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著名藏学家、宗教学家王森(1912--1991),汉族,河北省安新县人。现代著名藏学家、宗教学家、因明学家、古文字学家。
民国20年(1931)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印度哲学和佛教哲学,24年(1935)毕业后留校做著名哲学家汤用彤的助手。25年(1936)夏入清华大学哲学系任助教。抗日战争时期留居北平,其间为“菩提学会”对勘汉藏文佛经,兼任私立中国佛学院讲师等职。35年(1946)任北京大学文学院东语系讲师。1952年调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任副教授。1958年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民族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78年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历史室主任、所学术委员,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顾问、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职。
其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藏传因明研究。民国32年(1943)为中国佛学院编撰《佛教梵文读本》(二册),1957年发表《关于因明的一篇资料》和《现观庄严论》,1988年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撰写因明部分,1989年发表《因明在西藏》,并为《中国逻辑史》撰写《藏传因明》专章。此外,还为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编写馆藏贝叶经目录259号;翻译、校勘因明典籍;讲授因明课等。由于精通梵文和藏文,通晓中国哲学史、藏传佛教史和印度佛教史,成为用现代科学方法(如宗教学、语言学、历史学等)研究藏传因明的开创者之一。
(2)藏传佛教研究。早在1963年,他便开始从事藏传佛教史的研究,并于1965年完成《关于西藏佛教史的十篇资料》,1987年正式出版,改名为《西藏佛教发展史略》。该书根据藏文、汉文和外文资料,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藏传佛教发展演变的历史,并将藏传佛教置于藏族社会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撰写的《宗喀巴传论》、《宗喀巴年谱》等文,深入研究了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推行的藏传佛教改革,是迄今为止研究宗喀巴的代表作之一。《释明代梵藏汉文(法被图)》(1989年)是研究佛教文物,解读梵、藏文献的范本。
(3)藏族史研究。他在研究中将藏族史与藏传佛教的研究相结合,在《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有不少关于藏族史的精辟见解,填补了吐蕃王朝至萨迦王朝400多年分裂时期历史研究的空白。并对元代西藏的十三万户作了开创性的研究。
(4)教学与培养人才。他一生科研与教学并重。1952年以前以教学为主兼做科研工作;1952年以后以科研为主兼从事教学。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为国内外培养了一批藏学、因明学和宗教史学等方面的人才。他精通梵、藏、英语,学兼文、史、哲,成为陈寅恪在我国开创的历史语言学派的重要传人。
2、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23——)山东蓬莱人,原名孙相林。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招远县青年救国会主任、北海专区青年联合会副主任、中共北海地委民运部副部长。建国后,历任青年团华东工委青农部部长、青年团中央青农部副部长、建筑工程部西南工程管理总局副局长、四川省建设厅副厅长、建筑工程部第四工程局局长、基建工程兵副主任。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3、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王森,男,1963年2月出生,汉族,河南沈丘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2005年复旦大学硕士(EMBA),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1986年7月-1987年5月,任华东地质学院党委宣传干事;
1987年5月-1992年4月,任秦山核电公司一分厂办公室文秘科副科长;
1992年4月-1995年5月,任秦山核电公司办公室秘书科副科长、科长;
