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思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noumenon,意为“被思想的事物”或“理智的事物”,复数是:noumena,可译为“智思界”]

作为可理解对象或终极实在的事物,相对于现象——即“显现的或可感的事物”。这个区别古已有之,并在柏拉图的相论中得到充分的讨论。但是此词特别的与康德有关。在他的哲学中,智思体主要用于消极的意义,即某种超越于感性、直观或经验界限的东西、即超越现象世界的东西。因此,智思体是不可知之物,用于表明可能知识的界限。它只是纯粹理性设定以作为一切科学探究的起点。在康德看来,这样的设定作为人类自由的条件尤为必要。而且,我们如果把客观性归于它,我们就从一个没有内容的逻辑形式进展到一个必然的自在存在的对象,一个实证知识的对象。在康德看来,这是一种辩证的谬误,是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统形而上学错误的根源。智思体有时可与“物自体”交替使用,尽管他们分别有不同的侧重点。

“智思体之概念——它关涉于不应被思考作是感性对象,而是指通过纯理智认作是物自身的东西——是绝无矛盾的概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B31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