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仲联(1908-2003),原名萼孙,号梦苕,祖籍浙江,生于江苏常熟。著名诗人、词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国学大师。苏州大学终身教授。
钱先生1926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馆,先后任教于大夏大学、无锡国学专修馆、南京中央大学、南京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苏州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先生被评聘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86年经国家教委审批,又被评聘为首批指导国内访问学者导师。先生是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编委会副主任、《中华大典·文学典》编纂委员会顾问、《全清词》编纂研究室顾问、《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全宋诗》编委会顾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及中国近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韵文学会第一届副会长、名誉会长,中国诗学研究会理事长、苏州大学明清诗文研究室主任、中国近代文哲研究所所长等职,并长期担任江苏省重点高校苏州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首席教授。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4年获江苏省政协委员会“祖国统一、撰写文史资料工作”成绩显著奖;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二等奖,同年被江苏省教委定为普通高校优秀学术带头人;1995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时成果奖;1996年被江苏省教委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长于诗文词赋创作,对明清诗文尤有深湛的研究,著述等身。主要著作有《鲍参军集注》、《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剑南诗稿校注》、《后村词笺注》、《吴梅村诗补笺》、《人境庐诗草笺注》、《沈曾植集校注》等。主编有《清诗纪事》、《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中国文学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诗钞》、《广清碑传集》、《历代别集序跋综录》等。其中在他主持下集苏州大学明清文学研究室诸学者之力的《清诗纪事》堪称巨著,获国家古籍整理评比和全国图书学会评比一等奖。先生被收录于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的《国际人物传记辞典》,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12月4日中午12时左右,钱先生因病驾鹤西去,享年96岁。
【钱仲联生平事迹】先生以博闻强记、学富五车而著称。除了天资聪颖与刻苦好学之外,家学渊源,双亲培养亦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其高祖以上皆务农,至曾祖钱孚威始读书为秀才。钱先生之祖父钱振伦,字楞仙,是清朝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之婿,协办大学士翁同龢的姐夫,道光十八年(1838)二甲进士,与三甲进士曾国藩为同年,曾任翰林院编修、四川乡试正考官、国子监司业等职。因丁母忧回湖州,不再出仕,长期在扬州梅花书院、淮阴崇实书院任山长。钱振伦是晚清著名骈文家,曾从《全唐文》中选出骈文编纂成十大册《唐文节抄》,自著有《示朴斋骈体文》,张之洞《书目答问》予以“今人《示朴斋骈体文》用唐法”之好评。钱振伦于诗学则曾注《鲍参军集》,后来钱仲联先生又著《鲍参军补注》,祖孙同注一书,珠联璧合,堪称文坛佳话。钱先生之父钱滮,字幼楞,曾与钱玄同(钱先生之堂叔父)跟随钱恂(钱先生之堂伯父)留学日本,亦很有出息,惜患病而中途回国。此前钱氏已移居常熟,钱先生正读小学。钱父边养病边课子。钱先生每日放学之后,其父就严督钱先生抄读祖父著作,抄完一部又一部,再反复抄。钱先生于古诗文亦由懵懂无知而逐渐领悟入门,打下深厚的根底。钱先生今日能写出上乘古体诗与骈文,实得益于其父的严教。
钱先生的祖母翁端恩,字璇华,亦非一般女流,乃大学士翁心存之女、协办大学士翁同龢之姐,擅长诗词,乃一代才女。叶恭绰编《全清词钞》选入其《花阁词》;徐世昌编著《晚晴诗汇》,亦入选其《花阁诗钞》多首佳作。钱先生之母沈氏,乃清代著名诗人沈汝瑾之妹,虽不似其婆母那样才华出众,但亦熟悉唐诗、山歌、弹词故事,时学吟唱,讲述给四五岁的儿子听。钱先生文学的启蒙是在母亲怀抱中完成的。他至今仍记得母亲唱的吴歌:“米饭好吃田难种,鲜鱼汤好喝网难扳。”亦记得母亲吟咏的第一首唐诗是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那首名篇。钱母当时决不会想到,她是在为未来的大学者上了启蒙第一课。
钱先生十四岁的时候诗就写得蛮好了。做学问是因为他进入了无锡国学专科馆专修国学。十七岁钱仲联师范学院毕业后考入了无锡国学专修馆就读,从此走出了常熟,开始了人生新的里程。在无锡国专,钱先生遇到了日后对其学术生涯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中国近代著名的理学家、古文家、教育家,原交通大学校长——唐文治先生。虽然唐先生是教理学的,但他非常开明,学生喜欢做诗的就让学生去做,学生喜欢注解的就让学生去注解,学生喜欢考据的就让学生去考据。
