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楂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药物名称】野山楂

【别名】山楂子,山楂,红果子,小叶山楂、南山楂、牧虎梨、浮萍果、大红子 。

【科属】蔷薇科

【植物形态】植物形态:多枝落叶灌木,高达1.5米。枝条有长5~8毫米的刺针;幼枝有短柔毛。叶阔倒卵形与倒卵状长椭圆形,基部渐狭而接近于短叶柄,长 2~6厘米,宽1~3厘米,基部楔形,边缘有缺刻及不整齐锯齿,顶端常为3裂,表面平滑无毛,背面有疏毛,脉上亦稍有毛,托叶近于卵形,有牙齿。花白色,伞房花序,3~7花丛生,萼片5片,花瓣5片,雄蕊20枚,花药红色,子房下位,3~5室。梨果球形或梨形,红色或黄色,萼宿存而向外反曲。

生态分布:产我国北部、中部至南部各省;多生于海拔250m~200m米山谷或山地灌木丛中。

药用部分:茎、叶、果实及果核均供药用,果实于9~11月,茎随时可采,叶春夏秋季采收。

性味:酸甘,微温。

功能:健胃消积,收敛止血,散瘀止痛。

用途:果实性味酸、甘,微温,无毒。消积散瘀,补脾健胃,行结气,化血块,活血。核化食磨积。治反胃,小儿麻疹,产

妇腰痛,妇人崩带,疝气,老人腰痛。茎消积。叶主治漆疮。用量:果2~4钱,根1~2两。

植物名称:野山楂

别名:南山楂、小叶山楂、红果子、牧虎梨、浮萍果、大红子

英 文 名:Nippon Hawthorn Fruit

拉 丁 名:Crataegi cuneatae

科名:蔷薇科

属名:野山楂属

适应地区:江苏、浙江、云南、四川

生态分类:木本植物 > 落叶灌木类

观赏分类:观果类

高度范围:未知[补充]

形态特征:枝密生,有细刺,幼枝有柔毛。叶倒卵形,长2~6cm,宽0.8~2.5cm,先端常3裂,基部狭楔形下延至柄,边缘有尖锐重锯齿。伞房花序,总花梗和花梗均有柔毛,花白色。梨果球形或梨形,红色或黄色,直径约1~2cm,宿萼较大,反折。花期5~6月,果期8~10月。果实较小,类球形,直径 0.8~1.4cm,有的压成饼状。山楂果表面棕色至棕红色,并有细密皱纹,顶端凹陷,有花萼残迹,基部有果梗或已脱落。质硬,果肉薄,味微酸涩。

生长习性:适宜生长在向阳山坡或山地灌木丛中

繁殖培育:未知[补充]

景观用途: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