匍匐苦荬菜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匍匐苦荬菜(Ixeris repens A. Gray)

菊科,多年生草本,具地下横走根茎,在海岸沙滩中生长,借地下根茎四处伸展,不断长根和出土新枝,生命力极强,成为海滨沙滩常见杂草。

种中文名: 匍匐苦荬菜

种拉丁名: IxerisrepensA.Grav

种别名: 窝食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匍匐,无毛,具横走的根状茎。叶互生,长5—12cm,宽3—5cm,3—5掌状分裂,裂片先端圆钝,边缘有锯齿,浅裂或全缘,具长柄。头状花序2—6,直立,梗长2—7cm,总苞长10—12mm;外层总苞片不等长,卵形或矩回形,内层总苞片8,矩圆形,先端钝,百状花黄色,干时变为紫红色,长15—17mm,先端5齿裂。瘦果纺缍形,棕褐色,长6—7mm,有纵条棱,喙长1—2mm,冠乇白色,长5—7mm(图77)。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为;和华南,俄罗斯,越南、朝鲜、日本也有。

生物生态特征: 匍匐苦荬菜在山东沿海地区4月初萌发返青,6月下旬抽出花茎,7月开花,花期一直延续到9月,8—10月不断结实,绿苹期至霜降,生育期150天左右。匍匐苦荬菜是我国温带沿海沙滩,盐性沙土的主要牧草,适宜生长的土壤pH值为7.5—8.0。在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北部沿海沙滩,凡是海水浪花波及到的天然灌溉沙地都能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的沙土生长最好,积水低洼滩地,虽为沙质也不能生长。匍匐苦荬莱地下根状茎较浅,只在地表下2—3cm的沙土内生长,在过于干燥的高岗地难以吸收水分,故高岗沙丘也不能生长,它的分布区仅限于海水近地表处的近海沙滩带。匍匐苦荬菜可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根状茎在近地表沙土中横走,延展面积很大,每节部可产生刁;定芽繁殖新株。种子成熟后可随风传播,只要水热条件适合,即可萌发生长。在夏季水温条件充裕的环境下生长很快(表77—1)。它的生活习性与肾叶打碗花(Ca–lystegiasoldanella)相近,常共同形成群落。在海岸带,沙质土不含盐性的地片不能生长,在盐性粘重土壤上也不见其生长,是一种好盐性的沙生牧草。除肾叶打碗花外,常见的伴生种有砂钻苔草(Carexkobomugi)、珊瑚菜(Glehniali–ttoralis)、兴安天门冬(Asparagusdauricus)、海边香豌豆(Laathyrusmaritimus)、刺沙蓬(Salsola,pestifer)等。

饲用价值: 匍匐苦荬菜茎秆粗壮而脆嫩,纤维含量少;叶片肥厚,肉质多,气味纯正,为多数家畜所喜食,特别是兔、禽、猪最喜食,牛、马、驴亦食。花期鲜茎叶比为1:1.23;茎叶干重比1:1.1;茎叶干物质达52%,整个生育期干物质量变率小。在山东,从早春幼苗放牧开始,直至深秋枯黄期前,青饲价值不减,青饲期可达140余天。既可放牧,也可刈割舍饲。干草是兔,禽越冬的好饲草。其化学成分如表77—2所示。萌发。若放牧或刈割时期得当,可以收获到产量高、品质好的再生草(表77—3)。匍匐苦荬菜覆被性很强,具有良好的海岸带固沙护滩作用;花序大,花色艳,是夏季绿化美化海滩的良好草种。全草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活血排脓之功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