唐先生办的无锡国专主要讲授《五经》、《四书》、《宋明理学》、《桐城派古文》、《旧体诗》、《唐集》、《说文》、《通鉴》和《先秦诸子》,这种环境更加激发了钱仲联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唐先生对学生除教授学问外,尤为重视道德的教育,并以身示范,校园中“栽培树木如名节”的话深深地印在了钱先生的心中,并作为日后几十年教学生涯的准则。
钱仲联先生带的博士研究生都是顶呱呱的,甚至有的比钱先生还高明,比钱先生的老师唐先生还高明,有一个叫魏中林的,他在钱先生这里读书的时候,有一个问题钱先生说自己解决不了,魏中林说:“先生,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应该是这样一个问题,他说我来分析,是这样分析的。”……哎呀!钱先生佩服得不得了,反而钱先生要拜他为先生了,学生的本领比钱先生大了。
钱先生桃李满天下,而治学成就就更令人高山仰止。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一位文学博士莫砺锋评价说:“钱先生他是这样一种学者,他完全具有老一辈学者的深厚功底。他跟清末民初在无锡国学专科馆任教的老一辈学者都有过亲身交往,而钱先生从他们那里得到的传统学问,非常深厚,因此钱先生的国学根底非常深厚。现在我们搞这些古代研究的学者,你要我们自己来写骈文,写古诗,一般都写不来,只能研究。钱先生他会写,所以他是处于转折关头的新学问和旧学问都非常好的这样一位学者,这样的学者现在我们国家已经不多了,应该说是国家级的了,他已经九十多高龄了。 ”
钱先生擅长古诗文的笺注和校注,他做笺注并不只是局限于诗人的本身。他广泛涉猎古典文学的方方面面,博通群集,由专而博。三十年代,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钱先生开始从事前人诗集的笺注。他第一部笺注的是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笺注》十一卷,《人境庐诗草》是晚期诗歌革新的代表、爱国诗歌的典型,该书193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因其在书中的旁征博引而引起了全国学术界的注意。时年钱先生29岁,风头正渐。不久,“9.18”事件爆发战火四起,国难当头,严酷的现实打破了钱先生个人的书斋天地,他开始用黄诗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大量的反映现实、感咏时世的诗篇,并发表于《申报》副刊上,其中《哀沈阳》一篇中,他写到: “沈阳城中十万兵,城南城北屯严营,夜半贼来兵尽走,四天如墨无战声。平明贼队搜大户,穿门为狼入为虎,母从儿走妻求夫,我军已远空号呼。”针对当时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进行了有利的抨击,黄炎培先生读后拍案叫绝,这些作品的发表在当时的诗坛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被赞为“其骨秀,其气昌,其辞瑰玮而有芒”!
在动乱的岁月里,钱先生的家也曾遭受过查抄,还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但所有这一切并未影响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当别人在兴风作浪的日子里忙碌的时候,他却在埋头耕耘,大有“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做派与气度。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章培恒这样说:“在这样一个处境下,他还是不断地钻研,不断地做学问,我觉得这种精神很使人佩服!”
正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钱先生完成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陆游《剑南诗稿校注》,此集卷帙巨大,正集有八十五卷,外加题外诗,同时他又另外做题校、补录易诗、剔除误入陆游集的他人诗作,并将诗文中的典故、人物、篇词、地理、背景等等一一注释,由于陆游诗全集向来无著本,钱先生的这部巨型校注,可谓是一个创举,工作之艰难、工程之浩大无人能及!莫砺锋教授这样说:“ 九千多首,不容易,注一注,那钱先生全都做了注解,而且注的非常好,非常详细,所以我研究宋诗的时候也是着重读了钱先生的书。虽然钱钟书先生和钱仲联先生他们研究的路子不太一样,但是在学术上,应该说,钱钟书先生对钱仲联先生也是很钦佩的。因为我看过他评钱仲联先生韩愈的诗的注,当然钱钟书先生对钱老的书提出了一点意见,但总的来说评价很好。我们知道,钱钟书先生一般要受到他的高评是很困难的,所以他们是一个档次的。”
文革浩劫之后,中国教育又重新走上了正轨,1981年,钱先生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说来有趣,这其中不能不提到钱钟书先生。198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博士生导师,那个时候是非常少的,不像现在博士生导师比较多了。那时候全国古代文学方面的博士生导师大概有八个,四个集中在江苏。当年苏州大学为钱仲联教授申报的是硕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时,材料经评委钱钟书先生看过,他惊讶于钱仲联先生的过于谦逊,对在座的评委感叹说:“钱仲联教授只申报硕导,我们这些人可是没有资格申报博导的啊!”在座的评委感到很为难,钱钟书又说:“如果钱仲联先生只带硕士生,那么,我也只能带硕士生,我是没有资格在他面前做博导的。”钱钟书一言九鼎,钱仲联先生被破格定为博士生导师。
2002年9月26 日,在钱仲联先生九十五岁寿辰之际,国内外学术界的专家云集苏大,为钱先生从事学术活动七十五周年举办了专门的研讨会。孙家正特地发来贺函:“感谢钱老为国学做的杰出贡献!”一代宗师在国际学术界享有极高声誉的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也特地在香港挥毫泼墨“昆仑万象”四个大字相赠;同时《解放日报》也刊登了王元化先生所做的寿序:“吾民族所承受之文化,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贤者多以文学创造为旨归,而传统文学创造之主流,端在诗歌一脉,虞山梦苕庵钱公仲联先生,一代诗豪也!”
