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秧歌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沁源秧歌”,是在沁源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舞小戏,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沁源县是太岳区(晋冀鲁豫所属军区)的中心,该县的“绿茵剧团”,经常利用沁源一带的小调编演秧歌剧,宣传抗日,教育群众,受到广大军民的喜爱,因而用沁源小调编演秧歌剧的活动遂逐渐普及起来,群众也逐渐习惯地把它称之为“沁源秧歌”了,“绿茵剧团”也被呼为“沁源秧歌剧团”了。至今该县剧团仍沿用此名并保持着演秧歌剧的传统。“沁源秧歌”的曲调,被当作曲牌用于某一出戏时,虽然因不同的歌词或不同的情绪,必然在其原型的基础上有某些改动 ,但总起来看,它们还没有改变小调的性质。有的戏是采取单一曲牌形式,即全剧用一个曲调唱到底,有的则采取将几个曲牌组合起来而成为联曲体。“沁源秧歌”的音调,具有热情、豪放的特点。唱腔常衬以“啊、哈、哟”等虚词。其结构特点主要是四句式的,如《赵州桥》等,二句式的极少见。有时为了渲染气氛,活跃情绪,在四句的基础上运用变化反复的手法加以扩展,使曲调更加清新、活跃,从而也更加丰满。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