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分支,它主要研究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理、病象和临床规律以及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有关问题。
现代精神病学不单涉及各种精神病、神经症、心身疾病或伴随躯体疾病的精神障碍的诊治,还涉及到适应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偏异,以及诸多类别的儿童智力、能力或品德上发育障碍的防止、矫正和处置问题。现代精神病学在理论上涉及自然科学、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若干分支,在实践上已发展到与社会心理卫生相结合的阶段。
精神病学的历史
人们对精神现象的认识,时常决定并影响着人们对精神障碍的态度、观点和方法。精神病学的发展过程既反映人对精神障碍及其规律的认识过程,也反映出人类从纠正并扭转对精神障碍的歧视、偏见中取得进展的历程。
在各种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医学典籍中,无不记载有精神障碍的病象及其诊治方法,和人们对这些现象的观点。但在漫长的科学文化落后历史时期,精神障碍被视为荒诞莫测的古怪现象,而患者则被看作是魔鬼缠身,并受到虐待或残害。
物质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人们对精神障碍态度的转变。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皮内尔提出解除病人的枷锁和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精神病人,从而写下精神病学观念史中划时代的一页。并且引领精神病学进入了医学科学的门槛。
克雷佩林总结了前人的观察研究成果,确定了早发性痴呆及躁狂抑郁症等内因精神病和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名称,并从病理解剖的病因观点对精神障碍进行分类,为以后的生物精神病学奠定了基础;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扩展了从病理心理领域来探讨某些精神疾病的病因,并寻求治疗措施的途径;嗣后,迈尔提出精神生物学说,强调形成个性或精神障碍的现实社会环境因素,从而促进了当时心理卫生工作的发展和社会精神病学的逐渐形成。
在实践工作中,由于自然科学发展的水平所限,直到1930年代中,精神病学仍属于描述性的探讨与积累资料的阶段,缺乏广泛有效的治疗措施,医院管理也仍处于看守性照护的状况。
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精神药物广泛应用于精神病学领域,精神药理学的和其他脑科学随之发展起来,促进了当代精神病学的飞跃进展。人们已总结出许多治疗精神障碍的有效措施。例如,各类精神药物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或消除精神障碍的症状,因而有助于心理治疗、工娱治疗和社会性治疗的进行。
随着医疗方法的革新,改变了精神病院的气氛,使关闭的看守性管理一变而为开放性管理,彻底解除对病人身体的约束,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与此同时,精神障碍的诊断技术也有了进展。脑电图、脑电位分布图、脑诱发电位脑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及脑磁共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对某些病症进行客观检验。而许多心理测查、人格测查和智能测查方法,更有助于精神障碍的心理诊断技术的开展。精神病流行学和社会精神病学的普及,从宏观上探讨了精神病障碍的病因,社会性治疗和康复措施也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
精神病学的内容
精神病学与临床各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许多神经系疾病,代谢、内分泌疾患和内脏疾病的不同阶段有可能并发精神障碍,需要处置;患一般躯体病症者也易产生一些心理、情绪问题,并因此干扰了原疾病的诊治,需要进行鉴别和治疗。
精神病学的许多研究方法,如人格测查、情绪评定量表等,可以应用于心身疾病的调查和研究,或应用到其他临床科室。此外,在综合医院实施有关健康与疾病的心理卫生咨询以及心理治疗,是广大群众的急需,因而应推广施行。
精神病学的病因理论研讨,已扩展到心理学、遗传学、生理心理学、神经精神内分泌学、精神药理学、神经生理生化学等许多基础领域。在这些不同的领域中,围绕心理障碍的研究成果,会促进各该相关基础医学的前进。
遗传学的研究,揭示了许多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如先天愚型是染色体畸变所致;另一些遗传代谢病,如苯丙酮酸尿症就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体内苯丙酸羟化酶缺乏,苯丙酸不能氧化成酪氨酸,最终导致精神发育迟滞。大量统计遗传学资料表明,具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的子嗣的发病预期率,远较一般人口为高。
生物化学方面的探讨也提示了某些精神障碍有关的病因因素。例如,研究发现情感性精神病,发病时存在有中枢神经递质变化,主要是在神经元突触间,去甲肾上腺素与5-羟色胺的改变。处于躁狂状态者,去甲肾上腺素增多,而处于抑郁状态时5-羟色胺的含量低于正常。
又如,在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也证实于发病时存在过度甲基化的生物胺类代谢物;另一些病人,血小板中单胺氧化酶活性度减低。精神药理学,也可为某些精神障碍的发病机理提供线索。例如,对兴奋药苯丙胺的依赖,可引起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苯丙胺中毒性精神病。
研究认为,苯丙胺作为多巴胺的激动剂,增强了中枢神经元突触间的多巴胺能活动,引起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精神异常。但是不同类别的抗精神病药物,又是通过阻断多巴胺能受体,降低多巴胺能活动,而减轻精神分裂症症状这就使人们考虑到多巴胺能活动过度,可能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许多三环类抗抑郁药,是通过阻断中枢单胺在突触前膜的再摄取,间接提高胺类的含量而起到治疗作用。由此设想,在内因性抑郁症发病中,存在着单胺代谢障碍。
由于微观形态研究手段与方法的不断革新,神经病理学在研究脑器质性疾患所致精神障碍中,也有着很大的发展。如脑不同部位褐斑的发现与研究,有助于了解老年性痴呆的神经病理学特征,有助于老年性痴呆与一般老龄化的鉴别诊断。
心理学一向被认为是精神病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都对精神病学的诊断治疗以及理论探讨产生了影响。其中,生理心理学探讨了诸多心理异常,如情绪、动机和记忆障碍时的神经学基础,这些探讨有助于逐步地为精神异常提供理化基础。
精神病学又可以分为许多专业,比如临床精神病学、成人精神病学、儿童精神病学、老年精神病学、司法精神病学、联络-会诊精神病学、精神病流行学、社会精神病学、社区精神病学、职业精神病学等等。
精神病学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但阻碍着学科发展的主要问题,仍是未臻详明的精神障碍的病因和发病原理,因此病因探讨是今后精神病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病因探讨中,现时人们已普遍重视生物-医学-心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在方法学上充分重视了微观与宏观结合的研究方向。在微观研究中,重视遗传学、免疫学在若干精神障碍中起到的作用,在宏观上同样重视人群中进行的流行学调查,以发现患病规律以及患病的生态因素,从而总结归纳出不少精神障碍的社会性病因。