1995年5月-1997年10月,任秦山核电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外事办副主任;
1997年10月-1998年11月,任秦山核电公司办公室主任,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秘书处处长;
1998年11月-1999年12月,任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办公室主任、外事办主任;
1999年12月-2001年2月,任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001年2月-2003年12月,任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副总经理;
2003年12月-2004年9月,任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主持行政工作);
2004年9月,任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秦山核电基地党委委员,秦山核电集团筹备组副组长。
2006年8月,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党组纪检组组长。(副部级)
4、国务院原参事王 森 原名郭生秀,汉族,1907年12月16日出生于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1924年考入山西汾阳铭义中学。期内改名为郭维秀。1925年“五卅”运动中参加革命,开展学生运动。1926年 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1927年 7月,大革命失败后,担任中共汾阳县委书记。同年12月被捕。1930年出狱后,历任中共山西省特委汾阳、祁县、文水、孝义等县特派员,组建绥远省临河县委任书记,组建宁夏省特别支部任书记。1936年,调任平津地区地下抗日小组组长。1945年回延安汇报工作后再次派往北平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直至解放。1950年冬,公开身份,改名为王森。建国后历任中央贸易部国外贸易司亚洲处处长,国家贸易部对外贸易司亚洲处处长、中国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首任经历,轻工业进出口总公司总裁、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1961年6月---1963年10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丹麦王国特命全权大使,1965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六五一设计院任临时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等职。“文革”期间遭受迫害。1979年11月国务院任命为国务院参事。1987年10月离休,副部级。国务院原参事王森同志(部长级医疗待遇),2008年3月31日14时36分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101岁。
5、烘焙专家王森艺术蛋糕学校
现为森派西点蛋糕配料及装饰应用研究中心的首席研究员、中国烘焙西点国家级裁判员、中国焙烤协会专家组专家、中华烘焙协会专家组专家、王森烘焙技术学院校长、森派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森老师是艺术西点专业的创办人,他自1989年接触烘焙业以来,努力探索、潜心研究,创办了;王森烘焙教研室;;1998年创立;烘焙艺术专业系;,至今已培养出上万名具有国家承认学历及技术等级证书的专业人才。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地输送专业的烘焙技术人才,不仅解决了中国大批青年的就业,还为中国的烘焙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2年他成立集器具、原料、培训为一体的;森派食品有限公司;;2006年,成立苏州市王森艺术西点蛋糕学校,并在全国各大城市相关院校开设本专业,以此来缓解中国烘焙人才的稀缺问题。 王森老师从事烘焙业已二十余年,在长时间的钻研、制作和经营过程中他创造了自己的烘焙技法和西点装饰艺术风格,在业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现在已是中国著名西点装饰应用专家、全国烘焙业公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焙烤杂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级评委、国家级裁判、《中国焙烤》、《中华烘焙》、《现代烘焙》三家杂志社的编委,他著有专业书籍几十本、专业光盘上百张。为了能让中国烘焙行业与世界同步,王森老师和他的弟子们将会一直努力下去。
