同曲异工”的效果,揭示了矛盾修辞法丰富与深刻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