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工程概述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简称西线调水,是从长江上游调水至黄河。即在长江上游通天河、长江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坝址海拔高程2900-4000米,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入黄河 是从长江上游干支流引水入黄河上游的跨流域调水的重大工程,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促进黄河治理开发的重大战略工程。

工程作用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的重要水源。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580亿立方米,20世纪50年代年均耗用河川径流量122亿立方米,到90年代,年均耗用河川径流量已达307亿立方米(其中流域外耗用106亿立方米);20世纪50年代入海水量480亿立方米,90年代仅120亿立方米。严重缺水,造成黄河下游频繁断流,供需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污染加重,对河口地区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使黄河主河槽淤积增加,平滩过流能力减少,防洪负担加重。1999年对黄河干流实行水量统一调度以来,断流的现象虽有缓解,但黄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需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流域未来缺水的形势更为严峻。据预测,黄河流域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下游流域外供水按国务院分水指标控制,正常来水年份2010年流域缺水40亿立方米,2030年缺水110亿立方米,中等枯水年份缺水更多。

缺水将成为黄河流域和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解决缺水的根本途径。南水北调西线、东线、中线调水工程,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形成东西互济、南北调配的水资源网络,共同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西北各省区和沿黄人们热切盼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早日实施。

历史历程

早在1952年,黄委会就组织从通天河调水入黄河的线路查勘。 根据毛主席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黄委会在中科院的配合下,在1958~1961年间进行了西线调水查勘工作,涉及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范围约115万平方公里。在70年代到80年代初,黄委会又组织了几次西线调水查勘。1987年国家计委决定在“七五”“八五”期间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超前期规划研究工作,研究从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大渡河调水入黄河上游的方案,调水工程区范围较50年代缩小到30万平方公里,这项任务历时10年,于1996年完成。1996年7月开始规划阶段的工作。2001年5月,水利部组织专家审查通过了黄委会提交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报告,这在西线工程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后,水利部及时部署第一期工程转入项目建议书阶段。

工程方案

回顾50年的历程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西线工程的认识不断提高、思路不断调整。1978年以后的研究认为:西北地区缺水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与之相适应调水工程也应从小到大,分期开发,逐步扩展。因此调水工程规模要控制在一个适当的限度内。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家计委1987年确定的工作基本思路,就是在原来大范围、大工程规模、大调水量的总体布局框架下,缩小研究范围,提出从距离黄河较近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200亿立方米左右的方案进一步勘查。工作中根据隧洞开凿技术的发展和青藏高原寒冷缺氧、人烟稀少的特点,将输水线路从明渠为主转变为以隧洞为主,从着重研究抽水方式转变为着重研究自流方式。

1997年至2001年的规划阶段,结合超前期的研究,工程方案研究范围确定北到海拔4500米左右的黄河源头,南到海拔3000米左右的四川省甘孜一带,按照“下移、自流、分期、集中、渐进”的思路,最后推荐位于海拔3500米左右的工程总体布局方案。海拔3500米左右的地区,自然环境相对较好,有森林、农田,适于人类活动,对勘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都有利。

2001年5月,水利部组织专家审查规划报告时,同意工程分三期实施的方案。第一期调水40亿立方米,第二期调水达到90亿立方米,第三期调水达到170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供水目标是,与西部大开发紧密结合,主要解决西北地区缺水问题,基本满足黄河上中游6省(区)和邻近地区2050年前的用水需求,同时促进黄河的治理开发,促进上中游的河道治理,并相机向黄河下游供水,缓解黄河下游断流等生态环境问题。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经过50年的历程,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关心下,终于纳入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迎来了大干快上的大好局面,我们一定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的步伐,抓紧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争取早日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相关工程介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简称西线调水,是从长江上游调水至黄河。即在长江上游通天河、长江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坝址海拔高程2900-4000米,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入黄河

东线工程

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涉及苏、皖、鲁、冀、津五省市。具体为:苏北除里下河腹部及其以东和北部高地外的淮河下游平原;安微省蚌埠以下淮河两岸、淮北市以东的新汴河两岸及天长县部分地区;山东省的南四湖周边、韩庄运河和梁济运河侧、胶东地区部分城市及鲁北非引黄灌区;河北黑龙港运东地区;天津市及近郊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近期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终点北京。远景考虑从长江三峡水库或以下长江干流引水增加北调水量。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