6、著名画家1944年8月5日生于北京,祖籍山西榆次。
60年代 受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现代工艺工作室,指导教师郑可教授;
70年代 任北京日历厂美术设计师;拜刘继卣先生为师,入室弟子;
80年代 任北京文联《北京艺术》主任美编,加入美协;
90年代 受聘于新家坡国立大学任教;任中国画研究院伯乐森艺术研究所所长;
新世纪 任北京味文学书画委员会会长;任中国京剧名优谱画卷组委会秘书长;
曾历次于颐和园绘画馆,中国美术馆(二次)首都艺术博物馆,清秘阁、大千画廊、洛阳博物馆、潍坊艺术馆,新家坡国立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1999年 策划参与由江泽民主席题词《江山万里图》赠与澳门政府;
2000年 策划主持由李瑞环主席题词《江山多娇》画卷;
2001年 策划主持《中国京剧名优谱》画卷艺术工程。
白描称圣手,华彩翰墨情 ——画坛名宿王森
人们若问:当今京城画坛,最活跃的画家是谁?告诉您,是王森,那么,最沉寂的画家又是谁?答案是相同的,还是王森。是谁得出这个结论?姑且不去考证,让我们走近王森,岂不一目了然?知否,知否,敲开电脑明了。王森先生在京城画坛,几乎无人不晓,论资排辈,早已挂头牌了,盛名之下其实若何?静待娓娓道来。
白 描 圣 手 甲 天 下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华所在,点睛之处在于用线。这与西方绘画的块与面有着天壤之别,是艺术锤炼之晶,艺术家在纷杂的世界万物之中,不是像西方手法,依靠光源所左右的块面关系塑造画面,而是用极为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所绘物体的造型以及内在的精气神韵,构成了立体的流动的奇妙无比的艺术效果。在黑与白纯净对比中流淌出交响乐般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只有高山流水般的古琴曲,方能与之匹配。这就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白描。
白描手法是中国画的基本功,她隐藏在色彩之中,包含在华丽之下,却起着支撑结构的骨法,衡量一个画家的功力,除去表面的东西,只看他的线条,便能原形毕露。白描手法的运用,经过历代艺术家的磨炼,早已修成正果,跳出工笔、写意的范畴而独成一胍。作为收藏与观赏,她一枝独秀,另立门户,而古往今来擅此法,创传世佳作者不乏其人,吴道子、李公麟人人皆知,而《永乐宫》、《法海寺》壁画的粉稿创作者,无名氏又何止多人?流传至今的《八十七神仙》图卷,迫使徐悲鸿斥巨资,冒倾家荡产之危而庇护。何故?国宝。然而,如今画坛,善此道者鲜矣!何因?商品经济的冲击,社会浮躁,人心浮躁,能安下心来,以神贯笔者实在凤毛麟角。如此国粹之国粹,濒临灭亡,痛哉,惜哉。
当今画坛,执此不疲,痴迷不退,擎白描旗帜者,国中不敢妄言,就京城而言,第一白描圣手,当非王森先生莫属。王森先生以白描法创作的作品,其影响力闻名遐迩。早在1982年,在其首次个人画展上,展出了《丽人行》白描手卷,令观者耳目一新。入木三分的人物造型,不同人物,不同质感的物件所采用的多种线描,集人物十八描之大成,选择合理,穿插得当,疏密有序,宛如珠盘落玉,又似清音淌水,欢歌流畅,雅韵天然。自此以后,王森先生先后推出了《京华风情白描人物》、《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中国历史典故百帧》、《中国京剧名家谱》等数以千计的白描作品。在圈内以完美至臻的作品和无可争议的实力获得公认的“白描圣手”美誉。在其众多优秀作品之中,尤其值得一书的是《京华风情白描人物长卷》和《中国京剧名家谱》。
《京华风情白描人物长卷》画于一九八七年,首次与大众见面是1988年展出于中国美术馆。画卷高60公分,长10余米。构思6年,历时1个半月完成。用白描法、生宣本,其难度可想而知。刻画了老北京民俗百业,芸芸众生计400余人,活动于10米长卷之中,具有强烈的北京味。作为北京生北京长的王森先生,对于故里熟悉如数家珍,老北京的父老乡亲,五行八作,历历在目,早已印在脑海,不吐不快。落墨之后,一泻千里,全无粉本,直接用毛笔挥去,神态各异的面孔五花八门,市井百业跃然纸上。这幅具有历史考证意义的画卷,不但载入京史,在 绘画史上也是唯一一幅描绘京华风情的白描人物画卷。
20余年后,《中国京剧名家谱》白描卷面世了。这幅高80公分长16米的白描巨作,把中国白描技巧和创作整体水平推上了新的高峰。难怪驰名中外的荣宝斋,在此画刚一问世便独具慧眼,抢得了先机,破格为健在的现代画家的作品,用珂罗版限量复制了一百卷,这在荣宝斋历史上,也是首次。可见王森先生这幅作品确有惊世之魅力。展开《中国京剧名家谱》白描卷,光辉灿烂的国粹史,溢彩眩目。一百三十个人物,惟妙惟肖,精神矍铄,载歌载舞,执工执令,美不胜收。令内行惊诧,令世人痴睛。再看百般锤炼的线条壮如金戈,细若发丝,刚如刃铁,柔似行云,密不透风,疏能跑马。怎不叫人叹为观止?当今工笔人物画权威,90高龄的黄均先生观后激动不已,提笔惊呼:旷古所无,王森可谓现代第一画手也!