当前,许多专家认为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和转旧预后与个体的遗传因素、易感素质、病前个性特征、发病时的机体状态、精神创伤、环境中的促发因素以及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广泛联系。因此应充分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才能广泛积累资料并取得成果。
心理刺激因素的致病理论探讨,现已向信息理论的深度发展。一般认为个体对信息的认识、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情绪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人们进行了神经生理、精神生化和精神内分泌的研究工作,借以阐明心理刺激因素导致精神异常的机理。
又如,若干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等,有明显的遗传因素,但遗传因素以什么方式起作用,也有待阐明。对精神疾病进行流行学研究时必须把影响精神疾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各有关生态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分析研究,从宏观上寻求原因和规律。
精神障碍的治疗通常采用综合性措施,例如各种精神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工疗和社会康复治疗等。在医疗观点上,针对不同流派的治疗观点,采取务实的兼收并蓄的态度。在实施治疗中,一般采取由精神科医生、护士、社工员、工疗员、心理员组成的治疗小组协同工作
精神障碍的社区治疗,目前已获得广泛的重视与关注。社区医疗可以较小的人力和物力,对为数众多的精神障碍者进行预防和治疗康复,这表明当代医学发展已达到医疗与公共卫生相结合阶段。社区精神卫生的实践,须得到公众的同情与支持,同样须协同社会力量建立医疗设施,既定的医疗目标有计划进行。
现代医学的其它分支学科
医药学概述、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流行学、急症医学、法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超生医学、航海医学、航空航天医学、潜水医学、精神病学
版权信息
书 名: 精神病学
作者:孙学礼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ISBN: 9787117101219
开本: 16
定价: 38.00 元
内容简介本教材是国内以精神病学专业住院医师为主要读者的第一部教材,为精神病学专业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而编写。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精神疾病和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国内精神疾病的总负担占所有疾病负担的20%左右。而目前国内精神专科医师的数量与质量均与所面临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有相当大的差异,规范化培养精神卫生专业的临床医师势在必行。本教材与以医学生为主要读者的医学院校教材不同的地方在于后者主要强调整个学科的系统性以及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本教材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对于临床实际工作的指导。就精神病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目标而言,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全科医师的培养阶段,第二阶段为全科精神科医师的培养阶段,第三阶段为专科精神科医师的培养阶段,最终达到精神专科主治医师基本水平。本教材主要为后两个阶段的培养所用。此外,在当今整个临医学均强调精神卫生知识背景的情况下,本教材也可以作为其他临床学科住院医师培养的参考教材。
本教材的特点包括:①以病案引入,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②以本专业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为核心,通过对于各个临床综合征的鉴别诊断描述,强调读者对各个临床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强调读者跳出精神病学的有限空间,在临床医学多学科知识的支撑下来学习精神病学;③强调本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特别是强调心理学基本知识在精神病学临床工作中的应用;④本教材重点强调专业中常见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并非面面俱到,对于学科的基本知识、研究进展等方面内容则要求结合相关教材来学习
目录上篇总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精神障碍的概念
第二节精神病学与临床其他学科的联系
第三节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
第二章诊断技能
第一节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第二节精神症状的评价
第三节量表的作用
第四节标准化诊断程序
第五节医患关系的原则和技能
第六节接谈技能
第七节精神检查
第三章治疗技能
第一节精神障碍的治疗原则
第二节精神药物的应用原则
第三节常见的精神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原则
第四节电抽搐治疗
第五节生物反馈治疗原则
第六节经颅磁刺激治疗原则
第七节心理治疗
第八节心理社会康复治疗技能
第四章医师、患者心理特征及医疗行为中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患者及其亲属的心理特征患者角色
第三节医师角色及医师的心理特征
第四节在医疗行为中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精神障碍与法律问题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精神科医师的专业责任
第三节对有暴力、自杀行为精神障碍患者的恰当处理
第四节患者的权利问题
第五节保护患者隐私问题
第六节关于精神障碍患者治疗过程中对第三方的保护问题
第七节精神障碍患者的法律能力评定
下篇精神病学临床实践
第六章意识障碍
第七章痴呆综合征
第八章遗忘综合征
第九章脑衰弱综合征
第十章戒断综合征
第十一章幻觉妄想综合征
第十二章思维联想障碍症状群
第十三章紧张综合征
第十四章阴性症状群
第十五章抑郁综合征
第十六章躁狂综合征
第十七章焦虑综合征
第十八章强迫综合征
第十九章进食障碍
第二十章睡眠障碍
第二十一章自杀
第二十二章人格障碍
第二十三章性心理障碍
第二十四章性功能障碍
第二十五章精神发育迟滞
第二十六章学习障碍
第二十七章广泛性发育缺陷综合征
第二十八章注意缺陷多动综合征
第二十九章网络成瘾
附录Ⅰ参考文献
附录Ⅱ专用名词中英文对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