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各地,甚至在国外的华人社区,无数人说起自己的祖先,都说是从山西洪洞迁来,并指指自己脚丫上的小趾甲说:瞧,这两瓣儿就是特征。正如民谣传唱的: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脚趾验甲形。
洪洞大槐树是故乡的标志
洪洞位于晋南临汾盆地北端,以城南有洪崖、城北有古洞而得名。这里汾河中流,霍山泉涌,稻田肥美,水鸟翻飞,素有“北国江南”之誉。
中国历史上,元朝的疆域是辽阔的,然而,“只识弯弓射大雕”的统治者,对百姓横征暴敛,逼得百姓难以生存,纷纷揭竿而起。元军在镇压起义军的同时,对百姓滥开杀戒,动辄屠城灭镇。兵火之外,水旱蝗疫,灾情连连。至元末,冀、豫、鲁、苏北、皖北等地,百姓十亡七八。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面临着中原地区人丁不足、土地大片荒芜的窘况,决定实行移民屯田策略,恢复中原地区的人气和经济。
山西表里山河,西、南有黄河围护,东面有太行阻隔,易守难攻,中原地区的兵火难以波及,再加上多年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出现了地少人多、有丁无田的局面。据明洪武初年统计,当时河北189.1万人,河南189.3万人,山西竟达403万人,比冀豫两省总和还多。朝廷除从江南往凤阳等地移民外,移民重点便是山西。
《明实录》载,山西移民的地方主要有汾州、辽州、沁州、泽州、潞安州、平阳府,共辖51县,而治所在今临汾市的平阳府就辖28县,人口最为稠密。洪洞县是平阳府的人口大县(就是现在人口仍达72万,比山西大部分省辖市市区的人口都多),且地处交通要道,自古设有较大驿站。驿站北面二里之遥就是标志醒目的“树身十数围、树阴蔽数亩”的古大槐树及宏大的广济寺。负责移民的官员在这里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确定去向,发放“凭照川资”。
明朝移民的原则是把农民从人多田少的“窄乡”迁移到人少田多的“宽乡”。对自愿外迁的予以奖励,对不愿外迁的实行派迁,如有丁无田者举家外迁;丁多田少者,三丁抽其一,五丁抽其二。移民到了外迁地,由当地政府安排迁入村庄,划拨田亩,发放耕牛、农具、种子及安家费,并免赋税数年。据《明史》等记载,明洪武、建文、永乐56年间,有移民记录的达41年,仅从山西就外迁百姓18次。
外迁的移民数洪洞人最多,大槐树下的广济寺又是附近府县移民的集合点、中转站,于是,洪洞大槐树深深地烙印在移民及其子孙的心中,大槐树上鹳鸟的窝巢也成了故里的标志。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动,大槐树子孙渐渐遍布神州。明末清初家居洛阳孟津的书画大家王铎常在作品后落款“洪洞王铎”。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在自传里说他先祖系从洪洞迁往河北。随着移民的外迁,山西的习俗和移民文化也传播各地,像山西人为纪念介子推被焚于绵山的寒食节禁火、冷食,成了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潞安州、泽州的梆子戏在山东聊城、菏泽一带唱得红红火火。
中国人素来恋家。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因此,移民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官方怕移民们半路逃跑,就在编好队后,将移民一个个反绑起来,用一根长绳子连接成串儿,押解上路。移民长时间被绑而行,以后便也习惯了背着手走路。另外,路上有人要大小便,就得喊:“报告公差,请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小)便。”说得多了,简化成:“报告,解手。”再后来一喊“解手”就知道什么意思。于是,“解手”成为“方便”的代用词沿用至今。至于双足小趾甲为两瓣,有传是怕路上逃跑被官兵“刀砍为记”造成的,有说是移民怕失散“口咬认亲”留下的。
大槐树庇护洪洞人
我们说要去看大槐树,洪洞县城大人小孩都能说清方位。如今那里已被建成“古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园子在县城北部同蒲铁路西侧,围墙内一片浓绿。入门,迎面一高大影壁,顶部为硬山式屋顶样式,雕饰繁丽,正中有一巨大隶书“根”字,两旁有篆书“饮水”“思源”,一下点明园子的主题,让人产生回到祖庭的感觉,又神圣又温馨,游客纷纷举起相机留影。
后院正中,一座歇山顶小亭呵护着一方巨碑,黑底白字醒目刻着“古大槐树处”。古槐呢?原来,始建于唐贞观二年的广济寺,早毁于汾河泛滥,那株移民心中圣树般的汉槐也随之干枯。后来,古槐的东边蘖生出一株第二代大槐树。1974年,第二代大槐树干枯后被风刮斜,政府拨款将其扶正,在根部用水泥打了底座,树身上加了铁箍,四周用钢索拉紧,当作宝贝保护。再后来,二代槐北边又蘖生出第三代槐,现在已有一抱粗了。放眼望去,同移民的子孙世代繁衍、人丁兴旺一样,公园里处处新槐,绿荫匝地,生机勃勃。
说起“古大槐树处”的碑亭,也能见证这株圣树在移民心中的分量。清朝末年,洪洞人景大启在山东曹州做官,当地移民后裔听说故乡没有关于移民的建筑纪念物时,觉得遗憾,便募银390两,请景大启在洪洞兴建纪念物。这时,辛亥革命爆发,便没有及时动工。民国二年,袁世凯派卢永祥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他们一路烧杀掠抢,祸害百姓,到了洪洞县城北边的赵城镇时,屠杀三昼夜,凶残至极。卢部到了洪洞,宣布一天不点名,任由官兵胡作非为。可这些官兵多是移民后裔,不但无人抢劫,还纷纷去老槐树下拜祖先,与百姓们套亲情。
洪洞人躲过兵灾,意识到是受了大槐树的庇护,于是在民国三年,修建起了“古大槐树处”的建筑。
“寻根祭祖节”拥抱炎黄子孙
改革开放后,洪洞人将大槐树视为扩大洪洞知名度的名片、编织故乡情的丝线。1981年,洪洞县委书记去无锡参加全国乡镇企业会议,自报家门来自临汾,无锡人反应如常,一说是洪洞的书记,顿时受到高度礼遇,叩门拜访者络绎不绝,同叙古槐旧话,共谈桑梓深情。书记感触良深,一回县就召开常委会,将“古大槐树处”扩建成古槐公园,并设专门机构管理。1991年起,县政府在每年4月1日至10日举办“寻根祭祖节”,古大槐树前的香火更旺了。
我在古大槐树处石碑前屏息合掌。我是老门老户洛阳人,洛阳人的前辈有土著,也有各朝各代迁入的移民,其中就包括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拓荒者。我不知道自己的家族与洪洞的关系,但我知道,穷源溯流,寻到根上,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有共同的祖先,有浓于水的血缘,是一个和和美美的大家庭。我虔诚地敬谢先辈们创下了辉煌的历史,也祝愿华夏儿女再写华丽篇章,告慰祖先。(寇兴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