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名】Marmota himalayanus
【英文名】Himalayana marmota
【藏名】(音译)齐哇
【别名】土拨鼠(《本草拾遗》),塔剌不花(《坎膳正要》),大旱獭、雪猪、哈拉,雪里猫、四川旱獭。
【分类】松鼠科Sciuridae,旱獭属
【形态】大型的地栖型啮齿动物。身体长大而肥壮,体长50—60厘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3.5—9千克。头部短而阔,粗壮结实,略呈方形。它的上唇开裂,上门齿微向前方突出。颈部又粗又短,耳朵短小,仅存皮褶。乳头有5对。尾短而稍扁平。四肢短而粗壮,前足4趾,趾端具发达的爪,适于掘土筑巢;后足有5趾。自鼻端经两眼眉间到两耳前方之间有一个近似于三角形的黑色毛区,称为“黑三角”,愈接近鼻端愈窄,色调愈黑。嘴的四周为黄白色、淡棕黄色或桔黄色。眼眶上有一条黑色的条纹,两颊到耳外侧基部呈淡黄褐色或浅棕黄色、明显有别于“黑三角”地带。耳壳呈深棕黄色或深黄色。身体的背部为深褐色、沙黄色,棕黄色或草黄色,毛基呈黑褐色,上段为草黄色或浅黄色,尖端黑色。背部至臀部的黑色毛尖多而显著,常形成不规则的黑色细斑纹。尾巴末端呈褐黑色。四肢的足背均为灰黄色。不过,每个个体之间毛色的变异也很大,即使在同一个地区、同一个家族中,不同个体之间的毛色深浅亦有所不同,幼体毛色多较成体灰黄或晴。此外,在自然界中还存在着一些体毛纯白的白化个体,以及体毛全黑的黑色个体,但数量比较稀少。
【分布与生境】分布于我国的西藏、甘肃以及印度、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等地。为青藏高原最常见也是体形最大的啮齿动物。
栖息于海拔2500——5200米之间的高山草甸草原、高山草原山地的阳坡、山助、斜坡、阶地、谷地、山麓平原等环境,它的数量不因草甸草原上不同的植被群落而发生显著的变化,主要受地形的影响,其中以山麓平原和山地阳坡下缘的密度为最大,其次在阶地、山坡和河谷沟豁的平滩上也较为常见。
它是高山草原的代表动物,不见于森林、荒漠与半荒漠等景观类型中,这是最一般的规律,不受各地海拔高度的影响。
【习性】喜马拉雅旱獭主要以草本植物为食,喜欢吃带有露水珠的嫩草茎叶、嫩枝或草根,尤其是莎草科、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的地上绿色的部分,偶尔也取食一些昆虫和小型啮齿动物。在农作区,它也常常偷食青稞、燕麦、油菜、洋芋等作物的禾苗、茎叶。早春,在青草尚未发芽时,则也可挖食草根。
由于天敌的种类较多,所以它的性情极为机警,视觉、听觉都很敏锐,每当遇有狼、熊、狐、猞猁、雕、鹰、艾鼬等天敌进入领地时,就直立起来发出尖锐的鸣叫。它属于白昼活动的动物,尤以早晨和黄昏最为活跃。早上出洞的时间随季节而异,一般依太阳照射到洞口来确定。每次出洞之前总是先探出头来四处张望,觉得安全后,先露出半个身子,扒在洞口晒晒太阳,然后发出鸣叫声。此时,临近的同类立即响应,一起鸣叫。此后不久,即开始取食,除非是遇有敌害外,则在这以后的一天内完全不再发声鸣叫。日落之前进入洞中休息,夜间不再出来活动。
喜马拉雅旱獭一年繁殖一次,出蛰后不久即进入繁殖期,开始交配,延续约1个月左右,个体活动极其频繁,经常串洞、追逐,以进行性活动为主,吃食时间很短,很少警戒,活动范围很大,其中尤以成年雄兽参与繁殖的个体的活动性最强。4月中旬即可发现怀孕的雌兽,怀孕期约为35天左右,每胎产1一9仔,而以4一6只为最多见。幼仔出生后,雌兽吃食时间与范围逐渐增加,为保护幼兽守望警诫增多,串洞和交往则显减少。6月底即可见到幼仔出洞活动,十分活跃,取食频繁。幼体与母兽一直生活至第2年的7月才分居出去,独立生活。3岁时达到性成熟。但每年参与繁殖的雌性个体,仅仅只占达性成熟雌性个体总数的50一60%。
【生态】有人认为因其群栖,在适合环境内,有时密度很高,对牧场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曾经进行过大量捕杀。它们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更进一步了解。
喜马拉雅旱獭又是鼠疫和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的主要宿主和传播者。
【药用价值】
骨(雪猪骨)治水肿;
肉(雪猪肉)祛寒;
胆与熊胆相配,敷治骨折,内服补骨;胆汁醒酒,治食物中毒、药物中毒,外敷治伤;
油脂(雪猪油)祛寒、消肿;
犬齿治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