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夏猪
Berkshire
肉脂兼备型猪品种。1770年前后英国引进中国猪、暹罗猪与当地猪杂交,1860年基本育成,为脂肪型品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育为瘦肉型。猪体躯长而宽,鼻短而凹,耳直立或稍前倾,胸深臀宽,被毛黑色,并有“六白”(四肢下部、鼻端、尾帚为白色)特征。适应力强,生长快,早熟。繁殖力偏低,平均每胎产9仔左右。中国 19 世纪末引进,曾在辽宁、河北等省与当地母猪杂交,对培育新品种起过作用。
辽宁地区著名的新金黑猪即巴克夏猪与东北民猪杂交而成。于80年代初期受到洋三元的市场冲击而迅速灭绝。
猪的著名品种之一,原产地为英国巴克夏。巴克夏猪肉口感嫩滑、香甜、肥而不腻,是世界上著名的顶级猪肉。
其特征为:头短、两耳坚力,尾梢和四肢下部为白色,其余部分为黑色。对生存环境的适用力很强,且生长快、易催肥。
巴克夏猪引入我国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在全国各地经长期驯化, 性能有所改变。
细化介绍:
1.繁殖性能
在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公、母猪于10月龄、体重100公斤左右开始配种。
据西北农学院1981年对五至七胎母猪(4头)的观察,排卵数15.5±3.7枚。对母猪(4头)的哺乳行为及泌乳量的观测,60天哺乳期中,日哺乳22.56±3.2次,60 天共泌乳305.5±33.9公斤。据西北农学院和江苏省东海县种猪场1978~1979年统计,初产母猪产仔数7.44±0.19头,经产8.97头,仔猪平均初生重为1.33公斤, 60日龄仔猪断乳窝重因各地饲养管理条件不同而异,据西北农学院对经产母猪(327窝)的测定,断乳窝重90.79±26.73公斤。
2.肥育性能
据西北农学院1976和1982年两次肥育试验,在每公斤精料含消化能3.24~3.29兆卡、消化粗蛋白12.7%~17.8%的营养水平下,12头肥育猪体重由20公斤增至90公斤,日增重487克,每公斤增重耗混合精料3.79公斤。
体重87.5±4.38公斤肥育猪(4头)的屠宰率74.63±3.57%,腼体中瘦肉占54. 56 %、脂肪占32.06%、皮占5.41%、骨占795%。腿臀比例26. 84%,花板油比例5 .06%,眼肌面积26.16±1.44平方厘米,酮体长73.63±1.70厘米,膘厚3. 86±0 .25厘米,皮厚0.38±0.05厘米。
3.适应性
据河南省正阳种猪场观察,巴克夏猪引人初期(1956年),夏季出现呼吸困难,气喘严重,大群发生热射病,有的中暑死亡。经过几个世代的选育和驯化,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逐渐增强,1960年以后在炎热的夏季,猪群中发生呼吸急促、气喘的现象显著下降。巴克夏猪比较适应中国北方气候,南方潮湿气候对巴克夏生长不利。
4.杂交利用
巴克夏猎引入我国历史悠久,分布面广。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至七十年代,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华南广大地区,群众多喜用巴克夏猪与本地猪进行经济杂交。各地出现了一些巴克夏杂种猪群,巴克夏猪与台湾本地猪的经济杂交,亦较普遍。受到洋三元瘦肉型猪的冲击,目前在中国含有巴克夏猪血统的黑猪数量极少,地方黑猪品种基本灭绝。
巴克夏猪与本地母猪杂交后,其产仔数比本地猪纯种繁育时有所降低。例如,巴克夏×淮猪(37窝)的平均产仔数9.51头,比淮猪纯种繁育少12%。
一般说来,巴克夏猪与我国北方地区猪种杂交的效果好,与南方地区猪种杂交的效果较差。例如,巴克夏猪与民猪杂交,一代杂种猪(12头)12月龄体重125.86公斤,而民猪(35头)的体重只有74.78公斤,提高68.31%。巴克夏猪与海南猪杂交,一代杂种猪12月龄体重为91.78公斤,而海南猪的体重78.48公斤,提高16.95%。
5.评价
巴克夏猪引入我国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经长期驯化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生产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二十世纪中期,该品种在国内养猪生产中杂交利用较广泛,对促进猪种的改良起过一定作用。但产仔数低,酮体含脂肪较多。其杂种猪在国内较偏远的山区仍受到群众的喜爱,各地应酌情合理地利用该品种资源。
近些年来,国外的巴克夏猪有逐渐向体长、膘薄的肉用型方向发展的趋势。对巴克夏猪的纯种选育,除积极提高其与我国地方猪的配合力以外,亦应考虑提高其瘦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