厚 积 薄 发,博 大 精 深
画家攻艺半生,花甲过后,技巧应该不算负担,拼的就是修养。王森先生曾不止一次对媒体强调,画家不应是熟练工匠,提起笔来很熟很油,满纸的行气,画家应该是学者。俗话说,观其画如观其人。王森先生自幼博览群书,谙熟诗词歌赋,文学根底雄厚,尤以文笔隽秀、朴实无华著称,对于民族艺术、音乐、戏剧触类旁通,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他的积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所谓胸有成竹,实际就是厚积薄发。
由于学院派严格教学,他的绘画基本功非常扎实,造型手段丰富而翔实,能调动的造型技法素描、油画、雕塑、装潢,国画类工笔、写意分门别类,运用自如。受刘继卣先生影响,山水,人物,花鸟,走兽门门涉足,样样精通。这就给其创作天地,打开了驰骋的天窗,海阔天空,任其翱翔。他笔下的题材包罗万象,神话传说天上人间诸神,各个朝代官宦文人风流骚客,古典名著英雄好汉忠臣良将,现代社会世井百态人物缩影,神州圣域,名山大川,古迹揽胜,风景奇观尽收笔底,方寸尺幅容千嶂万壑,横条竖幅纳百态万般。他的胸怀海一样的敞开,他的指间挥洒出大干世界风情万种,无沿挚爱。
醇 纯 京 风 京 韵 情
王森先生祖籍山西,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是京都土生土长的发孩。他抹不去童年美好的回忆,忘不掉哺育他成长的父老乡亲。那萦绕心田的天桥八大怪;那令人目不暇接的厂甸长街;那隆福寺白云观庙会盛景;那西郊妙峰山的花会香火,甜、酸、苦、辣、咸,五味俱全的生活,喜、怒、哀、乐、悲、恐、惊的日子,京腔、京韵、京风、京脉,组成了奥秘渊深的京味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早在八十年代,北京电视台就推出了《京味画家王森》的专题片,使人们最早听到了京味绘画这个名词,最早领略了王森先生的京味绘画作品。打开王森先生的画册,尘封久远的古都历史画卷,绚丽多彩的独幅京味作品,尤为抢眼。《京华风情人物长卷》展现了老北京庙会奇观,作品从头至尾,洋洋洒洒,表不完人 间冷暖,道不尽世态沧桑,听不够巷尾闲曲,数不清风味佳肴。观此画如泣如诉,赏此卷儿女情长。情景相依,令观之不忍合卷,阖目后,余影梦牵。
京味小品,点晴所到,童趣盎然。小小于坐门墩,哭着 喊着要媳妇儿:送水车,吱吱响,大白划道上门框;大清早, 溜溜鸟,肚里装着豆腐脑:梳小辫,逛厂甸,大糖葫芦带沙燕儿:大老黑,嗓门大,西皮二黄哇呀呀。《娃娃戏》装饰小品,是王森先生又一独创,起因很凑巧,那年儿子刚出生,脸蛋胖得象苹果,混身上下圆了又圆,煞是可爱。他欣喜之余,突发奇想,这么憨甜的形象入画,能不招人喜爱么?从此,一发不可止,从娃娃游戏画到了娃娃演戏,推出之后,竞获得了意象不到的效果,颇受外国友人欢迎。有个叫作小林的日本人,专门收藏娃娃戏画,爱不释手,乐此不疲。
伟 卷 巨 制 贯 长 虹
王森先生的众多作品中,最动人心魂的,当属伟卷巨制。他的五十余年艺术业绩中,丈二批以上尺寸的巨幅作品近百幅,人大会堂陈列的《将进酒》,中南海收藏的《独钓寒江雪》,国防大学贵宾厅的《井冈山》等属于独幅系列。长卷系列有:他策划并参与由江泽民题词的百米长卷《江山万里图》,陈列于澳门政府;由李瑞环题词的百米长 卷《江山多娇》第一稿;《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三国演义人物百杰图》《京华风情人物长卷入《中国京剧名家谱》等等,这里着重推出的是《三国演义人物百杰图》。