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乐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常乐镇常乐镇是由原西侯乡、留史乡、常乐镇组建而成的全县农业人口最多的一个乡镇,位于平陆县西40公里处,北依中条与运城市交界,南临黄河与三门峡陕县隔河相望,西与洪池乡接壤,东以张村镇为邻,全镇共44个行政村,4万6千人,人均收入1134元,国土面积205平方公里,距209国道40公里,距陇海铁路65公里,经平风线与运风、运三高速公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

常乐镇辖:北留村、刘庄村、耱沟村、石穴村、葛赵村、洪阳村、前沟村、平高村、上焦村、车村、前村、后村、梁滩村、范滩村、顺头村、元里村、马村、中张村、圪塔村、西堡村、广德村、王村、下卓村、上卓村、苏沟村、薛家滩村、东侯村、西侯村、新东村、窑头村、北张村、斜坡村、郝口村、东堡村、三凹村、东郑村、赵化村、文化村、后涧村、浑里村、石埝村、全坡村、南留村、张沟村等。

该镇北部为山地和丘陵地带,中部为平垣,南部是黄河滩涂,地势北高南低,总耕地面积6万亩,林地面积约 4.5 万 亩。中条山上有藏量十分丰富的石灰石和磷矿石,是生产建筑石、水泥、石灰和磷肥的主要原料。

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党建开路稳镇,菌果富民兴镇,招商引资强镇,加强交流活镇”的总体思路,勇于开拓、奋力拼搏,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扭住不放,造福一方”。几年来,党委政府一班人团结一致,开拓拼搏,完成了“村通”工程130公里,使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历史;新建教学楼9座,修复危旧校舍494间,完成了留史、西侯初中和高小的合校并点工作,使该镇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2006年中考全镇共有19名考生分数超过了600分;农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成,为群众丰富文化生活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中心卫生院的建成,彻底解决了群众就医难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顺利完成,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群众无钱看病的现状;涉及17个村的移民搬迁工程已顺利完成,使607户3026人彻底告别了山庄卧铺,摆脱了危窑危房的威胁,生产、生活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善。其中2006年完成了10个村181户855人的搬迁工作;25眼机井的建成,26座蓄水池的完工,15000米水渠的建设和60000米管道的铺装,解决了7000名群众和5000头大牲畜吃水难问题,使2000亩旱地变为水田。其中当年完成引水安全工程7处,受益人口2000人,水保工程治理面积4500亩,封禁面积7000亩,打旱井53眼。

在大力发展传统农业的的基础上,党委政府积极号召群众大力发展经济林,目前,全镇共有小麦面积4.2万亩,年产小麦6.1万吨;玉米2.58万亩,年产玉米0.34万吨;现有果树面积20000亩,年产苹果30000吨;桃5000亩,年产鲜桃8750吨;杏3000亩,年产红杏3000吨;枣树面积3000亩,年产鲜枣4500吨,可加工干枣2250吨;柿树面积达1000亩,年产鲜柿1500吨,是全县三大水果产地之一,其水果以口味纯正、物美价廉而远销广东、深圳和越南等地。

“大田经济靠果树,庭院经济抓菌牧”,这是党委、政府提出的发展思路。畜牧业已成为该镇农民收入的一项主导产业,全镇每年可出栏生猪20000头,肉羊6000只,肉牛2500头,出栏鸡4万只,年产鲜蛋100万公斤。去年,该镇元里村与河南天河牧业公司签约,在村里建起了公司加农户的肉牛养殖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效益十分可观。

“菌果富民兴镇”的发展战略提出后,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农户外出参观学习,与河南西峡科委签约,在该镇办起了公司加农户的食用菌种植基地,目前全镇共种植香菇10万袋、白灵菇50万袋,可产香菇25万斤、白灵菇30万斤,可为群众增加收入200万元,产出的鲜菇以其口味鲜美深受福建、广东等地客商晴睐。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党委政府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工商企业,截止目前,全镇共有企业200个,年工商企业总产值达3500万元,实现利税120万元。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县上招商引资精神的指引下,党委政府一班人思招商、谋招商,积极创造平台抓招商,号召广大干部群众踊跃参与招商引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6年,由太原下元经贸商城总经理李伟民投资300万元的华波石灰厂一期工程已于昨天剪彩投产,预计年产量可达4万吨,年产值可达1000余万元;由山东客商吴海军投资160万元的三合木业有限公司已建成投产,效益甚为可观;由运城商人刘强投资100万元的如意家俱城已落户前村,预计8月底可正式运营。

2、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常乐镇位于长江金三角新兴城市—江苏省海门市中部,与上海市仅一江之隔。常乐镇总面积60.01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人。常乐镇三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先后获得江苏省百家名镇,江苏省、南通市文明乡镇,海门市三个文明建设综合先进乡镇等10多项殊荣。常乐镇是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的故里。他生于常乐,创业于常乐。他提出的“父实业、母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教育和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为后人所敬仰。

