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团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走在新长征路上——农村基层党组织扫描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和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自然成为中国第一问题。党从第八届代表大会开始,就将把农村经济搞上去、让亿万农民富起来作为最重要的奋斗目标之一。

20世纪后半叶在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大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8亿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改革政策指引下,开始清醒,开始启动其聪明才智,勇敢地向着发展农村经济之路迈进,而冲在最前面的往往是一位或一群优秀的共产党员。

走进沂蒙老区,便听说刘团村是山东省第一个农村电气化村;沂蒙山区第一个住房全部别墅化的村;沂蒙山区第一个普及直拨电话、有线电视的村;农田水利实现了现代化的村;孩子免费上学、老人实行退休制、村民免费全国旅游并享受免费医疗的村;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每年人均收入2万元的村。

一切令人惊叹,但一切并不偶然。

解放初期,刘团村不足20户人家,共300口人,全村总面积不足50亩地。 全村当时只有3名党员,一位名叫孟宪法的抗美援朝归来的军人,担当了村第一任支书。

从此,历届村支部作为上承国家政策、下达村民意志的组织,领导着全村老老少少开始了摆脱贫穷,走上社会主义富裕之路。

60年代,刘团村村民以“榆钱饭”与“摊子煎饼”为主食,住的是土坯茅草房,穿的是粗布对襟布袄,人均月收入只有微薄的十几元。70年代初期,村民的生活境况虽比以前有所好转,但仍过着“闲时吃稀、忙时吃干、逢年过节吃顿面”的贫穷生活。但解放前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解放后能摆脱贫困的刘团人,始终坚信共产党一定能让他们过上“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吃不愁、穿不缺的好日子……

1973年,年仅26岁、不甘受穷的农民邵长学说服生产队长,卖掉了队里仅有的一头老水牛,用换回的800元钱,创办了刘团村历史上第一个村办副业——翻砂厂。全部家当也不过就是两个废旧汽油筒改造成的一个炼铁炉,一张铁皮做成的风葫芦,一车焦炭和赊来的一车废铁,牛棚是生产车间。聪明、勤奋的邵长学里里外外一把手,白天跑业务,找材料,晚上和其他工人烧炉膛,端铁水铸产品。冬去春来,这个小作坊居然赢利1.8万元——这在当时的刘团,已不是一笔小数目。

初战告捷之后,邵长学把赢利全部用于购买模具、改造熔炉,使小翻砂厂初具规模。他所在的小队村民富了,一个工分已达3元多, 而其他两个小队的村民每工分还只值两角钱。本性纯朴善良的邵长学望着乡亲们一双双期盼的眼睛,毅然把厂子上交村里,并担任厂长。从此刘团人踏上了依托村办企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也就在那个时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改革的春风吹遍了沂蒙老区,党的政策放开了,邵长学决心放胆一搏。

1978年,邵长学不失时机筹资扩大了翻砂厂的规模,新上了电炉,使进厂工作的劳动力达到150多人,实现了父老乡亲多年来“进工厂拿工资”的梦想。

1984年冬天,邵长学以全票被乡亲们推上了村委主任的位子。看着乡亲们一双双期望的眼,他明白自己的这辈子就交给刘团村的父老乡亲了。

随着国家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没有高深文化和经济理论知识的邵长学,几番寻觅、探索,找到了适合刘团村发展的路子,这就是放弃小步快封闭管理模式,确立“依托国有企业搞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村办企业发展足点。于是,在1987年、1988年短短的两年间,邵长学筹资400万元, 接连建起了重型铸造厂、机械包装厂和社会福利包装厂。他北上南下考察项目,利用各种渠道寻求合作伙伴,并虚心借鉴国有大型企业的管理经验,创立了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并使之融入企业管理之中,形成了中国市场经济下新型农村特有的企业管理方法。刘团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腾飞。1997年,邵长学又拿出企业多年积累的2000万元,建起了山东蒙凌工程装载机厂,一举成了年产600台大型装载机的大型企业。

就这样,刘团村的集体企业经过“积累——发展——再积累——再发展”的方式,“雪球”越滚越大,形成了年创利税双千万,固定资产超过亿元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50多种产品畅销国内十多个省、市,部分产品还远销美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邵长学常讲:“我老邵不图名,不图利,图的是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1990年起,刘团村先后投资2000万元进行旧村改造,全村357 户人家全部住上了两层楼小别墅。

1992年刘团村投资200万元,建成了山东省第一个电气化村。

1999年刘团村又投资2000万元,建立了山东蒙凌实验学校,全村孩子从入托到上大学,学费全由村里支付。

在刘团村,男满55岁,女满55岁的老人享受退休制,每人每月领取退休金。

村里购买两辆豪华面包车,拉着村民免费到全国旅游观光。

逢年过节全村每人免费供应肉、鱼、蛋、油。

刘团村投资200万元购置的先进农机具,免费为村民耕、种、耙、收、 运输等机械化服务。

刘团村家家户户安上了直拨电话和有线电视。

1999年邵长学担任了村支部书记。上任后他给自己约法五章:一、当官不受贿;二、不听枕边风;三、不存宗族观;四、办事必须公;五、决不欺弱怕硬。

没有豪言壮语,但吐字掷地有声。作为村支书的邵长学每年为村里创收近千万元,但他说“当官就不能想先发财”。他拒绝了年薪 50万元的聘请,至今还拿着一年1万多元的效益工资,他是全村最后一个住进两层别墅楼的人。

有位经济学家在了解了刘团村的发展过程后感觉到,邵长学是一位奇人,他从一个贫苦农民成为声名远播的企业家,使人产生三个没想到:

第一,没想到一个普通农民有那样强烈的经济发展意识,刘团村的村办企业产生于70年代计划经济的夹缝里,但邵长学总能在全国经济大发展高潮来临前提前启动,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第二,没想到文化不高的邵长学能把那么大的企业管理得那样井井有条,他创造的国有企业管理方法和村规民约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实用实效且易于操作,这是一种创造;

第三,没想到邵长学为刘团创造了如此巨大的财富后却仍保持着清廉奉献的本色并和其他领导成员一起,不拿奖金,不搞特殊,住的是同群众一样的楼房,享的是同群众一样的福利。

许许多多的想不到,奇迹般地发生在这个村,发生在这条“山东硬汉”身上,为什么?用邵长学的话讲,“只要是入了党,就应该是党的人, 就应该让老百姓跟着咱过好日子……”

国家领导人在刘团视察时,村里一位七旬老人握住中央领导的手说:“当年我们跟着共产党走,就是想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