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鸿儒——中国古典文学家 陈中凡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1888-1982
民 族: 汉族
又名钟凡。字觉元,号觉元,原名钟凡。江苏盐城人。历任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撰处撰辑员,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中文部主任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广东大学、上海暨南大中文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国文学讲座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27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作: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经学通论》
《中国韵文通论》
《两宋思想述评》
《中国大文学史 (上古文学---清代文学)》
相关著作:
《陈中凡年谱》
《学林清晖(文学史家陈中凡》
两江师范学堂1911年毕业校友
陈中凡,著名文学家,原名钟凡,字斠玄,号党无,1888年生,江苏建湖人。1907-1911年就读于两江师范学堂,受业于李瑞清、缪荃孙、陈三立诸名师。 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17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兼课,并担任国文部主任。1921年南下就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1926-1928年任金陵大学教授,1935-1949年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1952年起任南京大学教授。1954年起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馆长。
1924年在国立东南大学任教期间,曾主编《国学丛刊》,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同年曾应邀去西安讲学(同时被邀请的有周树人(鲁迅)、孙伏园、蒋廷黻等人),担任讲题为中学国文教学法、中国文字演进之顺序和读古书的途径三个内容。
陈中凡治学根基深厚,从研究书目学、诸子群经到文学批评史, 以及先秦、两汉、隋唐五代、宋元金文学史。建国后致力于中国戏剧史的研究,在文学、历史学、哲学乃至目录学、古文字学、教育学、艺术史诸方面均有建树。
早在20年代,他就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此后数十年内他出版的专著有《诸子书目》、《经学通论》、《诸子通谊》、《中国韵文通论》、《周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两宋思想述评》以及《中国民主思想发展史》、《民主与教育》等十余部。
陈中凡,1982年病逝,他献身高等教育事业凡65年,桃李满天下,鸿儒硕学,襟怀豁达,海内崇仰。
仰慕叔父而考入两江
陈中凡的叔父陈玉树 (1853 - 1906) ,字惕庵,肄业于南菁书院,受教于清季著名学者王先谦,并在其指点下完成《毛诗异文笺》十卷。陈玉树是盐城的名孝廉,曾任尚志书院的院长。陈中凡“自 10 岁至 15 岁,从叔父读书,受他的影响至深”。陈玉树为人方正、清廉,平日常以“不受一自辱之钱,不作一近耻之事”自勉,又以曾参“少讽诵、壮议论、老教诲”与弟子相勉。陈中凡受其薰沫,得益匪浅。陈玉树光绪三十年 (1904) 秋应聘为三江师范学堂提调,曾撰写《教育刍言》三卷。也许是受叔父影响至深且仰慕其人品学问的缘故,陈中凡 1909 年由淮安中学堂考入两江师范学堂公共科,尽管当时叔父已病殁四年。在两江时,陈中凡常在周末去杨公井附近的金陵刻经处听讲佛学,遂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从两江师范毕业后,他即赴沪江大学补习英文, 1913 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支持“五四” 曾遭解聘
1918 年至 1919 年,陈中凡在附设于北京大学的国史编纂处任纂辑员,同时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专修科教员。他曾加入蔡元培发起的“进德会”;同时与邓中夏、许德珩等一起,担任《国民杂志》编委,这份杂志是学生救国会主办,反帝、反军阀的倾向十分突出。由于陈中凡支持学生参加“五四”运动,因此被女高师校方解聘。后来由新校长毛邦伟介绍,才重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主任。
效古人“记妻寄子”
1921 年仲夏之月,陈中凡由京返宁,应东南大学之聘,任国文系教授兼主任。他对女高师国文部的学生说:“三年来,我忙于编教材,很少还乡,家中妻子,未及兼顾。近日南京东南大学寄来聘书,我考虑再三,踌躇不决。继思何不效古人记妻寄子法,把你们寄托给挚友胡小石先生。他为人正直,博学多才,书法遒劲,擅长诗歌、修辞之学,我向校长推荐,已获赞同,不知你们意下如何 ? ”同学受教三年,与师生情深,只是先生欲与师母团聚,在情在理,不便挽留,只能噙颔首。不久,陈中凡携胡小石一齐来到教室,说:“关于胡先生的品格和学问,我上次已介绍过了,现在我把级任的担子交给他来挑,非常感激。你们要认真学习,把他的学问传受过来。”胡小石则说:“自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承中凡兄之托来北京,和你们共同切磋,谈不上传授……”。陈中凡与胡小古都是两江师范学堂的毕业生,他们神交已久, 1920 年春两人在上海梅庵先生家初次相晤,即感投缘。该年 11 月,经陈中凡的推荐,胡小石离沪北上,在北京女高师任教。事过六十多年,二老的女弟子、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程俊英还清晰地记得在北京女高师读书时,陈中凡与胡小古“记妻寄子”的难忘一幕 !
