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雕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国五代十国的雕塑遗物分石刻、彩塑、陶塑、木

雕、铸像等,造型基本上沿袭晚唐艺术风格,以纤柔华

丽、注重写实为特征。

石刻五代石刻艺术相当发达。迄今发现五代石刻

圆雕共两批,均属陵墓装饰。①1942年在四川成都三洞

桥发掘前蜀光天元年(918)王建墓(永陵),墓内发现13

件圆雕石刻,其一为置于该墓后室石床上的墓主王建像,

高86厘米,头戴幞头,身着帝王常服,端坐几上,锁眉

睁目,神态威严,与《五代史·前蜀世家》称“王建……

为人隆眉广颡,状貌伟烈”的记载相符,堪称优秀的古

代肖像雕刻;其他12件为圆雕神将半身像,高约63厘米,

布列于中室棺床两侧,皆着甲戴盔,面向棺床,作扶抬

卫护状,形象孔武有力(见王建墓雕刻)。1971年在王

建墓前约300米处,又出土一尊石翁仲,身高3.18米,连

座高3.53米,系用整块青石雕琢而成,戴冠着袍,拱手

执笏,佩环首刀,蹬云头靴,神态端严,躯体伟硕。②

福建省福州市北郊战坂乡莲花峰下的闽王王审知墓,系

后唐长兴三年(932)迁葬墓,墓前存石翁仲与石兽共10件,

石翁仲分武士、文臣两种,武士像高165厘米,身披甲胄,

拄剑肃立;文臣像高2米,拱手执笏,貌甚恭谨,气势略

逊于成都永陵出土者。

五代的石刻浮雕遗物更为丰富。前蜀王建墓中室石

棺床的东南西三面束腰处,浮雕24个乐舞伎。其中,南

面中部2舞伎呈挥袖对舞状,其余22个均为坐部乐伎,各

执乐器演奏,面容丰腴,姿态多样,生活气息浓郁。1950

年在江苏省江宁县发掘南唐烈祖李□钦陵,墓内中室北

壁顶部刻双龙戏珠浮雕,两侧下方石壁浮雕大型持剑武

士像,戴盔披甲,神态威武;后室石椁壁浮雕缠枝牡丹,

石板地面上雕刻江河山岳,刻工颇精细。此外,五代南

唐时期 (937~975)重修的江苏南京栖霞寺石构八角形5

层舍利塔,其须弥座束腰部分有佛传故事(释迦八相)

浮雕,画面景物稍嫌繁琐;塔身第 1层有高浮雕的菩萨、

天王、力士像,其中的持剑天王像,气宇轩昂,动感强

烈,最足称道;其余各层每面凿龛,内雕小坐佛;塔檐

下浮雕伎乐天人及供养天人,姿态亦生动活泼(见栖霞

寺舍利塔浮雕)。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浮雕

彩塑甘肃敦煌莫高窟遗存五代时期彩塑39身,以

第261窟为代表,所塑天王头戴皮盔,穿长身甲,为当时

西域少数民族青年武士的典型装束;菩萨上身披巾,下

着衣裙,半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神态恬静安详。创

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的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殿内

佛坛上存一铺彩塑,包括佛、弟子、菩萨、金刚、供养

等像11躯;其中,弟子形象睿智朴实,菩萨及供养像面

形丰润,仪态端丽,保留着较多的中晚唐彩塑风格,为

现存五代彩塑佳作(见镇国寺彩塑)。

陶塑五代陶塑题材多为男女侍仆,格调柔弱。江

苏省江宁县南唐二陵(李□的钦陵和李□的顺陵)出土

陶俑190件,包括文吏、武士、伶人、内侍、宫嫔、舞姬

等,基本上沿袭唐俑形制,除少量伶人、舞姬姿态较生

动外,多数陶俑塑工粗略。1979年江苏吴县七子山五代

吴越墓出土男女侍俑共8件,身高约26厘米,皆模制而成,

衣褶施刀刻,形象妩媚,体态匀称,塑工谨严。

木雕五代木雕存世作品有江苏苏州虎丘塔第 3层

塔宫中发现的檀木雕观音像龛,约属五代吴越遗物,通

高19.3厘米,中央主龛内雕刻手持捻珠的观音立像,旁

刻手捧莲花的善财童子;两边扉龛内,雕刻菩萨和飞天,

刻工苍劲,描金涂朱,格调富丽。

铸像五代时期铜材短缺,而冶铁业有所发展。江

苏吴县七子山五代吴越墓出土男女铜侍俑8件,男戴幞头,

女挽双鬟髻,身着长袍,面容饱满,作笼袖而立状,高

约24厘米,厚 0.8厘米,皆模铸而成,俑体仅有前半身,

形若竹爿。现存河北沧州旧城内大周广顺三年(953)铸的

大铁狮,长5.3米,高5.4米,宽3米,重约40吨,系用数

百块约30厘米见方的铁块分节拼铸而成,头南尾北,身

披障泥,背负莲盆,作昂首奔走、张口怒吼状,气势颇

威武,体现了五代末年后周地区铸造铁像的卓越技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