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江苏科技大学是省部共建的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终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服务,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工、管、农、文、理、经、教等诸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办学历史源自1933年诞生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先后经历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等时期,1970年迁至镇江,更名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1993年更名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9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 并入,2000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与学校合并,2004年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2006年12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校园历史江苏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源自上世纪30年代,其前身是1933年诞生于黄浦江畔的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1933~1951)。历经了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1952)、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53~1970,为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1970年奉命迁至镇江)、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1~1978)、镇江船舶学院(1978~1993)、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3~2003),2004年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1999年学校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划转江苏省管理。1999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并入学校,2000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与学校合并。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我校。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诸学科相互支撑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与重视。朱德、王震、费孝通、李岚清、回良玉等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1988年张爱萍同志为我校图书馆题写馆名。1993年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校名。2003年学校70周年校庆时,李岚清同志题词:“希望你们深化改革,开拓进取,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而奋斗”。丁衡高、王荣生、朱开轩、胡彦林、李源潮等国防科工委、 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教育部、海军及江苏省领导同志先后多次来校视察和指导工作。
校园刊物学校主办有《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蚕业》、《蚕业科学》等公开出版学术刊物。
校风勤奋、严谨、团结、创新,和谐,友爱
校训笃学明德、经世致用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
:
王建华
党委副书记、校长
:
王自力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
张庆奎
党委常委、副校长
:
葛世伦
党委常委、副校长
:
景旭文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
夏纪林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姚寿广
党委常委、副校长
:
郭锡杰
党委常委、副校长
:
许俊华
副校长
王加友
副校级调研员
:
董师润
校园俯瞰地图
东校区西校区南校区张家港校区校园硬件设施学校现有东、南、西、张家港4个校区,北京研究院,上海研究院,浙江研究院以及驻上海办事处(南校区为独立学院),固定资产总值9.3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938亿元, 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近13000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5万册,电子图书53万多种,并建立了多校区联网的图书管理系统。
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工1778名,其中专任教师954名,具有正高职者100余名,副高职者300余名;共享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18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
员会委员3名,省优秀学科带头人3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项目资助2名,“省333工程”培养人选14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4名,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9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1名,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4个。2000年以来,获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名,江苏省劳动模范1名,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1名。
招生及生员情况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和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1599人,普通本科生16339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我校设立了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现有554名国防生在读。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4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为船舶工业,国防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院校设置学校现设有12个学院(部),47个本科专业及方向, 其中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品牌建设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有1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点,27个硕士点,8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1个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领域;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5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有26个教学实验室(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
教学、科研成就学校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
校园风景量不断提高。在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获省级精品课程(优秀课程)17门,获省多媒教学课件竞赛奖23项。1998年以来,有3名教师在全国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奖,12名教师在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学校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拓宽办学途径,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海军政治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积极开展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与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等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校70周年校庆期间,学校在原董事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有100多家单位参加的合作发展委员会。另有多家企业、研究院所与我校共建逆向工程、建筑设计、电子战等实验室,在我校设立英国劳氏、TRIBON、日本常石、中船重工、广船国际、昆船公司等20多个奖学金。
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连续14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相互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格局,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课题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研究课题。2003年以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784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83项;获得科研经费(不含成果转化费)23130.30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交流论文4216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机构检索论文179篇(2002~2005),核心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631篇;获得授权或公开专利59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