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校长

校长李松林大学本科毕业中高高级教师,耒阳市政协常委,生于1962年4月,1982年参加工作,历任一中、二中的高三英语教师,1998年起任职业中专副校长,2000年起任成人中专校长,著有多篇学术论文和学校管理论文,例如:《高中英语整体教学之管见》(湖南外语学会论文)、《英语资源盘活》(湖南省职教学会论文)、《实施特色战略建设示范学校》(中国农村教育102期)、《为“三农”谱新曲》(中国农村教育)、《高中英语讲与练》(天津人民出版社)。

书法家

李松林,1927年5月出生,河北三河人。高级书法师。北京外语大学离休干部、东方白马书画院院长。民盟盟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中国图书联合公司、珠海市中管院投资与市场研究所、中国语文出版社、北京华侨建设公司等多家单位的顾问、研究员、副所长、副社长等职。另外还兼任国立北平高工、陕西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北方工业大学等校友会的理事,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东方白马书画院院长,东方名人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徐伯荣艺术馆名誉馆长。是新神州艺术院特聘高级书画师,高级名誉院士,高级荣誉顾问、中外特种工艺美术家协会一级书法师等职。

自幼曾读私塾若干年,1946年定居北京,1948~1952年先后在北平国立高工、华北大学工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学习。毕业后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俄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从事教育行政和教材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善于钻研不墨守成规,创造了系列科学管理办法。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首先发起和策划建立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当时所处环境还相当艰难,“文革”后遗症尚未完全消除,成立出版社困难重重,但他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只身奋战,上下奔走,克服了重重困难也赢得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同情。很快得到国家出版局的批准。然而出版社开业后面临的困难更大,没有资金,没有人力,没有办公条件和交通工具,在这种艰苦条件下,他信心十足,全身心的投入了出版社的建设,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疏通了印刷、发行、材料供应等各种渠道,使出版社获得了高速发展,以这种顽强拼搏和开拓精神赢得了出版界一片赞扬,也获得了多方支援,因而使出版社很快取得了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年内出书600多种,印数达4500余万册,出版7种期刊,发行达3000余万册,出版社从白手起家到此拥有600万元的家底,为出版社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1984年又奉调去创建北京外语音像出版社,一年内即打开了局面,调整了生产设备,开发了适销对路的产品,扩大了发行渠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年即盈利90多万元,使音像出版社初具规模。外研社在第二代和第三代的领导和广大同仁的努力经营下,已发展成中外驰名全国最大的出版社之一,年产值数亿元,为外语出版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成为北京外语大学的重要支柱,最近又被中央评为“全国优秀出版社”,1987年离休后离而不休继续为社会做出了多方面的奉献,如协助著名老画家徐北汀先生恢复重建其30年代创建的白马画社又做出了非凡的努力和重大的贡献。他在各项社会活动中兢兢业业作出了应有贡献。同时还对书画艺术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书画作品曾在新加坡艺林堂、北京军事博物馆、大钟寺博物馆、北京工业大学艺术馆、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中韩“98”世界美术大展等处展出,并多次获奖。

有的作品被亚运会组委会、北京电视台转播中心、新加坡艺林堂、徐伯荣艺术馆,新炎黄美术俱乐部、新神州艺术院、胶州画院等单位收藏。其事迹和作品被编入《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作博览》、《中日当代美术通鉴》、《当代书画艺术名家精英大典》等20多部辞书和大典。

有的作品被国际美术家联合会评为“国际金奖”,被世界书画家协会,比利时华夏书画艺术研究院等24家学术团体评为“国际银奖艺术家”,被中华当代书画艺术名人评委会评为最高荣誉金奖和艺术名人荣誉称号,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聘为名誉教授,被《东方之子》系列丛书编委会和香港远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评为《东方之子》,被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和世界艺术家协会等四家艺术团体评为特别金奖,被美国世界名人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浦江民族书画院译为世界金奖艺术家。参加第三届王子杯海峡两岸书画大展获特别金奖。

老师

个人基本情况

李松林(1972— ),男,四川南部人,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主要学习经历

2000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攻读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攻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至今,在中央教科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工作经历

1996年——2000年,在西昌电力局子弟校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工作;2003年至今,在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任教。

科研成果

1.《主体教育研究:视野、论域与方法》,《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2.《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1期转载;

3.《主体性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2期;

4.《论教学研究中的教学行为分析方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

5.《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引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4期;

6.《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方法论思考》,《成人教育》2004年第10期;

7.《课堂场域中的权力运作与学生的生存境遇》,《教育科学》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12期全文转载;

8.《控制与自主——课堂教学的权力品性研究》,《教育学报》2006年第6期;

