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学校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初名为土默特官学,嗣后更名为启运书院,其较长时期的办学特点是,既学文字,又习骑射。1907年,又在兴学堂办学校的新文化运动中更名为土默特旗高等小学堂,1915年,更名为土默特高等小学校。1926年,因增设中学班,又更名为土默特旗立第一中学。1931年,复称土默特旗小学校,俗称“土小”。文化大革命中,土校于1968年被强令关停,且文史资料尽遭毁坏。粉碎“四人帮”后,于1978年秋复校,并扩建为小学、初中、高中一贯制学校。复校时,乌兰夫同志亲笔题赠校名——土萌特学校,当地人仍习称“土校”。1996年送走最后一批小学毕业生后,成为完全中学,是自治区、呼市两级重点民族中学。
作为纵跨4个世纪的学校,她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既与土默特部民荣辱与共,也为土默特部的社会、经济、文化治理和发展培养了无数英才,更是塞外青城——呼和浩特及其周边地区蒙古族弓马骑射、歌舞文化与汉族习文断字、修身养性等教育思想、传统文化之汇集、交流、结合、散发的重要阵地,对呼和浩特地区独特的文化、教育、民族团结等人文环境的形成,有过深远影响。近代塞北涌现的许多仁人志士,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革命先烈乌兰夫、多松年、贾力更、李裕智、奎壁、吉雅泰、高布泽博等,都曾在本校就读,并走上革命道路。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为中国人民的翻身与解放而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时,也为蒙古民族争取民族平等和自治做出了卓越贡献。自治区三任主席乌兰夫、布赫、云布龙都曾在这里学习或工作过。他们在这块曾经拼搏奋斗过的神州大地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迎来了民族教育的春天,土校得到迅猛发展,相继建起了教学大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楼、教工住宅楼、礼堂餐厅、菜窖、浴室等,总建筑面积约20000多平方米。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美术活动室等。现有教学班23个,在校学生1200余人,教职工137名,其中全国模范教师1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26人,大专以上学历的112人,在读研究生7人,内蒙教学能手1人,呼市教学能手5人。
近年来,学校党政领导注重科学管理,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教育方针,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狠抓学生的素质教育,办学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学校荣获自治区及呼市两级义务教育示范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市级文明单位、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健康教育实验基地、“园丁杯”优胜单位、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综合治理优秀集体、先进党支部、红旗团委、全国目标教学研究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呼市土默特学校的办学宗旨是:遵循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办成全区一流、独具特色的重点民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