区位优势

常乐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从常乐出发到上海虹桥、浦东国际机场只需150分钟,崇海大桥建成后可缩短至90分钟;常乐至上海市区为120分钟,崇海大桥建成后可缩短至60分钟;常乐至南通兴东机场只需30分钟。常乐西行30多分钟即到南通市国际集装箱码头。在建的宁启高速公路、苏通大桥(苏州和南通之间兴建的长江公路大桥)、宁启铁路、沪崇苏沿江大通道(上海崇明至海门越江大桥)等为常乐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交通优势。境内省道222线、天久公路、星海公路四通八达,建有3.5万伏高压变电站两座,通信网路齐全,满足工、农业发展及居民生活需要。

经济发展

常乐镇是苏中地区崛起较快的新兴乡镇。镇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环境资源优势和独特的人文优势,全力推进经济建设,已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产业、工业为主体产业、建筑业为支柱产业、服务业为优势产业的产业结构。经济总量不断攀升。2006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9亿元、农业总产值2.15亿元,建筑业建安产值5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4.1亿元,财政收入超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58元,各项经济指针居本地区领先地位。占地2820亩的工业园区,经过几年来的延伸扩建,初具规模,被评为南通市工业示范园区。新建的“张謇工业园”,道路纵横、绿树成荫、厂房林立、配套设施到位,已成为新的经济发展亮点。兴建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使常乐特色农业成为苏北“一枝独秀”。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常乐镇的各项社会事业日益繁荣。全面实施镇区改造工程,镇容镇貌焕然一新;实施现代化教育工程,中小学软硬件设施一步到位;实施有线电视进户工程,全天播放33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实施特色旅游业建设工程,已开放10多年的张謇纪念馆,以其别具一格的布局、翔实丰富的史料、优美雅致的环境,令国内外游人流连忘返。投资近亿元在建的“张謇宛”、“张謇广场”、“中南新村”景点,将为人们提供集旅游、观光、娱乐、度假于一体的理想场所。

3、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常乐镇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常乐镇位于合浦县北面,与浦北县接壤。离县城32公里,距北海市6O公里,209国道合(浦)灵(山)公路横贯全境,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常乐镇总面积2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21公顷,山地面积1万公顷,常乐镇设22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有280个自然村,村民小组510个,2001年末常乐镇总人口72722人,其中农业人口64509人。

常乐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月照总时数1920小时,年均气温22℃左右,无霜期362天,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年均湿度74--84%;常乐镇土地肥沃,镇内多为丘陵地和南流江冲积小平原,西部为南流江沿岸小平原,东部为低丘(缓丘)山地,地势平坦,土层疏松深厚,有机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高,适宜林果种植。农业以水稻、花生、玉米、蔬菜、甘蔗、蚕桑、香蕉等为主,是合浦县的农业大镇,也是北海市主要的冬季农业开发示范基地、蔬菜基地和蚕桑基地,蚕桑业久负盛名,已有300多年历史。该镇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联动、项目启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缫丝厂、酒精厂、木片厂、食品加工厂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调整形成了蚕桑、木薯、速生林、甘蔗、蔬菜、良种牛繁殖六大农业产业基地。常乐镇抓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优势,按照“3618”工作思路、(即扶持壮大三个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六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十八个重点项目)发展经济、效果显著,全镇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步伐正在加快。2001年全镇工业总产值10782万元,农业总产值21978万元,财政收入69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63元。

企业优势

常乐镇拥有全区最大的茧丝行业龙头企业——合浦县常乐丝绸工业园。工业园由常乐镇茧丝贸易公司投资建设,计划投资1.45亿元,是自治区农发办重点支持的农业龙头企业,也是合浦县的重点扶持项目,工程分三期建设,整个工程预计在2007年全部竣工投产。第一期计划投入资金5000万元,改造飞宇2000型自动缫丝机12组,年产茧丝466吨,年消化干茧1515吨,改造HGA732型剑杆织绸机170台,年产绸布680万米。整个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以消化16万亩蚕桑生产的蚕茧,产值可达3.26亿元,创税3478元可为社会安置就业人员3200人,直接带动15万农民致富奔小康。项目的第一期工程已投入资金4000万元,首批12组缫丝机已于今年7月份正式投产,预计年底产值将突破2500万元。公司技术力量雄厚,2002年9月,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华南农业大学合浦县蚕桑高新技术示范基地”。2003年,在华南农业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国内新生代蚕桑品种,农户每十天就可以养一批蚕,大大缩短了养蚕周期,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特色产业