西北讲学的收获
1921 年 8 月至 1924 年 11 月,陈中凡在东南大学任国文系教授、系主任。 1924 年 7 月,国立西北大学及陕西省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函聘国内著名教授前去讲学。计有北大教授鲁迅、夏元 14 位名教授。东南大学应邀讲学的有三位教授:陈中凡 ( 国文系 ) 、吴宓 ( 西洋文学系 ) 、刘静波 ( 文海,政治系 ) 。陈中凡主讲的题目是: (1) 中学国文教学法; (2) 中国文学演进之顺序; (3) 读古书的途径。西北之行,“往返凡四十有九日”。讲学之余,陈中凡等游览名胜,大开眼界。他在后来写的《陕西纪游》一文中说:“游踪所及,举凡太华终南之奇,河渭伊洛之广,函谷潼关之险峻,昔所向往者,莫不登临,一揽无余,信足名生平之赏矣。”令陈中凡难以忘怀的是,他曾与鲁迅先生等同行,有机会听鲁迅先生“小题大做”笑斥“苍蝇之声”。陈中凡与政治系教授刘静波同行,乘津浦路火车北行,到徐州改走陇海路,经商邱、开封到郑州。恰逢鲁迅、夏元、王桐令等自北京南下,于是偕同西行。第二天早晨苍蝇嗡鸣,扰人清梦。鲁迅先生说:“《毛诗·齐风》所咏:“‘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于今朝验之矣。”过洛阳时,曾任北大理科学长的夏元〖曾特地拜访军阀吴佩孚。吴问夏:“在北大教什么课 ? ”夏答:“担任新物理中的电子研究。”吴指其壁上所悬八卦图问:“此中亦有阴阳变化奥妙,能为我阐述否 ? ”夏回答:“此旧物理,与新物理非一回事。”吴佩孚强词夺理:“旧有旧的奥妙,新有新的道理。”夏元拜访归来,与众教授谈及此事,众人皆笑,鲁迅揶揄道:“这也是苍蝇之声耳。”有人问刘静波教什么课,刘答:“研究国际问题,尤其是‘大国家主义'。”鲁迅说:“是指帝国主义吧 ? 其扰乱世界,比苍蝇更甚于百倍。”有人回忆“五四”运动时,蔡孑民 ( 元培 ) 先生在天安门发表演说,强调“只有洪水能消灭猛兽”。遂有人感叹问:“这些蝇营狗苟的琐屑,自当同时消灭否 ? ”鲁迅先生回答说:“这虽是小题大做,将来新中国自有新环境,当然把一切害人虫一扫精光。”鲁迅先生讨厌苍蝇,曾在《战士和苍蝇》、《夏三虫》等杂文中痛斥过那些营营嗡嗡的“虫豸们”。西北之行,陈中凡听鲁迅三斥“苍蝇之声”,印象极为深刻。五十多年后,他在《鲁迅到西北大学的片断》中回忆了这段往事。
挽章痛悼胡小石
陈中凡一直以学长事胡小石,北上南下,共学共事。 1920 年秋,陈中凡约胡小石一起北行,到女高师任教。 1921 年夏他南下到东南大学主持国文系不久,即举荐胡小石南来,“已得当局首肯,中途为忌者所阻,未能如愿以偿。” 1924 年 9 月,金陵大学改组国文系,胡小石出任教授兼系主任,与当时已在金大兼职的陈中凡共事。不到一个学期,陈中凡匆促南行,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1926 年春回到金大,两人又得聚首共事、赏奇析疑的机会。 1927 年因维护还是变更金陵大学旧制等事,两位先生意见不一,致生龃龉。陈中凡遂于 1928 年春改赴暨南大学任教,“从此音问隔绝 20 余年”。 1952 年院系调整,时在金大任教的陈中凡到了南大中文系,与胡小石、汪辟疆并称中文系“三老”。陈中凡和胡小石遂共事一堂,“共谋互相帮助,切实改进教学工作。” 1962 年胡小石溘然病逝,陈中凡深感震惊,“至于惋愕不知所措”。他追思两人五十多年来共学共事的关系,以及聚散离合的波折,更是浮想不断,感触万端。他写了《悼念胡小石学长》一文,并“谨拟挽章一联表示衷心的悼念”:
三年共学,十年共事,愧季札缟舼相投,苍茫流水高山,几人知己 ? 四卷存稿,五卷存目,叹子敬人琴俱杳,惆怅凉风天末,何处招魂 ?
陈中凡与胡小石既为两江师范学堂同窗,又同在东大、中大、金大和南京大学共事多年,相互引为同调,虽曾有过隔阂,终能坦诚相见。陈中凡以“季札”、“子敬”相喻,其意真切,其情可感,令后生小辈至今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