此图由 八张丈二批连接而成,高2米长20余米,上绘精选《三国演义》小说中重点人物一百位,分汉末、魏、蜀、吴三大部分,王森先生背侃三国演义如流,几十年的文学功力,使其刻划人物游刃有余,画中百位英雄人物首先取自民间约定俗成的形象特征,小说原型刻划文字,更重要的是生活积累。 人物群像难就难在一个“神”字,百人百面百神,是王森先生成功的秘笈所在。也是这幅作品之所以形神兼备的精华所在。忠义千秋的刘关张,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气吞山河又内藏奸诈的曹孟德,固本守原的孙仲谋,荒淫无道的董太师,有勇无谋的吕奉先,倾国倾城的貂蝉女………,组成了一代天骄的宏伟画卷,近观泣鬼神,远瞩惊天地,充斥着艺术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作者这一支小小的毛笔掀起千层巨浪, 骚动千军万马,岂只是“功力”二字了得,这其中灌注了作者多少心血,多少个不眠夜,只有王森先生自己晓得,内行人心里明白。
青 史 名 标 国 粹 魂
一个艺术家,画一辈子画,出了很多作品,供人们鉴赏,这并不难。难的是,把自己的劳动结晶,溶入历史长河,使之源远流长,代代相传,世世相颂,这就难了。王森先生独具慧眼,闭门苦修三年零七个半月,《中国京剧名家谱》在沉寂中诞生,她象春雷使整个艺术界震惊了,人们瞠目结舌,惊叹一件国家级新的文物问世了!中国权威新闻媒体新华社2003年10月22日专电说:汇集近当代130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长幅画卷《中国京剧名家谱》近日面世。这是北京市文化局近年来立项的重大文化工程之一。
这幅长16米,高0.8米的长幅画卷,列绘了自清乾隆55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以来,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京剧最有代表性的各位名伶130位。这些名伶按年代排列,三鼎甲程长庚、梅巧玲、王瑶卿,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前后四大须生,直到周信芳、盖叫天、裘盛戎、李少春等名家名派,南北优伶会聚一堂,梨园盛世集于一卷。画卷人物全身剧装扮相,每人所扮都是他们代表剧目的角色,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工架表演生动规范,服装道具准确无误,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无不会令内行拍案叫绝。整个画卷笔法细腻传神,色彩绚丽,情景神态栩栩欲活,将中国绘画和戏 曲艺术的精华巧妙地融为一体,彰显出画卷的珍贵艺术价值。
《中国京剧名家谱》画卷工程2000年正式启动,历时三年半,画卷由北京市艺术研究所提供资料,京剧史专家多次论证,专业学者投票拟定画卷人选130位,最后由著名实力派画家王森潜心绘制完成。梨园界从内心真诚地大呼:功德无量。功在当代,誉载千秋!中央电视台专家当场鉴宝,惊出了“天价”,创了当代画家之尊。欧阳中石教授为画卷题签。著名书法家、学者启功道:昔人有写真,貌真之间,此卷笔墨传神可喜。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家,京剧艺术专家朱家缙题曰:剧坛留范。 王森先生为诸名家写照,可谓各尽其态,余为之叹观止矣。著名学者、教授、戏曲专家刘增复先生为之题诗:写相梨园宛如真,一一从头认故人,只讶当年又相见,而今春光更精神。 工笔人物大师黄均赠诗:梨园泰斗荟群英 百态千姿笔底生 展卷如闻锣鼓响 白描使我殊心倾。 美国纽约世界日报传来海外反响:昔有《同光十三绝》,今有《中国京剧名家谱》,130年前出了沈容圃,130年后出了王森,恰恰又画了130个人物,真是无巧不成书。王森先生用画笔概括京剧史是一个惊世之举!一时之间,国内外媒体三百多家轮番轰炸,沸沸扬扬,热闹非常。再看王森先生,早已闷头沉寂在千硕斋,策划他的下一项文化工程《中国昆曲名人谱》去了。
