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国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苴国(今四川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是西南地区的一个强国,同时也是蜀国的诸侯国,该国却一直与巴国友好,而且苴巴经常联合抗蜀。

周显王时(公元前368年),蜀王封其弟葭萌于此建苴国,都邑名土费城,秦灭蜀于此置葭萌县,蜀汉改为汉寿,晋改为晋寿。

在周显王时,也就是蜀国开明王朝第五世在苴封王以前时,也就是西周时,巴、蜀、苴、氐先民在嘉陵江、白龙江合台地上,建立奴隶制式国家“昔阝”。春秋战国(周显王时)时,为蜀王领地。

开明氏蜀王第五世尚,“别封其弟于汉中,号苴侯”。以土费城(今昭化镇)为都邑。在当时的川地蜮的知名度仅次于巴和蜀。

公元前316年,因“苴蜀相攻击”,秦惠文王趁机伐蜀并苴,在苴侯都邑(今昭化)设葭萌县。

两汉时县名沿袭未变,蜀汉刘备改为汉寿县。西晋改为晋寿县。东晋太元15年(公元390年)析县境北置兴安县(治今市城区),又置晋寿郡,改晋寿县为益昌县,郡、县同治今昭化镇。

南北朝时,南齐明帝永泰元年(公元498年)在 兴安县置东晋寿郡。北魏又改为西益州。梁改为黎州。西魏改为利州,并置利州总管府。北周沿袭未变。

隋改兴安县为绵谷县。改利州为义城郡,仍置总管府。唐复改义城郡为利州。辖利、龙、始、蓬、静、沙六州;继升为都督府,辖利、隆、始、静、西、龙六州。

五代基本沿袭唐制。今广元老城区为县、州府、军治地。

宋代,绵谷县治初为利州益川郡、昭武军治地继为利州都督府益川郡,宁武军节度。

元代,初在绵谷县置都元帅府,继从京兆(今咸阳)移陕西、四川行中书省于利州。至元时,取《易经)“大哉乾元”与元朝德威广播,疆土广大之意,改绵谷县为广元县,改利州路为广元路,辖绵谷(广元)、昭化两县,保宁一府,剑、龙、巴、沔四州。后升广元县为广元府。

明代,初为广元府,继改为州,再降为县。

清代、民国皆沿明制。

1933年至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当时广元县境(含今旺苍县)建有六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根据地后期的政治、军事和后勤供应中心。

1949年12月14日、15日,广元、昭化解放。1950年3月在广元城区设立剑阁专员公署与地委,辖昭、广、剑、青、平、北、江、旺、苍、阆10县。1953年1月改名广元专署。同年3月合并入绵阳专区1959年3月,将昭化县并入广元县。

1986年1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广元市(省辖市)。同年6月1日,广元市人民政府成立,原广元县改为广元市市中区。青川县、旺苍县、剑阁县划归广元市管辖;同年9月,原属南充专区的苍溪县亦划归广元。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缩小广元市市中区,增设元坝区、朝天区两区。至此,广元市新的行政区划格局形成,并沿用至今。

2007年广元市市中区改名为利州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