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庐山能仁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内风景秀丽的庐山北麓,是1983年国务院确定的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据《九江能仁寺同戒录》和《德化县志》载:能仁寺原名承天院,创建于南朝梁武帝时代(502-527)。唐大历元年(766),有位白云法师云游至此,见寺院一片瓦砾,就结茅为居,募捐修整了大雄宝殿和大胜宝塔,从此香火不断。宋哲宗元祐六年,增建铁佛寺。元代以来废于战火。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重建。弘治二年(1489)改承天院为能仁寺。明万历元年(1573)重建了藏经楼。直至清代,乾隆皇帝又赐给能仁寺《大清三藏经》,同治年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现存的寺院建筑,多为同治九年(1870)所建。
能仁寺的建筑依坡就势。寺内地势平坦,局部略有起伏。三面环坡,紫烟作屏。寺院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分前中后三个院落,在中轴线上展开。
大雄宝殿是寺内最具特色的建筑。砖木结构,单层重檐,八角高翘,朱柱回廊,显得古朴庄严。殿内供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三尊木雕金佛像,威严安详,光辉普照。左右两边塑有十八罗汉,形态各一,栩栩如生。
寺中的大胜宝塔是九江市的标志。它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明洪武十二年(1379)重建。同治三年(1864)又修建。塔高43米,分七层六面,石凿成栱,砖砌牙檐。登高远眺,浔河风光尽收眼底。
双阳桥,据传是宋元佑年间(1086-1093)所建,后来僧人在天王殿迦依泉开凿一长方形放生池,面积240平方米,深3米,池上有三孔石桥一座,石刻雕栏,飞龙走兽,花草卷纹盘刻其上,池水清澈,游鱼可数。每当红日当空,池中出现二个倒影,堪称奇观。
西穿石,是一块位于大雄宝殿石廓檐下的长高各80厘米、宽50厘米的花岗岩石,其正中有一锥形洞穴,是千年雨滴所成,印证"水滴石穿"的哲理。
在大雄宝殿的背后,有一口直径为40厘米的小泉,深达10余米,水质清凉甘甜,沁人肺腑,被称为"仙水"。寺内的僧人认为饮此泉水可益智生慧,增进悟性,他们常在住持的带领下来泉边忏悔礼佛,饮水受诲,故名诲尔泉。
除此之外,能仁寺还有飞船、铁佛、冰山、雪洞等景观,合称"八大奇景"。
能仁寺除了每日暮鼓晨钟外,还组建了佛乐团,拍摄过电视片《天音》。它的佛乐融南、北佛乐为一体,保持了肃穆、淡雅的风格。
二、嘉兴能仁寺位于浙江嘉兴秀洲区新塍镇,建于梁天监二年(503),距今已近1500多年。现寺为近年重建。
据旧志记载,唐代兴盛佛教,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舍宅筑基,名福业院,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改称报国院,宋代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称承天院,政和七年(1117)改称能仁院。能仁寺殿宇宏伟,气势雄浑,四周环水,原占地70亩,约占镇区面积的十分之一,与寺相连的石桥也有五座,可见规模宏大。原能仁寺建筑左右对称,山门直对天仙桥,桥南大路横亘,苍松夹道,名“松路”,山门往北为金刚殿、大雄宝殿、华严阁,金刚殿前有参天银杏两株及砖塔两座,正殿东有陆宣公祠,西有鲁班殿、功德林,大殿前有钟楼鼓楼,东西对峙,在华严阁后有地藏殿,东为米业公所,西为蚕皇殿与丝业公所。近年有关部门对古寺逐步进行恢复,已初现古刹风韵。
在能仁寺中还保存有古银杏一株,树高23米,树围6.4米,树龄达1490年,系嘉兴全市树龄最长的古树,建有银杏园。园内墙上有重建能仁寺禅堂碑记、能仁寺碑记略、能仁寺松路碑记、重建能仁寺功德林碑记等石碑。
能仁寺西北还有问松桥一座,相传高宗随南宋杀伐至此,问松树云:“前不可去耶?”松树点头,高宗过桥后,桥亦随断,追军不得渡而去。此桥1992年重修。桥东有小灵鹫山馆,碑刻现保存在市区揽秀园内。

三、重庆能仁寺能仁寺位于渝中区中华路92号,是重庆市规模较大的尼众寺庙,原名“三教堂”,古时为海云寺,创建年代不可考。据《巴县志》记载:“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改八坊为二十九坊,三教堂属杨柳坊管辖”。现该寺大三门横额上落款有“嘉庆已二十四年仲夏慧龄立”字样。
能仁寺有四重殿宁,依次是书驮殿、观音殿、祖堂、禅堂。1926年,能亮住持时改子孙庙为十方丛林。解放前,该寺常住尼众10余人,信教徒众多,常年香火不断。20世纪六十年代初至70年代,文革十年浩劫,宗教活动停止,殿堂被占用,尼众去做工,寺庙毁于一旦。文革浩劫后,由政府出面归还寺庙,并拨款9万元,该寺自酬资金18万元,将几大殿堂修茸一新,1983年恢复开放。1985年该地居士达450人,平时有100—400信教群众参加活动。文革幸存下来的一尊“玉佛”现存观音殿内,此殿香火旺盛,常年不断。另有三个青磁香炉,是民国二十年(1931)三教堂专门制作的,香炉上烧有“三教堂”及制作年代,文革期间被“吴抄手”餐馆买去装饭菜,后落实政策,几经周折才物归原主。据说这香炉盛饭菜,十天半月也不馊,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为该寺题写有“大雄宝殿”额,不少知名人士也题写对联,为能仁寺增光添彩。
四、京剧剧目《能仁寺》剧目简介
一名《悦来店》,亦名《十三妹》。见《二女英雄传》第四-十回。江都李毓如编,余玉琴、王瑶卿代表作。粤剧有此剧目。
剧情梗概
老儒安水心出任淮阳县令,忤上司被参,需银六千赎罪。其子安继携银三千率仆营救,仆华忠中途染病,驴夫白脸狼、黄傻狗见财,私议害安,被何玉凤听去,至悦来店见安,故借挪动巨石,与之相见,悯安遭遇,自愿代筹不足之银,坚嘱勿去。安被驴夫诓离店中,又误入能仁寺,被恶僧绑缚欲杀;何玉凤踵至,弹打恶僧,杀死全寺余党,救出安骥与被掳抢之农家女张金凤及其父母,并代安、张联姻,赠金借弓,使赴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