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威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现代汉语词典shìwēi

显示威力;指有所抗议或要求而进行的显示自身力量和意志的集体行动,示威游行

词意探源词目:示威

释义:

(1)指显示威力。

《左传·文公七年》:“叛而不讨,何以示威?”

(2)指有所抗议或要求而显示自身威力的集体行动。

如:示威游行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规。

基本解释

[demonstrate] 显示威力;指有所抗议或要求而进行的显示自身力量和意志的集体行动

示威游行

小王挥舞着拳头,向小李示威

详细解释

1. 显示威力。

《左传·昭公十三年》:“ 叔向 曰:‘诸侯不可以不示威。’”杜预注:“知 晋 德薄,欲以威服之。”《北史·元澄传》:“ 郑国 寡弱,摄於强邻,人情去就,非刑莫制,故铸刑书以示威。” 萧军 《羊》二:“它已变得残暴,过度地挺起它的脖子,挥舞着长角向它的囚伴示威!”

2. 指有所抗议或要求而进行的显示自身力量和意志的集体行动。

周恩来《关于武汉工作问题》:“只有少数先进分子的单独示威是失策,应准备发动广大的群众性的示威。”邹韬奋《经历》四九:“她又领导同学驱逐校长,罢课示威。”

维科汉英demonstrate [dem·on·strate || 'demənstreɪt]

v. 论证, 证明; 示范操作, 展示; 说明, 教; 显示, 表露; 示威

维基百科示威活动是一群人共同意见的展现,是激进主义的一种类型,通常采取一干人集结在同一地方的形式。因为有一群人为了同一意见而集结,他们所主张的意见也因此显得有重要性。

示威可以用来表示对一公共议题的观点(不论是正面或负面的),尤其是和社会不公及人民疾苦有关的议题。一场示威活动若参与的人越多,通常被认为是越成功的。示威活动所关注的通常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议题。

【类型】

示威活动有很多种类型,主要包含有:

游行,一群人从一处走至另一处。

集会,人们集合在一处听讲。如烛光集会。

纠察,人们绕行一个地区。

静坐,示威者坐在一个区域,有时有定一固定时间,有时则没有期限,直到他们认为议题被重视了,或许被以任何方式要求离开。激进的静坐者有时会同时绝食。

示威活动一般都是公开在进行的,但不公开的示威也是有可能的,特别是示威者想影响的对象是一小群或特定的人士。

有时,示威所选的时间和地点是有着历史或文化上的重要性的,例如和示威主题相关事件的纪念日。

地点的选定也常是因于和议题有某些关联,例如,当一场示威的议题和外国有关时,示威场所便有可能选在和这一国家有关的地点,如在其大使馆前。

【和平和暴力】

部份的示威活动和抗争会转变成失控的暴乱或群众暴力,通常发生于缺乏组织的示威或抗争,失控的民众会转而攻击警察或无辜的车辆、商家和行人等目标,甚至进行洗劫、纵火。警察和军队通常会使用非致命性武器如电击棒、塑胶子弹、胡椒喷雾或催泪弹等来对抗陷入此状态的群众们。有时暴乱是由警方试图先发制人所引起的。

【著名示威】

2007 雅典 示威

1999年5月8,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我驻南大使馆,我国2007年各地举行了游行示威活动

2007年,香港皇后码头要拆的时候,大量香港市民示威

2005年,北京爆发万人反日大示威

2003年,大邱发生反朝示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