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乐器龠(yuè)是中国的民族管乐器。

就其持势吹法而论,大体可以概之为四,即:横,直,竖,斜。“横吹”者,笛,篪一类乐器是也;“直吹”者,簧哨一类唢呐,管子诸器属之;“竖吹”者,则为洞箫,尺八诸管。此三种持势吹法皆寻常习见,为大众所熟知。而独有“斜吹”一法,几乎不被人识,更不知何器属之。其实,“斜吹”之器,就是历代典籍中记载的极为久远的,并被描述为“如笛”,“若笛”状的古龠一类乐器。

龠的历史

古龠之斜吹,其法质朴,不需另设吹孔,只于管口一端作吹口,即可鸣奏出奇妙的乐音。溯其源,它极可能滥觞于人类早期的生活炊具--「吹火管」。老子《道德经》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是知「龠」字本义乃可作「吹火管」解。实则,「吹火管」即为无音孔之龠,也就是早期的开口律管。这种中空之管,运用「斜吹」之法,至少可以演奏出三声音阶的旋律,此古人所谓「吹律」是也。据史载:黄帝命伶伦作律,伶伦截竹首制为「黄钟之宫」,也称「黄钟之龠」(本《汉书。律历志》),是为后世律吕之本。也为历代度,量,衡三者法制之基础。足见古龠之器由来尚矣,它不仅是后起的横向联合吹之笛,竖吹之箫乃至直吹的一切簧哨类乐管的先祖乐器,还是历代声律及度,量,权衡制度之根本。诚如明代大乐律学家朱载(土育)所言:「龠者,七声之主宰,八音之领袖,十二律吕之本源,度量权衡之所由出者也」(《律吕精义》)。左手食指按上孔,右手食指按中孔,右手中指按下孔,吹之,其声悉协音律。

古龠发源于「吹火管」,至少在近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形的多音孔乐器--「骨龠」(据考古)。至黄帝时期,又出现了以天然植物材料制作的「苇龠」(据《礼记》);大禹时期的(上白下本)陶作「夏龠九成」,龠被首倡为宗考乐舞的标志性乐器,是边吹边舞的(据《吕氏春秋》);殷商时期,「龠」字已经盛行于甲骨文,多用作祭名。至两周时期,古龠更被隶定为「文舞」的代表性乐器,是华夏礼乐文明的重要标识之一。此时的古龠已被阐扬得光焰四射,据史载:武王伐殷,祀庙谒祖有「龠人」(《逸周书》);穆王西游,大奏广乐有龠器(《穆天子传》);国祭中,击鼓歌诗有「龠章」(《诗经》);宫廷里,掌握国子舞羽吹龠有「龠师」(《周礼》),足可见古龠文化在先秦时期的灿烂与辉煌。然自秦汉以降,雅乐沦丧,古龠开始式微。随著竖、横吹的笛类乐器的相继兴起,古龠的斜吹之法也渐于宫廷中失传。至迟自明清以来,历朝宫廷雅乐及孔庙祭祀乐舞中所持之「龠」,皆不能演奏,只是一根徒有「龠」名的棍状舞具而已民。加之史载「龠如笛」的语焉不明,古龠的真实形制及吹法一直是个难解之谜。及至当代,由于某些权威古文学家对「龠」字的误解,至使音乐学界出现了将「龠」定论成「编管乐器」的重大失误,悠久的古龠文化就此似乎失落得一乾二净。

然而,大道难泯,真器不灭。一种无孔的斜吹骨管乐器于当代考古发掘的新石器遗址中现身(贾湖「骨龠」),引起了举世瞩目,也诱发了人们对一惯漠视的民间斜吹乐乐管的关注和类比考察,从而为破解史载「龠如笛」的千古之谜提供了坚确的实器之证,古龠「斜吹」的真象如今才有幸逐渐大白于天下。事实上,古龠乐器虽于宫廷雅乐中「名存实亡」,却于民族民间音乐中「名亡实存」。像至今仍流行于新疆地区塔吉克族的「奈依」,柯尔克孜族的「却奥尔」,哈萨克族的「斯布斯额」,蒙古族的「潮儿」以及中原地区地道教「竹(上竹下秋)」等乐器,其实都是古龠在今天民间的孑遗。这些乐管名虽各异,却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结构特征,即:无吹孔,演奏特征皆为「斜吹」。在中国吹管乐器家族中,这是一个明显区别于笛,箫类的乐管群体,属于一种截然独立的吹奏体系,其器名于字源或语源上考之,也大都与「龠」相涉,正可统而概之为「龠类」。

