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州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蜀州,唐属剑南道,治所晋原县(今四川崇州市)。

盛唐至五代 公元686年(武则天垂拱二年),析益州地置蜀州,蜀州辖晋原、唐隆、清城、新津4县。五代时期(907-965年),四川地方行政区划率循旧制。953年(后蜀广政十六年),蜀州始加领永康县,但永康乃割郭信八乡置,境域无有增加。故盛唐和五代,蜀州境域除今崇庆境域外,尚北辖青城,南辖新津。

宋、元、明 北宋继称蜀州,下辖晋原、江源、永康、新津4县,统领青城仅有短暂的三段时期。公元1144年(南宋绍兴十四年),升蜀州为崇庆军,1177年(孝宗淳熙四年)再升为崇庆府,名称虽易,实际境域未有变更。元降崇庆府为崇庆州,虽并江源、永康2县入州,只辖晋原、新津2县,境域仍未变更。明继称崇庆州,又并晋原县入州,另辖新津县。

清 清继称崇庆州,与新津县并隶成都府,崇庆始成为不领县之散州,境域与今崇庆县境域大致相同。据嘉庆、光绪州志记载,其时境域,"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西北延袤三百里。东至石鱼河古佛庵交温江县界二十五里,至温江县城四十里。南至舒家庵交新津县界三十五里。西至干溪镇观音桥交大邑县界二十里,至大邑县城三十里。北至一窝柳交灌县界三十五里,至灌县城百里。又东至罗家庙大沟石桥交双流县界三十五里,至双流县城六十里。东南至落雁坝交新津界三十里,至新津县城七十里。西南至一把伞交大邑界三十里。西北至大坪山交瓦寺土司界二百八十里,至怀远镇七十里。东北至张家庵交温江界二十五里"。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的境域与清代大致相同。民国《崇庆县志·方舆》记载:崇庆在府西南九十里,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石鱼场界温江三十二里。东北至张家庵界温江二十五里。又偏东至罗庙石桥界双流三十五里。南至舒家庵界新津三十五里。西至干溪镇界大邑二十七里。北至一棵柳界灌县三十五里。又北至街子场界灌县石佛沟六十三里、萧家巷九十里。东南至万集镇界新津四十里。西南至崇德场(一名苏场,崇庆、大邑分属)四十里。又界天全州属穆坪土司,道里未详;县境西北诸山与之毗连,由瓦寺周界而下,为四川舆图所未及。西北迤至大坪山界汶川属瓦寺土司约三百里;山径深邃,以常人所径行计,已及二百里,人迹罕至者去界犹远。故民国时期境域与建国后境域基本一致。

1994年已撤县设市,为崇州市。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