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最活跃的,最沉寂的艺术家,——王森。
7、中国评剧网主席王森,男,评剧活动家、收藏家。中国评剧网主席。生于北京。
自幼喜爱戏曲艺术,尤其酷爱评剧。在校期间任《团刊》主编、学生会主席、团支部书记等职。幼年时习评剧旦角后改男生腔,变声后改习京剧与河北梆子青衣花旦(男旦),嗓音独具特色,适合京剧程派唱腔。演唱评剧运用高弦低唱的方法处理唱腔韵味更浓。
擅唱评剧白派曲目,河北梆子、京剧等片段,曾获卡拉OK大赛优秀表演奖。对评剧有一定的研究,走访了众多的评剧新老艺人及评剧研究者。后来到音像公司任戏曲策划,收集、挖掘和整理了许多珍贵资料,在报刊上发表了多篇评论。对评剧的繁荣、振兴,尤其是音像资料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被评剧演艺人员誉为“振兴评剧青年活动家”。其对民间艺术也有一定的造诒,他表演的高跷和秧歌多次在地方电视台播出。
1997年其个人的传略被中国文房四宝杂志社载入《中国文房四宝专家与文学艺术家传集》第一卷。
评剧VCD光碟《高山下的花环》,《高》剧是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的一段故事。出版VCD光碟之初中越关系早已合好,评剧院方因怕有政治问题。王森认为戏曲节目有评古论今之说,《高》剧已是历史。《高》剧是中国评剧院《金沙江畔》之后又一较成功的大合作戏。《高》剧出版之后又出了《祥林嫂》、《张羽煮海》、《杨三姐告状》、《小院风波》等近百出评剧VCD节目。为出《夺印》和《向阳商店》他与评剧院和文化局艺术处多方沟通促进了这两个戏的尽早面市。
王森最早策划出版的评剧剧目是邢韶瑛主演的《啼笑因缘》。《啼笑因缘》是一出大戏,本应为三张碟,剪辑后为二片版。后来这出全剧《啼笑因缘》再次出版全剧二片。
2000年开辟出网络“中国评剧苑”为评剧做宣传,2006年8月18日升级为“中国评剧网”。
出生:1975年1月,农历甲寅年
北京法制晚报()
《28年的评剧之恋》
从小爱唱《天仙配》 人送外号“七仙女” 省下饭钱买磁带 创网站圆戏剧梦
王森家北京市大兴区,他从小痴迷戏剧,家中收藏的评剧磁带、光碟真可以用不计其数来形容。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筱玉霜老师称:“王森年纪不大,却是个有心人。作为票友,爱评剧到这种程度,很令我欣慰。多年来,他收集的评剧资料太全面了,有时候,我找不到的资料都到他这里来找,每次都是满意而归。”
2006 年8月,他创建了“中国评剧网”,把自己收集的评剧资料放到上面,让评剧爱好者免费来这里享用视觉和听觉大餐。
4岁时恋上戏剧
小时候,王森住在魏善庄镇, 1980 年,他 4 岁。上世纪80 年代的农村,精神生活非常匮乏,王森除了每天和伙伴一起淘气玩泥巴之外,没有其他娱乐。
一天,村里的大喇叭广播说,中国评剧院来大兴演出《杨三姐告状》。
王森家分到了一张票,全家人经过协商,把这个机会给了德高望重的奶奶, 4 岁的王森要和奶奶一起去,奶奶说:“你这么小,看不懂。”结果,她带姐姐去了。王森哭闹着追着奶奶和姐姐跑出很远,最后被妈妈抱了回来。
奶奶和姐姐很晚才回来,王森一直在等她们。姐姐一进门,就激动地对他说:“小森,姐姐看到了戏匣子(收音机)里唱戏的真人,他们穿的衣服可漂亮了!”