古代管乐器像编管之形,似为排箫之前身。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说文》。经传皆以籥为之。龠是古老的吹奏乐器,形制如笛,竖吹。龠在历代宫廷雅乐中应用颇广。

龠:又称苇龠、豳龠。关于苇龠,据《乐书》记载:古之人始作乐器,而苇龠居其先焉。震为六子之首,龠为众乐之先。可见它是十分古老的乐器。

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周礼.春官.龠章》云:“掌土鼓、豳龠。”豳是古地名,在陕西境内。豳龠即指豳地之龠。

在《诗经》中亦有多篇提到龠,如:“左手执龠,右手秉翟”;“龠舞笙鼓,乐既和奏”;等等,可见当时龠在民间相当流行。

关于龠的形制,古书亦多有记载:

《尔雅.释乐》:“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

《风俗通》:“龠,乐之器,竹管三孔”

《毛诗传》:“龠六孔”

《广雅》:“龠谓之笛,有七孔”

《旧唐书》:“管三孔曰龠”

朱熹《诗集传》:“龠,如笛而六孔或三孔。”等等。

由此可见,龠形制如笛,竹制,竖吹,有三孔,六孔,七孔,其中以三孔年代最为久远。

宋代,龠传入当时的高丽,今日之韩国仍保存三孔龠。在1978年10月第三届三洲艺术节期间,香港大会堂举办的“韩国乐器展览”会上,展出了古老的三孔龠,其说明写道:“龠是一种竹制的竖笛,有一V形凹槽及三个指孔。它被用于孔子祭典音乐中。”

关于龠的应用,古籍亦有记载:

辽代雅乐八音“竹”乐器中有龠;

金代雅乐之舞,“竹”乐器中有龠;

而据元代史籍记载,三孔龠当时仍在宫中使用;

明代,龠既用于乐队,也用于乐舞;

直到清代,龠仍是雅乐乐舞的重要舞具,主要用于祭祀乐舞。

可见,龠在历代宫廷雅乐中使用较多,不仅用于乐队,也用于乐舞。

有关龠的演奏方法,古书少有记载,朱载堉在《律吕精义》中说到三孔龠的演奏:

龠的种类

中国的龠类乐斜吹乐器计有近十种,虽不见于大雅之堂,却一直活跃在民族、民间中,至少八千年未泯。现将今之所见的主要龠类乐器简介如下:

一、贾湖「骨龠」--今人多误称为「骨笛」。1986年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遗址,距今八千多年,是中国吹管乐器的鼻祖。器以鹤禽类的翅骨制成,管长25厘米左右,管身钻有音孔4-8个不等,无吹孔。斜吹之,发音嘹亮,七音齐备,音域可达两个半八度以上,能流利地作多宫翻奏,是一件完形的特色独奏乐器。

二、新疆「鹰骨龠」--流行于新疆天山一带,塔吉克人称之为「奈依」,柯尔克孜人称之为「却奥尔」,而今人则谓之「鹰骨笛」。器以大鹰的翅骨制成,长约26厘米,开有三个音孔,可以演奏完整的七声音阶。音域一般为九度,而技艺高超的演奏家则可以向低音区再拓展近一个八度音程。此器实即古代被称之为「籁」(奈依)的三孔龠在今天的活化石(《说文》:「籁,三孔龠也。」)塔族「奈依」多与达普(手鼓)合奏,常用于节日,婚礼,叼羊等民间喜庆场合。曲目有《奈依曲》、《恰普素孜》等。

三、哈族「斯布斯额」--北方流牧民哈萨克人的吹奏乐器。多以草原上的苇类「丛文依草」或松木制成,套以羊肠,缠以弦绳而这。管长约50多厘米,一般开有3-5年音孔。持势特点为下把以拇,食指二指按孔,吹奏以口半含管端,舌控吹口大小。演奏时,以喉声引出乐管声,并持续在整首乐曲进行中。其音色奇妙「如天际自然而来」。有学者据古文献中胡笳演奏有「喉啭引声」一法,认为「斯布斯额」实为古胡笳之孑遗。「斯布斯额」现仍流行于哈族等北方游牧民族之中,其代表曲目有:《思念》、《额尔奇斯河的波浪》等。

