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影子腔

陇南影子腔又称“灯凋”或“梅花腔”,民间流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后经挖掘、整理、改革,于五十年代末期搬上舞台,并正式定名为“陇南影子腔”。影子腔来源于西和、礼县一带,最早出现于清朝康熙末年。它在原民间皮影戏、木偶戏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民间小曲、鼓乐、说唱等形式,又借鉴秦腔、川剧的一些特点,逐步创定了风格独特、适宜山区演出的“山戏”影子腔。解放后,陇南影子腔作为正式搬上舞台的新剧种,进行了大量改革提高工作,创作了反映陇南农村新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曾多次参加全省汇演,受到专家好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