【钱仲联先生学术简谱】1908年9月26日(旧历九月初三),生于苏州府常熟县城。
1916年,始从舅父沈棠学古文、唐诗,辨别四声,试写五言绝句。
1918年,毕业于琴南初等小学,考入本县儒英高等小学。
1922年,从儒英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县立师范。课余爱读名家诗集,能自写五言律诗及古风。《梦苕庵诗》存诗始于本年。
1924年,从县立师范毕业后考入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始师从校长唐文治等研习经史诸子及《说文》等学。
1925年,奉师命每周一次赴苏州从汉学家曹元弼学《礼仪》、《孝经》。
1926年,以第一名毕业于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在《学衡》杂志第51期发表论文《近代诗评》。
1931年,与王蘧常合刊《江南二仲集》,并开始笺注黄遵宪《人境庐诗草》。
1934年,分别在上海大夏大学、无锡国学专科学校任教,担任诗选、古文选等课程,与陈衍等人定交。出版《清诗三百首》。
1935年,《梦苕庵诗话》分别在《中央时事周刊》及《国学专刊》连载发表。
1936年,始与安徽老诗人许承尧通函讨论诗学。《人境庐诗草笺注》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并在《国专月刊》、《学术世界》发表多篇论文。
1937年,抗战爆发,无锡国专西撤,先后在长沙、湘乡、桂林、北流赁屋开课。
1939年,经香港取道海上抵上海租界,在国专分校任教。
1941年,在上海国专分校任教之余,从事《鲍参军诗集》补笺和沈曾植《海日楼诗集》笺注的工作。
1942年,应聘为南京中央大学专任教授。
1943年,主编《学海月刊》,并连续发表《读宋书札记》和撰著中的《海日楼诗注》。
1944年,与张尔田通信订交,讨论学术。
1947年,应沈曾植之子慈护之召,客其家中,整理沈曾植遗稿,编成《海日楼札丛》八卷、《海日楼题跋》三卷,并过录《海日楼文集》稿本。兹后十年,陆续完成了《鲍参军集补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修订稿和《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等著作。
1957年,奉调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主持古典文学函授工作。
1958年,奉调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
1961年,应郭绍虞之邀,赴上海参编教育部定高校教材《中国历代文论选》,与同事夏承焘、马茂元等朝夕研讨,其间陈毅副总理曾亲莅叙谈。
1962年,《海日楼札丛》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
1965年,完成《剑南诗稿校注》。
1966年,文革期间,编著《李贺年谱会笺》、《后村词笺注》、《吴梅村诗补笺》等。
1980年,《后村词笺注》、《鲍参军集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1年,先后被评聘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和首批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任苏州大学明清诗文研究室主任,主持《清诗纪事》编撰工作。《人境庐诗草笺注》修订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3年,主持明清诗文研究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联合举办的全国清诗讨论会。《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由齐鲁书社出版。
1984年,应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任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兼诗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韵文学刊》主编。《梦苕庵专著二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5年,《清诗三百首》、《剑南诗稿校注》、《牧斋初学集》点校本出版。
1986年,经国家教委审批确定为首批指导国内访问学者导师。《梦苕庵诗话》、《明清诗文研究资料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先后出版。
1987年,《宋诗三百首》、《清诗精华录》、《清诗纪事》前四卷七册先后出版。《清诗三百首》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1989年,《清文举要》、《近代诗举要》、《清诗纪事》后七卷十五册出版。
1990年,《近代诗三百首》、《明清诗文研究资料丛刊》、《万首论诗绝句》出版。《清诗纪事》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
1991年,《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集》出版。
1992年,《清词三百首》、《十三经精华》、《清八大名家词集》、《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明清诗精选》出版。《清诗纪事》、《剑南诗稿校注》分别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一、二等奖。
1993年,经江苏省教委评定为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获首届曾宪梓教育奖二等奖。《近代诗钞》、《梦苕庵论集》、《钱仲联自传》出版。
1994年,应聘担任《中华大典·文学典》、《续修四库全书》编撰顾问。《清诗纪事》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995年,《清诗纪事》获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6年,《牧斋有学集》点校本出版。
1997年,《中国文学大辞典》出版。
1998年,《中国文学家大词典》(清代卷)出版
2001年,《中国文学大词典》获国家图书奖
2001年,《沈曾植集校注》由中华书局出版。
2002年,《钱谦益全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3年12月4日,凤凰出版社古籍部(原江苏古籍出版社)来苏州签定《清事纪事》影印再版协议。同日因病救治无效,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