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

黄石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南部。面积61.5平方千米,总人口14.8万人。辖2个居委会、36个行政村。福厦高速,莆秀、笏涵公路过境。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元代的宁海桥。
【代码】350304101:~001黄石居委会 ~002常溪居委会 ~201沙坂村 ~202水南村 ~203澄瀛村 ~204井后村 ~205和平村 ~206横塘村 ~207七境村 ~208瑶台村 ~209凤山村 ~210定庄村 ~211沙堤村 ~212天马村 ~213惠上村 ~214惠下村 ~215屏山村 ~216斗南村 ~217东山村 ~218东源村 ~219东埭村 ~220金山村 ~221徐厝村 ~222东甲村 ~223遮浪村 ~224海滨村 ~225江东村 ~226华东村 ~227华中村 ~228华堤村 ~229桥兜村 ~230下埭村 ~231下江头村 ~232西利村 ~233西洪村 ~234清中村 ~235清后村 ~236清前村
【沿革】1958年建黄石公社,1984年改镇。1997年,面积61平方千米,人口14.3万,辖沙坂、水南、登瀛、井后、和平、清前、横塘、七境、瑶台、凤山、定庄、沙堤、天马、惠上、惠下、屏山、斗南、东山、东源、东埭、金山、徐厝、东甲、遮浪、海滨、江东、华东、华中、华堤、桥兜、下埭、下江头、西利、西洪、清中、清后36个村委会和黄石居委会。

黄石镇,梅妃故里。地处福建省莆田市木兰溪下游,是莆田市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的交通枢纽,福厦高速公路、荔秀路、涵黄路、黄北交战公路贯穿境内,交通便捷。1984年12月社改镇,面积61.5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14.8万人,拥有耕地面积50826亩,滩涂面积4578亩,境内有莆田二十四景中的“宁海初日”、“天马晴岚”、“谷城梅雪”三景以及省级文物宁海桥、浦口宫、镇海堤等名胜古迹。
建镇以来,黄石镇紧紧依托区位、资源、人才等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工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粮食、蔬菜、水果、花卉四大生产基地。工业生产发展迅猛,形成了以鞋革、石材、食品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全镇现有各类企业5910家,其中产值500万以上的企业有20家。商贸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新街、东井街等12条长达10公里的商业街,建有一个日供水量2.5万吨的自来水厂,一座35千伏和一座110千伏输变电站,2个农贸市场,可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要。2001年全镇社会总产值39.8亿元,财政收入26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88元,分别比增9.8%,308%,2%。

“建立工业园区,推动新一轮创业”是新一届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目前,遵循高起点、高标准、园林式、生态型、多功能规划占地2平方公里的黄石工业园区已列入福建省级乡镇企业示范工业园区,成为开发投资的新亮点。现有华丰鞋业、奇佳树脂等20多家企业落户园区,掀起了新一轮创业的热潮。
黄石镇地处木兰溪下游,是城厢区、涵江、秀屿的交通枢纽,福厦高速公路、荔秀路、涵黄路、黄北交战公路贯穿境内,交通便捷。1984年12月社改镇,面积61.5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14.8万人,拥有耕地面积50826亩,滩涂面积4578亩,境内有莆田二十四景中的"宁海初日"、"天马晴岚"、"谷城梅雪"三景以及省级文物宁海桥、浦口宫、镇海堤等名胜古迹。
2、江西省宁都县黄石镇黄石镇位于赣州市宁都县西南部,梅、琴两江交汇处.距县城38公里,全镇版图面积78.8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54个村小组,人口35420人,约7000余户,劳动力17000余人。丘陵面积50097亩,耕地面积23389亩。圩镇距昌厦公路仅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土地肥沃。山地多为紫色页岩,宜果宜农,是重要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
早在三国(吴)嘉禾五年 (公元236年)就在境内的白鹿营(今阳都村)建县。是宁都历史上最早建县 的地方。2001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镇”。盛产水稻、花生、红薯、脐橙、桑蚕。黄石镇是“宁都黄鸡”的发源地; 萤石矿、高岭土资源极为丰富;境内江河纵横,山势奇特,有着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景观; 昌厦公路仅5公里,交通便利, 是投资兴业的理想境地。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
总人口
28848
男
15289
女
13559
家庭户户数
6653
家庭户总人口(总)
28608
家庭户男
15117
家庭户女
13491
0-14岁(总)
8059
0-14岁男
4672
0-14岁女
3387
15-64岁(总)
18566
15-64岁男
9555
15-64岁女
9011
65岁及以上(总)
2223
65岁及以上男
1062
65岁及以上女
116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7767
3、广东省龙川县黄石镇[基本概况]
黄石镇地处东江上游,龙川中西部,总面积118平方公里。镇内现有10个行政村(原14个行政村撤并为10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共89个自然村,总人口17000人。
[交通状况]
黄石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小镇,南通龙川县城,东接黎嘴镇,西临和平县东水镇,北靠车田镇。全镇公路总里程达80多公里,主干道有黎黄线(黎咀至黄石)和四黄线(四都至黄石),部分村道也已完成了硬底化建设,交通十分便利。黄石素有“油茶之乡”之美誉。油茶是镇林果类的主导产品,现有油茶面积18000亩,年产茶油200多吨,是龙川茶油重点生产基地,素有“油茶之乡”之称.
