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钹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铜钹】

钹又作铜钹、铜钹子、或铜钵子、亦称铜盘、铙钹等。用响铜所造,其形如圆盘,中央隆起如丸状,中心穿一小孔,系

铜钹

以布缕,两片互击而鸣奏之。

在杜氏《通典》中说:“铜钹亦谓之铜盘,出西戎及南蛮,其圆数寸,隐起如浮沤,贯之以韦,相击以和乐也。南蛮国大者,国数尺,或谓齐穆王素所造。”

《文献通考》中也记载:“铜钹亦谓之铜盘,本南齐穆王素所造,其圆数寸,中间隆起如浮沤,出西戎、南蛮、扶南、高昌、疏勒之国。大者圆数尺,以韦贯之,相击以和乐。唐之燕乐、清曲,有铜钹相和和之乐,今浮屠氏清曲用之,盖出于夷音。然有正与和,其大小清浊之辨欤。”

在佛教中,铜钹为伎乐供养具之一。经律中有多处记载,如《佛本行集经》卷十四中说:“一千之铜钹,一千之具萧,昼夜不绝于宫内。”描述宫中荣华的景象;而在《摩诃僧祇律》卷三三中则说与铙相同,为伎儿使用乐器之一种,也可视为娱乐用的打击乐器。

在《敕修清规·法器章类》说到铜钹使用的时机:“铙钹,凡维那揖住持、两序出班上香时,藏殿祝赞转轮时,行者鸣之。遇迎引送亡时,行者披剃,大众行道,接新住持入院时,皆鸣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