四,道教「篍」--流行于中原一带的河南安徽等地,多为民间道士所吹奏。其器名今人多字作「筹」,古文献中则字作「楚」,而正名则应是《说文》中被称为「吹筒」的「篍」。据朱载(土育)《律吕精义》载:「南龠」俗称为「楚」,中原「篍」实为古南龠在今天的孑遗。现存民间的「篍」,多以竹笛改制。先将笛的上段自吹孔处截去(不要吹孔,保留膜孔),再将新截的管口削成坡形即可。篍的音色及音域皆与竹管相似而略感柔和。其特点是通过吹口角度与气息的有机结合,可以随温度对调高作一个小二度左右的微调。河南的篍见于大相国寺的祭祀音乐,而安徽的篍则作过黄梅戏早期的特色伴奏乐器。

五,刘氏「九孔龠」--1995年创制成功。器以粗竹制成,长约70厘米,吹口管径约3厘米左右。管身开有九个音孔,科学地按手形自然持势排列,可以快速流利地演奏十二个半音,又与传统的管乐指法毫不相悖。其音域达三个八度(筒音为中央C),音色质朴,雄浑,具有兼笛、箫、埙的于一体的特点,不仅是一件有八千年遗风余韵的特色独奏乐器,还是一种可以填补当代民族管弦乐队中声部的理想的新声源。

刘氏「九孔龠」现已登上舞台,主要曲目有:协奏曲《天山雪》、《地籁篇》(唐朴林曲)和独奏曲《诗经.甘棠》,改编古曲《梅花三弄》、《妆台秋思》及移植外国曲目《野蜂飞舞》、《威尼斯狂欢节》等。

汉字“龠”的解释拼音:yuè

部首:龠,部外笔画:0,总笔画:17

五笔86&98:WGKA仓颉:OMRB

笔顺编号:34125125125125122四角号码:80227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FA0

【又】古代容量单位;量器名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汉书·律历志》,等于半合(gě)。

【另】管子 [tube]。如: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另】钥匙 [key]。如:启龠见书

拼音: yuè, 笔划: 17

部首: 龠 五笔输入法: wgka

笔顺编号:34125125125125122

基本字义

● 龠

ㄩㄝˋ

◎ 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 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ɡě)。

English

◎ flute; pipe, ancient measure

详细字义

◎ 龠

〈名〉

(1) (“籥”( yuè)的本字。会意。从品仑。“品”表示乐器的管孔,仑是按顺序排列之义。本义:乐器名)

(2) 古代管乐器像编管之形,似为排箫之前身 [ yue ,short flute]

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说文》。经传皆以籥为之。

(3) 量词:量器名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汉书·律历志》

(4) 管子 [tube]。如: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5) 钥匙 [key]。如:启龠见书

《康熙字典》:

【亥集下】【龠字部】 龠

【唐韵】以灼切【集韵】【韵会】【正韵】弋灼切,𠀤音药。【说文】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从品仑。仑,理也。【博雅】龠谓之笛,有七孔。【诗·邶风】左手执龠。又作籥。【尔雅·释乐】大籥谓之产,其中谓之仲,小者谓之箹。【春秋·宣八年】壬午犹绎,万入去籥。【注】籥,管也。又【正韵】量名。器状似爵,以康爵禄。【前汉·律历志】龠者,黄锺律之实,跃微动气而生物也。容千二百黍,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字汇】乐之竹管𠀤谓之龠,惟黄锺之管,实以黍米,积之而成五量之名。说文,乐龠字,本作龠。别作籥字,注:书僮竹笘也。谓编竹习书也。今以龠为龠合字,以籥为乐籥字,後世遂因之,字从品从仑。俗省作二口。

考证:〔【释名】龠谓之笛。〕谨照原书释名改博雅。

《说文解字》:

【卷二】【龠部】龠

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从品仑。仑,理也。凡龠之属皆从龠。以灼切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