抚育面积达1万多亩,经过精细加工后的茶油远销国内外,其品质、香味颇受广大客户的赞誉。
[基础建设]
近几年来,镇紧紧围绕以基础建设为中心,着力抓好资源型开发的思路,全面推进经济发展。2004年完成了黎黄公路,四黄公路硬底化建设已全面完工,控制性工程黄石东江大桥已成功合拢,现在大桥建设已进入扫尾阶段。完善了800多米的街道防洪堤坝。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网络覆盖全镇。
[历史沿革]
据考证,在远古时代东江河床中心,曾浮起一块状如小岛的石舟,颜色呈黄色,故得名“黄石”。根据县志记载:宋哲元符二年(1098年)黄石隶属“龙川高共都”管辖。清嘉庆14年设黄石约。1987年设黄石镇。1949年,东江纵队二支队在这里取得大水坑之战的胜利,全歼伪军两个连,缴获军用物资一批。
[招商引资]
在招商引资方面,该镇充分利用山地资源的优势,于2004年引进东莞、广州“老板”在新德、下河等村种植了近5000亩速生丰产林,如今长势良好,该老板表示今后计划再种植上万亩速生丰产林,这样就可以解决在家部分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另外,充分利用水资源引进“老板”建设稔坑水电站,目前已竣工发电,为国家增加不少税收也为黄石人民带来不少利益。
[经济发展]
2005全镇社会生产总值达5483万元,比去年增长6 %,人均纯收入达3323 元,比增 6.07%,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5358万元,比增4.5 %,固定资产投入达2860万元,比增10%,税收收入22万元,吸收外来投资500万元。在新的世纪里,黄石人民将一如既往,努力拼搏,继续谱写黄石美丽新篇章。
目前,黄石人保留着客家人吃苦耐劳,热情好客的传统习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调整经济发展思路,以务真、求实、创新、发展的精神,励精图治,加快发展,为早日实现脱贫奔康目标而努力奋斗。
4、湖南省桃源县黄石镇基本概况
黄石镇地处桃源县西北部,全镇有农业人口18358人,耕地面积22727亩,山林面积14万亩。 黄石镇辖:和平居委会;金鹤、泉井、黄安、杨柳、金洪、花园、新桥、东山、新湾、双拱桥、桃花井、施家、竹岩、新铺、卓湾、包公潭、莫育、向包、学堂育、杜湾、香山、郭湾、大谷、卓溶、陈棚、观音洞、寨坡、(黄石水库)榔树垭28个村委会。
地理位置
黄石镇地处桃源县西北角,武陵山脉余脉。毗邻慈利县,东西、南、北面分别与九溪乡、钟家铺乡、理公港镇、郝坪乡接壤。有一条白洋河支流穿越境内,蓄水量达6亿立方米,以灌溉为主,兼配防洪、发电、养鱼和航运的大型人工水库———黄石水库座落本镇。2003年全镇总面积165.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51.33公顷,林地面积7596.07公顷,水域面积3624.47公顷,辖27个村,203个村民小组,2个居委会,总人口23123人。
资源开发
黄石镇是开国元勋贺龙元帅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地之一,又是大型水库——黄石水库的坐落地。黄石镇物产丰富。主要矿产有大理石、方解石、重晶石等等,特别是大理石,储藏量达1.6亿立方米,虎皮黄理石,色泽鲜艳,透明度好,称之为大理石中的精品。黄石花炮,久负盛名,是该省花炮行业的佼佼者。黄石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黄石水库水面面积达3.85万亩,库内山清水秀,五十多座自然小山坡被碧绿的库水自然隔离,山上树木葱葱,鸟语花香,山下碧波万顷,游鱼连连,是开发旅游资源的胜地。
黄石镇农牧业,特色鲜明,种齐全,果业有无核蜜桔、椪柑等优良品种,桃产业中有脆蜜桃等等。
历史沿革
解放前,该镇属黄石乡,解放后属第辖区乡,1951年建立黄石镇,1956年撤区并乡属黄石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黄石公社,1961年实行区管 为区属社,1984年成立黄石镇,1995年底原芭茅洲乡并入黄石镇。最近几年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1999年清逐临时工24人,2000年机关行政干部提前退休9人,2002年,在乡镇站所改革中,撤并七站八所为农牧技术站、水利管理站、计划生育服务所、林业站、文化广播服务站、国土城建环保站,全镇有事业编干部职工30人,行编干部14人。[1]。
社会事业
黄石镇下辖村:
金鹤村
泉井村
黄安村
杨柳村
金洪村
花园村
新桥村
东山村
新湾村
双拱桥村
桃花井村
施家村
竹岩村
新铺村
卓湾村
包公潭村
莫育村
向包村
学堂育村
杜湾村
香山村
郭湾村
大谷村
卓溶村
陈棚村
观音洞村
寨坡村
黄石水库榔树垭村
社会经济
