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义词目:大衣
拼音:dà yī
英文: overcoat
衣长过臀的外穿服装。广义上也包括风衣、雨衣。
详细解释
1. 妇人的礼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衣裘带服·大衣》:“ 商 周 之代,内外命妇服诸翟。 唐 则裙襦大袖为礼衣。 开元 中,妇见舅姑,戴步摇,插翠钗,今大衣之制,盖起於此。” 明陶宗仪《辍耕录·贤孝》:“国朝妇人礼服, 达靼 曰袍,汉人曰团衫,南人曰大衣,无贵贱皆如之。”
2. 会客穿的长衣。亦称大衣服。
《儒林外史》第五十回:“ 秦中书 听见 凤四老爹 来了,大衣也没有穿,就走出来。”
3. 较长的西式外套。
杨朔《潼关之夜》:“他身上穿的也是这件军用的黄色棉大衣,头上也是这顶垂着两只耳朵的灰色军帽。”
4. 佛教徒以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成的法衣,称“僧伽梨”,译名“大衣”。见《释氏要览·法衣》。亦泛指袈裟。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那和尚尽他哀告,总不理他,怒轰轰的走进房去把外面的大衣甩了。”
沿革约1730年,欧洲上层社会出现男式大衣。其款式一般在腰部横向剪接,腰围合体,当时称礼服大衣或长大衣。19世纪20年代,大衣成为日常生活服装,衣长至膝盖略下,大翻领,收腰式,襟式有单排纽、双排纽。约1860年,大衣长度又变为齐膝,腰部无接缝,翻领缩小,衣领缀以丝绒或毛皮,以贴袋为主,多用粗呢面料制作。女式大衣约于19世纪末出现,是在女式羊毛长外衣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衣身较长,大翻领,收腰式,大多以天鹅绒作面料。西式大衣约在19世纪中期与西装同时传入中国。此后中国出现一种套穿于长袍之外,长及脚背的长大衣,称中式大衣。因其衣料一般采用马裤呢,也称马裤呢大衣。这类大衣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曾流行一时。
款式现代男式大衣大多为直形的宽腰式。款式主要在领、袖、门襟、袋等部位变化。女式大衣一般随流行趋势而不断变换式样,无固定格局,如有的采用多块衣片组合成衣身,有的下摆呈波浪形,有的还配以腰带等附件。

品类大衣一般可按长度、面料、用途等分类。
①按衣身长度分:有长、中、短3种。长度至膝盖以下,约占人体总高度5/8+7cm为长大衣;长度至膝盖或膝盖略上,约占人体总高度1/2+10cm为中大衣;长度至臀围或臀围略下,约占人体总高度1/2为短大衣。
②按材料分:有用厚型呢料裁制的呢大衣;用动物毛皮裁制的裘皮大衣;用棉布作面、里料,中间絮棉的棉大衣;用皮革裁制的皮革大衣;用贡呢、马裤呢、巧克丁、华达呢等面料裁制的春秋大衣(又称夹大衣);在两层衣料中间絮以羽绒的羽绒大衣等。
③按用途分:有礼仪活动穿着的礼服大衣;以御风寒的连帽风雪大衣;两面均可穿用,兼具御寒、防雨作用的两用大衣。
电影 1959 苏联外文名称 The Overcoat
更多中文片名: 外套
更多外文片名:
Shinel
The Cloak
导演: 阿勒克塞·巴塔洛夫 Aleksei Batalov
编剧:
果戈理 Nikolai Gogol ....(story)
Leonid Solovyov
主演:
Rolan Bykov ....Akaki Akakiyevich
Yuri Tolubeyev ....Petrovich
A. Yozhkina ....Petrovich's Wife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75 min
国家/地区:苏联
对白语言:俄语
色彩:黑白
混音:单声道
级别:Finland:S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上映日期: 1960年4月22日 芬兰
制作公司:Lenfilm Studio
发行公司:Cinemaster International [美国] (1965) (USA) (subtitled)
剧情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沙皇时期的圣彼得堡,一个小公务员一心梦想着有一件新大衣,这件极具象征意义的大衣如同意大利的自行车,会增添他的自信,甚至改变他的命运。
幕后花絮
果戈理的经典小说在这里演变成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作品,剧情极其简洁,忠实原著,跟当时的新现实主义风格也很合拍。影片最出色的地方是深刻地探讨了小人物“人靠衣装”的自卑心理,主角也演得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