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梨簧戏: 是市井戏,也是草根戏,虽然明朝的正史《太平府志》记载当涂、芜湖、宁国立春日“妆戏到,征女伎”,《芜湖县志·名宦》记载,雍正七年(1668年)知县张鹫“去任时,沿途供帐,演剧送行”但是梨簧未曾得到皇家供奉,一直是老艺人自养自传。梨簧戏的名称可能是江淮春日:梨花为妆、丝竹伴奏,因名梨簧。梨簧戏也叫平安戏,源自老芜湖祈求赭山神姑保佑人寿年丰、四季平安。但我以为芜湖是水网地带,在船上生活的人有一颗“驿动的心”,只能祈求平安来规避暴风雨。大约在道光十年(1830年),芜湖东门外伍先生与奚仁潜师徒,组成了第一个职业性的梨簧戏班子。清朝一品大员黄钺告老寓芜写《于湖竹枝词》,把平安戏定名为“梨簧戏”。其时,外来徽斑唱腔和苏州评弹强势登陆芜湖,为了以本土化争取票友,梨簧戏索性改为“泥簧”戏或称篱簧,迎合芜湖下里巴人的口味。 城南还有李鸿章为小妾造的带花园的老房子,据说这个小妾会唱梨簧戏、爱穿香云纱。
芜湖梨簧戏以风格独特的艺术表演而流行,尤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唱腔为广大观众所珍爱。从诞生到“走下舞台”,梨簧戏是一个时代的见证,灿烂绽放后又悄然沉寂,曾经拥有无数的光环,至今还定格在很多中老年人的记忆里。芜湖有相当的艺人认为,相比较其他濒危的“非遗”而言,由于具有相当的历史深度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芜湖梨簧戏最有可能再次登上舞台。
梨簧音乐起自村坊小曲,里巷歌谣,按芜湖的民间风俗,每逢正月上元灯会、端午龙舟竞渡、秋后迎神赛会,都要邀请梨簧演唱。另外,办喜事、做寿、小孩满月、孩子种痘等,也要唱梨簧。梨簧唱的是喜庆,唱的是平安,因而深受人们的欢迎,所以俗称又叫“平安戏”。曲目很多,博采兼收了花部乱弹的《斩貂蝉》《清风亭》和雅部昆曲散段的《扫松》《拷红》《跪池》等剧目,经整理、改编以后形成了自己的音乐曲牌和唱本。音乐也很丰富,它的唱腔多从民间生活音调里巷歌谣和郊区民歌发展而成。乾隆年间又吸收了二黄、梆子和昆曲的一些声腔艺术和音律结构,以后经历代艺人加工锤炼于一炉,使梨簧唱腔更为丰富,形式日臻完善。
芜湖梨簧群英倍出。清光绪初年,余立兴、胡家寿、张季瀛、王振林享有“梨簧四状元”之称,一时各种艺术流派纷呈。当时按师傅的姓氏分吴门、贾门等流派,其中张状元即是贾门的高足,能唱96本戏,他收藏的梨簧曲目手抄本有三尺多高。芜湖梨簧除各类专业门派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声誉外,到清同治年间,以张三太爷为首的(名字不详)的艺人,组成一个滩簧演唱班。他们对演唱的表现十分讲究,“行腔长、气韵足,要求胸满气足”。民国以后(1927年),张一鸾集合一批专业艺人,创办了“梨簧公所”。同年,芜湖还专门开设梨簧局,专管营业和艺术研究。可见芜湖梨簧(包括芜湖滩簧)作为芜湖的民间艺术,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社会各界的关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建国后,戏曲工作者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还有所革新和创造,形成了梨簧独特的一套板腔体和曲牌体音乐。1959年,原芜湖市梨簧剧团正式成立,她代表着芜湖文化走进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原芜湖市梨簧剧团又学习移植了许多兄弟剧种的剧目,改编为梨簧戏。老艺人蒋长华、童兴进、柳守明、倪树银和查老先生、周大师娘等对梨簧戏做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发掘整理、加工提高工作。到六十年代初期,芜湖梨簧戏已拥有自己的传统和现代剧目共50多台。至此,芜湖梨簧戏的曲目、曲谱才在市文化局的领导下进行发掘、整理,发扬并加以规范。上世纪80年代后,以舒缓、闲适为主旋律的梨簧戏渐渐失去了观众,剧团被取消。为保留剧种,原芜湖市文化局成立了芜湖梨簧戏研究室,并汇编了芜湖地方戏志。
一些老艺人认为,芜湖梨簧戏只是暂时淡出当今戏剧大舞台,一旦时机成熟,芜湖梨簧就有可能再次登上舞台,再现辉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