黄石镇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上世纪80年代前,这里有三分之一的群众常年过着肩挑背负的生活。油菜、棉花、苎麻、水稻、油茶、油桐、畜禽水产养殖是70年代黄石镇的传统大型农产业。1978年至1980年,兴建了三座小(二)型水库,总灌溉面积1193亩。80年代,兴建提溉机埠5处,总装机容量达1054千瓦,兴建引水渠4条,渠长5500米,连通五座水库与山塘。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科技含量逐渐增加,双两大、油菜育苖移栽、化学除草、软盘抛秧等新型农业技术得到普及与推广。2003年,全镇苎麻种植10000亩,总产1200吨,产值1100万元,棉花种植4000亩,总产量400号,产值240万元,油菜种植面积达20000亩,总产突破2400吨,油桐5000亩,油菜5000亩,总产量达100吨,精养鱼池3000亩,年产鲜鱼1000多吨。全年饲养良种母猪650头,年出栏瘦肉型仔猪13000头,出栏壮猪2.2万头,山羊3.2万只,畜牧水产总值突破30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纽荷尔脐橙,桃源大柚等优质柑桔种植已达5000亩,年产量2600吨。我镇的茶叶“桃源杉针”从1986年开始试种,当年就被省评为优质茶,1989年被为省名茶,1991年荣获湖南省5年一度的名茶金杯奖,2001年获省名茶银杯奖。80年代以来,黄石镇年均木材出售量150立方米以上。
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黄石工业出现雏形。铁业社、木业社、印染社等加工企业相继组建成立, 后因政策性原因停办。黄石大理石蕴量大,为合理开发这一资源,1995年芭茅洲与黄石合并后,对原来的大理石厂进行了改制,实行引资联营,终因压层过厚,成本过大等原因而失败。农业机械厂始终停留在小打小敲的状态,加上管理粗放,年年亏损,于1997年改制拍卖。黄石镇花炮厂是1995年由黄安村办企业转为镇办企业的。生产烟花鞭炮140多种,该厂生产的菊花鞭、红皮炮,荣获1988年省新产品、优质产品的称号,1988年职工达115人,年产值达135万元,创利税35万元。
基础建设
黄石镇镇区规划面积0.8公顷,1984年恢复建制镇,新修2条街道,镇区整个街道呈“井”字型框架,1993年,兴修自来水厂,1995年至1996年主街道铺设沥青,1999年突破1000米的水泥硬化。1992年开通有线电视,用户487户,1994年投入40万元开通程控电话,1999至2000年新增3个程控交换机,用户由1996年的300多户猛增至2000多户,2003年用户达3000多户。
人口数据
黄石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9970
男
10633
女
9337
家庭户户数
5673
家庭户总人口(总)
19445
家庭户男
10275
家庭户女
9170
0-14岁(总)
3416
0-14岁男
1755
0-14岁女
1661
15-64岁(总)
14549
15-64岁男
7853
15-64岁女
6696
65岁及以上(总)
2005
65岁及以上男
1025
65岁及以上女
98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9456
5、重庆市云阳县黄石镇黄石镇位于重庆市云阳县,地势东部高,西部低,地处低山(丘陵)区,为背斜低山地貌,全镇最低海拔高度106余米,最高峰横大梁,海拔高度1160米,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土壤类型属紫色土或冷沙黄泥土。
全镇2003年底总人口14676人,其中城镇人口2312人,占总人口的15.8%,农业人口12364人,占84.2%。
黄石镇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马铃薯;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芝麻、碗豆、胡豆、黄豆、绿豆、打米豆、烟叶等。经济林木品种繁多,有桔、橙、柚、桃、李、杏、核桃等几十种,尤以橙、桔、桃、李、杏的面积最大,产量高。其中三田村的棚拉、脐橙、血橙,铁炉村的李子驰名县内外,副业以渔、猪、鸡、鸭、鹅的饲养为主。
全镇森林覆盖面积40598.5亩,森林覆盖率66%,其中有林地12050亩,占森林总面积的19. 9%;灌木林地3025.5亩,占5%;荒山绿化4000亩,占6.6%;退耕还林10000亩,占16.5%;天保林11523亩,占19%。
[ 全镇现有企业8家,其中工业企业2 家,私营企业8家。其中黄石村红砖厂固定资产原值90万元,年产值120万元;黄石涵管厂固定资产原值50万元,年产值78万元。全镇乡镇企业总收入1650万元,年末净利润65万元,全年上缴税金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