打那以后,王森对看戏这件事充满了向往:戏匣子里唱戏的人是什么样子呢?在他幼小的心里,不是每个人都能去的那个地方很神秘,唱戏的人更神秘。
“七仙女”绰号不胫而走
上学后,在老师眼里,王森是五音不全的学生,音乐课的分数总是在及格线徘徊,表演欲望强烈的他从来没机会上台。
有一天,姐姐的伙伴来家里玩,几个女孩子一起唱黄梅戏《天仙配》,王森很喜欢,不经意间学会了。从此,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天仙配》成了他的口边歌,随时哼唱。
二年级期末考试,王森没有唱平时老师教的歌曲,而是唱了《天仙配》。回忆当时的情景,王森记忆犹新,他说:“由于唱的题材新颖,我平生音乐课第一次得了 98 分,激动得夜里都失眠了。”
这个 98 分令王森对戏剧产生了痴迷,他不断地学习新唱段,并应同学的邀请经常在班级、学校中演唱,在学校中成了“名人”,同学们给他起了绰号“七仙女”,王森很自豪。
小学期间,他虽然已经开始喜欢旦角,但怕同学笑话,只在私下唱。公开场合,他以唱花脸闻名全校。
赶集搜集评剧磁带
上高中的时候,由于魏善庄镇离黄村很近,王森没有住校。中午在学校吃饭,晚上回家,爸爸妈妈每月给他 15 元钱伙食费。王森吃饭很节约,能简单就简单,省下钱来买评剧磁带。
餐厅的伙食费相对较高,他从来不在那里吃午餐,学校门口有一个烧饼摊,他背着父母,每天花 5 毛钱买两个烧饼。时间长了,烧饼摊主知道他在学校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以为他家里困难,只能每天吃烧饼,所以对他倍加照顾。
后来,烧饼涨到 3 毛钱一个,摊主没有告诉他,仍按原价钱卖给他。连续三年,已经形成了习惯:每天中午下课,王森来到烧饼摊前,不吱声递给老板 5 毛钱,老板也不吱声,递给他两个烧饼,那份默契,像合作了多少年的盟友。
每个周末成了王森的节日。他经常对爸爸妈妈说:“这个周末我不回家了,去同学家。”他的同学分布在大兴的各个乡镇,他每周去哪个同学家,不是因为和那个同学要好而去那里,而是周末哪家所在的地方是赶集的日子他就去哪里。
赶集的时候,王森是有目的而去的,来到集上,他往往直奔卖磁带的摊位,挑选家里没有的评剧曲目,然后和人家划价,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到手。
高中三年,他赶遍了大兴所有乡镇的集市,采育、庞各庄、南各庄、魏善庄、礼贤 …… 甚至固安县大集,收集了筱玉霜、筱白玉霜、袁凤霞等名家的唱段,家里装满了好几纸箱磁带,现在这些磁带还珍藏在他魏善庄的家里。
借看戏接近大师
高中毕业后,王森参加了工作, 1994 年,他有了第一次看戏的机会。
同学的爸爸在大兴化纤厂俱乐部工作,任文化馆馆长。一天下午,同学给了他一张演出门票,从拿到票的那一刻起,王森一直处于激动状态, 15 年的热切期盼将成为现实了,他终于可以走进剧场看演员唱戏了!
那天演的剧目是《黑头与四大名旦》,王森坐在前排,磁带中唱戏的演员就在自己眼皮底下,能如此近距离地看喜欢的演员,他激动不已。
1995 年,庞各庄镇举办西瓜节,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评剧曲目《花为媒》作为重头内容在现场演唱,在宽大的临时舞台上,他看到了平时最喜欢的演员谷文月和花砚茹,他看得如痴如醉。
整场演出结束后,王森还不舍得离去,他希望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近自己喜欢的演员。于是,王森鼓足勇气跑到后台,谷文月老师正在卸装。他对心目中的大艺术家表达了自己对评剧的痴迷,谷老师说:“这么小的孩子竟然这样喜欢评剧,难得。”
看到平时自己十分仰慕的大艺术家那么和蔼可亲,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王森心里和评剧的距离更近了。
千方百计寻访名家
见过谷文月和花砚茹后,王森开始有了走访各位艺术家的愿望。他说:“书画界的艺术家们为了提高艺术造诣,都要走访名家,我要想更多地了解评剧,也应该走访名家。”
他把磁带上艺术家的名字一一记录下来,每天下班都通过 114 查号台找各个评剧团的电话,中国评剧院、朝阳评剧院、海淀评剧院、燕京评剧院……
记录下剧院的电话后,他开始找演员。第一个找到的演员是袁凤霞,她是一位女小生演员,她演唱的《张羽煮海》王森非常喜欢。
联系好后,他登门拜访,能够再次看到磁带上的艺术家,他仍然很兴奋。
来到袁凤霞的家,他遇到了一件令他意外的事,花砚茹竟然和她住在一起,熟人见面,一切都很融洽。他们一起聊戏,两位艺术家发现王森评剧知识如此丰富,都非常惊讶,袁老师说:“评剧不会失传,后继有人了!”