常乐镇蚕桑的发展目标在现有蚕桑10000亩的基础上,力争到2005年底达到12000亩,发蚕种量12000张,年产鲜茧1800吨,产值2500万元,到2007年蚕桑面积达20000亩,发蚕种量20000张,年产鲜茧3000吨,产值3600万元,常乐丝绸工业园完成投产,初步形成常乐蚕丝的优质品牌。到2008年底,丝绸工业园要实现既定的目标,成为区内最大的蚕茧加工企业。常乐镇常乐镇素有“蚕乡”之美誉。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常乐人已经开始种桑养蚕、抽丝、织绸,常乐的丝绸以洁白、亮丽闻名国内外,当时常乐的丝绸就是通过古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世界各地的。常乐蚕桑产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常乐镇的蚕桑面积达到12000亩,占合浦县蚕桑面积的60%以上,年产蚕茧3500吨,合浦县当时也因此被列入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十五个蚕茧基地县之一,并承担广西科委滩涂旱地种桑科研项目。种桑养蚕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常乐镇的蚕桑产业在那时已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常乐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64578

34962

29616

家庭户户数

16420

家庭户总人口(总)

64399

家庭户男

34898

家庭户女

29501

0-14岁(总)

20432

0-14岁男

11621

0-14岁女

8811

15-64岁(总)

38983

15-64岁男

20840

15-64岁女

18143

65岁及以上(总)

5163

65岁及以上男

2501

65岁及以上女

266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62399

特色农产品:

桑蚕,水稻,花生,玉米,蔬菜,甘蔗,香蕉,木薯,种牛

常乐镇下辖村:

多蕉村

京竹村

中直村

低坡村

连丰村

陂山村

车板村

皇后村

李家村

阳月村

火星村

竹山村

平心村

石城村

莲北村

莲南村

西城村

大教村

北城村

平洋村

大冲村

象古村

4、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常乐镇常乐镇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城区西南部,南连山区,北靠黄河,距市区10公里。总面积约918平方公里。常乐镇辖15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1万人,其中回民290人,耕地面积2.9万亩。常乐镇山川共济,是历史悠久的引黄灌区之一。辖区内煤炭、石膏、石灰石、石英、黏土、铜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原煤储量达2亿吨。20世纪70年代以来,常乐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成为常乐镇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积极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实施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业企业数量和规模迅速壮大,形成了金属镁、水泥、陶瓷、制砖、机械铸造、煤炭、石膏为主的产业格局。是西部地区重要的金属镁生产基地。科豪陶瓷公司是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科技水平较高的陶瓷企业。常乐镇共有乡镇企业286家,从业人员5200人。其中工业企业41家,年产值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家,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家,1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家。2004年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44623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39540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89%,农民人均来自乡镇企业的纯收入达225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7%。

常乐工业基地创建于1987年,1996年被自治区命名为“自治区级工业基地”,同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东西部合作示范区”。工业基地占地5055亩,分东西2个小区,分别位于镇东南1公里处和西南12公里处。现有企业162家,其中工业企业41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家,1000万元以上企业5家,500万元以上企业3家,100万元以上企业16家。以金属镁、陶瓷、水泥、煤炭、铸钢件加工、制砖等为主产业。近两年先后完成了中卫太青山水泥公司18万吨旋窑水泥生产线扩建项目,科豪陶瓷公司技改和年产450万平方米外墙砖扩建项目,金益镁业公司技改和镁合金项目;新上了华钰制砖、鑫隆钢厂等15个工业项目。2004年,常乐镇内共投资310万元,硬化镇村道路9条8.04公里。共修建桥梁、尾水87处,铺筑土石方6万立方米,硬化面积48万平方米。

中卫市常乐镇不断加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实行“两整合”、“两重视”、“两加强”、“一提高”工作方法,努力为经济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两整合”:一是整合工作。将综治办和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的人员整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和日常工作由综治办负责,重大问题由分管领导牵头,联合作战,形成合力;二是整合优势。将镇综治办的行政工作优势、司法所的基层工作优势、法律服务所的法律服务优势、派出所的治安、防范优势整合,逐步形成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治安调解等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大调解工作格局,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群体上访和涉法上访大幅度下降。

“两重视”:一是高度重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对司法所办公用房重新进行装修,为司法所提供必需的办公经费和工作经费;二是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镇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和人员培训,把人民调解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议事日程。

"两加强”:一是不断加强人民调解网络建设。在16个偏远分散的山区自然村建立了人民调解信息站,在6家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在11个学校建立了调解小组,使全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民调解网络体系;二是不断加强人民调解组织的规范化建设。统一了基层调委会的门牌、印章、制度、档案等,真正使基层调委会达到了“五有、四落实”。截止目前,全镇建立各级各类调委会24个,信息站16个,有调解员、信息员137名,有力地维护了全镇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1]

5、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常乐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

总人口

26715

13782

12933

家庭户户数

7703

家庭户总人口(总)

24455

家庭户男

12344

家庭户女

12111

0-14岁(总)

7270

0-14岁男

3990

0-14岁女

3280

15-64岁(总)

16712

15-64岁男

8530

15-64岁女

8182

65岁及以上(总)

2733

65岁及以上男

1262

65岁及以上女

147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5965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