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同森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柴同森 1954年 3月生,河南偃师人,大学文化,河南省偃师市科委高级农艺师。1978年10月毕业于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被分配到偃师岳滩乡农技站工作。1991年参与完成了偃师县综合农业区划,获河南省农牧厅“土壤普查及成果应用”三等奖。在岳滩乡农技推广站工作期间,主持或参与完成了“水稻麦后早种的试验与示范”、“水稻麦后旱种的试验与推广”、“稻田化学除草技术研究”等项目,获洛阳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5项。1986年间月调偃师市科委,主管农业科技项目的管理工作,工作重点以豫麦18号的选育与示范为主,搞好试验与示范。在搞好豫西农作物品展中心基地的同时,又亲自深入基层,在城关镇的前杜楼村、北窑村建立了二个以现代农业科技经济示范为主的小麦新品种超高产攻关繁育基地。从豫麦18的示范推广至今,推广面积超亿亩,增产小麦5亿多公斤;1991-1994年参与完成了李长春万亩小麦单产超千斤攻关研究,使“万亩”亩产达520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1993—1994年主持完成了洛阳市科委“水稻万亩高产优质技术研究”项目,经专家验收,连续2年亩产570公斤,并主持编写了小麦、玉米公顷产量 6000公斤、7500公斤技术规程。1996—1997年承担国家重中之重小麦科技攻关项目,并主持城关镇前社楼基点。1997年使百亩小麦连片亩产达602.8公斤,1998年小麦千亩连片亩产579.8公斤,并主持编写了《小麦公顷产量9000公斤的生产技术规程》。从1990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采用小麦杂交及系统选育,选育出堰科94~7、堰科95~6、僵科97-2几个小麦高产新品系。偃科95-6经几年来多点试验、示范,较对照种豫麦18—64增产8-10%以上,表现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特点。1992年后,主持及参与的科研项目获得洛阳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