写评论给报纸投稿
从见到艺术家们开始,王森有了宣传评剧的念头。那时候,没有网络,查找资料都要去图书馆,摘抄、做笔记。评剧资料只有市区的图书馆才有,每当休息的日子,王森很早起床,坐车到市区,一头扎进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
王森最喜欢评剧中的白派,他首先搜集关于筱白玉霜的材料。两周后,筱白玉霜的人物资料被王森整理成一篇可读性很强的文稿,不久发表在了报纸上。
稿子见报后,报社把样报和稿费寄到王森居住的村里,全村哗然。当时,普通人的字能够变成铅字是很令人仰慕的。
每当村里的广播请王森来拿信或者稿费单子的时候,村民就纷纷用羡慕的口吻问:“你的文章又见报了?”或者说:“又来稿费了?”
每当这个时候,王森心里都特别高兴,他说:“喜欢评剧这么多年,发表一点文字,我觉得是对我喜欢评剧的肯定,心里美滋滋的。”
入公司出版唱片
上世纪90 年代,光碟开始进入寻常人的生活,王森说:“那时候,光碟真贵,要 40 多块钱一盒,对于收集评剧已经上瘾的我来说,能够每天从电视屏幕上看评剧,是再理想不过的事情,虽然觉得价钱高,我仍然对收藏乐此不疲。”
一次,他去音像大厦买评剧光碟,遇到了中凯公司的老总,对方手里拿着《中凯戏曲》。王森说:“看您手里拿的是关于销售戏曲光碟的宣传手册,我买过中凯公司的几盘卡拉 OK光碟 ,给您提点意见。”
中凯公司老总说:“好啊。”王森说:“我是评剧爱好者,平时爱唱,咱们的碟在念道白的时候,不能够消音,我们唱的时候很不爽。”中凯老总说:“我们一定虚心接受意见,马上改正。”
过了几天,王森去中国评剧院看戏,再次遇到了中凯公司老总,对方诚恳地邀请王森加盟,做策划工作。
加入唱片公司的王森如鱼得水,他做策划的几年,公司出了 100 多部评剧影碟,他说:“能够为弘扬评剧艺术献策献力,我觉得很有意义。每逢出差的时候,我就到处走访当地的戏曲名家,不只局限于评剧,满足了自己小时候对戏曲的向往。”
建网站让网友分享评剧
唱片公司转轨后,王森转行做了其他工作,但他对评剧依然痴心不改。 2000 年,王森开始涉足网络世界,并开始学习建立和管理网站。
2006 年 8 月 18 日,他建立了“中国评剧网”,他在网站开设了“时代梨园”、“论坛文选”、“艺术赏析”等板块,请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筱玉霜、陈筠、谷文月等做名誉主席。现在,网站已经有注册会员 3 000人,每天有 2000 多人来网站浏览。
王森说:“我们这个网站专业性很强,来这里的都是评剧爱好者,我找到了很多‘臭味相投’的朋友。虽然每年网站的维护费要 2600 元,但为了让爱戏的人看戏,让评剧资源共享,我无怨无悔。”
8、浙江电视台主持人姓名∶ 王森
性别:男
籍贯:内蒙古呼和浩特
出生日期:2月6日
身高:173
血型: O
星座:水瓶座
政治面貌:党员
学历:本科
最喜欢的一本书:《围城》
最喜爱的一部电影:下一部
最欣赏的人:所有真正懂得爱自己和爱别人的人
最欣赏的一句人生格言:上帝不掷骰子
最大的愿望:自己的努力能为大家带来更多收益和帮助
用一句话概括目前的工作状况: 正在成为更多观众家里值得期待的新朋友
1993-1995 呼和浩特电视台 主持人。同时兼职市广播电台、省调频台、省有线电视台、经济台等多档节目编辑、主持人
1995-1998 内蒙古卫视 主持人 记者
1998-2005 绍兴电视台 主持人 记者 编辑 制片人
2005 浙江经视主持人兼主编
1999“第四届全国主持人‘金话筒’铜奖”
2001“第五届全国‘百优’节目主持人”
2004“浙江省十大优秀节目主持人”
其他:第四届全国主持人“金笔奖”、浙江省好新闻奖、多次获浙江省广播电视优秀节目主持人评比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