9.《课堂场域中的权力运作》,《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

10.《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12期;

11.《国外高考改革的新动向及其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6期;

12.《学校的社区教育属性及其功能分析》,《职教论坛》2006年第10期;

13.《课程与教学——多维度力推新课程改革》,《中国教育报》理论版2007年1月20日,《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14.《发达国家高考改革的趋向与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5期;

15.《知识性质的多维透视与课堂教学改革》,《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16.《教学活动的系统考察与研究方法论反思》,《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1期;

17.《教学活动的生成过程及其功能属性》,《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

(其他略)

专著

1.《新课程下的课堂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合著)。

2.《控制与自主:课堂场域中的权力逻辑》,已入选“现代课程与教学研究新视野”文库,并拟于2008年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主要论文

1.《主体教育研究:视野、论域与方法》,《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2.《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1期转载;

3.《论教学研究中的教学行为分析方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

4.《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引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4期;

5.《课堂场域中的权力运作与学生的生存境遇》,《教育科学》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12期全文转载;

6.《控制与自主——课堂教学的权力品性研究》,《教育学报》2006年第6期;

7.《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12期;

8.《国外高考改革的新动向及其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6期;

9.《教学活动理论的系统考察与研究方法论反思》,《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1期。

获奖情况

1.2005年至2006年度全国宝钢教育基金暨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学术奖;

所承担的课题

1.第42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学生发展的活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2.教育部“十一五”委托课题“国外高考改革的新动向及其启示”;

3.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主体教育视野下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子课题。

学者

李松林,男,汉族,1953年12月2日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

1976年7月至1984年8月,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教师;1984年9月至1998年7月,首都师范大学马列部教师、副主任;1998年8月至今,首都师范大学政法系教师、副所长。

主要专业特长:中国革命史、中国国民党史与国共关系史等的教学与研究。曾讲授中国革命史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台湾问题研究、中国国民党史、中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所承担的研究课题有:《李登辉与蒋经国政策比较研究》,全国台湾研究会1991年课题;《中国国民党史大辞典》,1992年至1993年国家八五规划重点选题;《李登辉与蒋经国“中国统一观”之比较研究》,北京市台办1995年调研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共关系》,1995年至1996年北京市教委课题;《海峡两岸关系史研究》,北京市“百人工程”课题;《中国国民党思想史》,1996年北京市科干局课题;《港澳回归对台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999年北京市教委课题。

主要研究成果:

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蒋氏父子在台湾》、《台湾40年》、《中国国民党史大辞典》、《蒋经国晚年》、《中国革命史论》、《晚年蒋介石》;发表的主要论文有:“试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的形成”、“国民党在台40年政局总论”、“近年来台湾学者研究抗战史述评”、“析蒋经国晚年‘向历史交待’”、“90年代中国国民党史研究述评”、“论建国以来的国共关系”、“简论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路”、“蒋介石在台湾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李登辉与蒋经国政策比较研究”、“一国两制是中国统一的最佳方案”、“三中全会与两岸关系发展”、“论90年代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的新特点”。

《蒋氏父子在台湾》,曾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1994年);《中国国民党史大辞典》,获华东地区第八届政治理论优秀图书一等奖(1994年);《蒋介石兵败大陆》,获华北地区第九届政治理论优秀图书奖(1994年);“李登辉与蒋经国‘中国统一观’之比较”,获北京市台办颁发的北京市1995年调研、论文二等奖。

河南太康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河南省郸城县水利局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县人大代表,河南省水利优秀专家。历任副局长、局长。1961年郑州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郸城县水利局工作,1968-1970年在县农电办公室负责搞设计施工。他在地下水研究方面成果突出,被聘为全国地下水情报网网员。曾发表论文30多篇,被全国、省、地评为优秀论文17篇。他共获省、厅级科研成果6项,5项为第一完成人,1项为第四完成人。其中获省星火二等奖1项,省科学进步三等奖3项,厅级二等奖2项。他曾被评为全国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全国地下水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省水利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先讲工作者,周口地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郸城县科技名星。以他为主完成的改人工为机械开挖黑河的建议,被周口地区指挥部采纳,是河南省第一次用机械挖大河,改变了河南省人工挖大河的历史。他是郸城第一个从事正规设计桥梁、钢筋混凝土、房屋、农电、电灌站、护坡闸的工程师。他管的六项工作均获得了河南省优质奖和第一名奖励。他主持了六项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悬臂闸门、二铰板拱桥、找正器、一机起多门启闭机、独角拔杆吊桩、电动机发电均获得成功。他的业绩被《河南日报》、《湖南科技报》1995年2月14日以“黑茨河畔治水人”为题刊登报导。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