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径运动员

姓名:黄群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9年4月10日
国籍:中国
籍贯:江苏南通
项目:田径铁饼
曾荣获世界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铁饼冠军
二、清末民初人物黄群(1883—1945)原名冲,字旭初,后改为溯初。祖藉平阳郑楼,父辈以经商迁居温州朔门。他是冠*第三子,伯父冠圭无子,以他承嗣。他说自己“幼时情绪异,怠学好深思,意构游仙境,胸存命世期”。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黄群到杭州师从陈介石、宋恕。时陈介石在养正书塾(后改名杭州府中学堂)任总教习,宋怨执教于求是书院,因此结识了两校的高材生蒋尊簋、蒋百里、周承菼、许寿裳、马叙伦、汤尔和、杜士珍等人。第二年,陈介石和宋恕携同黄群、马叙伦、汤尔和诸学生离开杭州到上海。八月,陈介石在上海主编《新世界学根》,发表大量抨击专制政体的文章,黄群亦参与编撰,发表了《法律约言》、《法律与爱国性之关系》、《公利》等文章。宋恕称之谓“别具只眼,入情入理,脱尽学界报界习气奴性,钦折莫名”。光绪三十年(1904)黄群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法,学成回国后,先后在湖北督署调查局、政法学堂工作。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黄群赶回浙江协助新军八十二标标统周承菼光复杭州,周任浙江军政府总司令。11月,黄群与汤尔和等五人被推为都督府代表,参加在上海召开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嗣后赴武昌参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制订。中华民国元年(1912)黄群被推举为临时参议院议员,参与制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年,又当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同时参加共和党,后改组为进步党,梁启超任理事。民国三年袁世凯阴谋称帝,解散国会。到了第二年八月,筹安会丑剧上演,帝制逆流甚嚣尘土。孙中山于国外发布讨袁檄文。梁启超亦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反对帝制,并与蔡锷秘密筹划讨袁计划,将进步党在上海主办的《时事新报》委托黄群主持。梁启超认为讨袁“莫如运动冯华甫赞助起义之举最为重要”。冯华甫即冯国璋,时任江苏都督,掌握长江中下流一带军权。是袁世凯手下一名大将。黄群为此事,先后三次赴南京与冯国璋洽谈。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与唐继尧通电各省宣告云南独立,组成护国军出兵讨袁。冯国障出于自身利益,暗中串通江西、浙江、山西、山东、湖南五省将军联名要求袁世凯“速取消帝制,以安人心。”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下。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
民国五年三月,为促进广西陆荣廷宣布独立,联合西南各省反袁。黄群与梁启超经香港往海防转入广西。途中,梁启超起草《护国军军政府宣言》,黄群起草《军务院组织条例》。到了海防,根据情况,黄群与梁启超分道,只身入滇,绕道越南,进入广西。事成后,到肇庆与梁启超会面,然后去南京,返回上海。不久,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死去,为万众所唾弃。尔后,军阀混战,狼烟四起,政局败坏,国事日非。黄群深深地失望了。于是弃政从商,希望发展民族工业,“殖产”救国。联系亲友,组织通易公司。虽苦心经营,却于民国二十五年,亏空而倒闭。黄群一时感到茫然。国事如斯,自己又遭从商的挫折。他愤而出国,索居于日本之小滨。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黄群心系祖国,但受到日本的监视。“独坐高楼上,凄然似楚囚”。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汪精卫在国内发表“艳电”要“与日本政府交换诚意,以期恢复和平”,公然背叛中华民族。黄群在《二十八年思感事》中痛斥其“前言犹在众皆知,易辙中途亦足悲,怪论忽同蛙聒耳,痴心欲与虎谋皮”。当时有乐清人高宗武,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是汪精卫、周佛海等“低调俱乐部”成员,负有为汪精卫与日本方面联系、密交的任务。高宗武的父亲高玉衡是黄群的老友。高宗武一直以父执前辈尊重黄群,他每次到日本,也到小滨看望黄群。民国二十八年二月,高宗武到日本,再次去看望黄群,谈论国事时局以及个人的处境,请黄群予以指教。黄群坦诚地分析,严正地指出跟汪精卫走的路是错的。高宗武为之所动,接受了他的意见,并设法安排黄群返回上海。
黄群回到上海,高宗武安排他于一个晚上会见汪精卫。黄群与汪精卫同在甲辰年到日本留学,辛亥以后,时有相见。这次见面交谈之后,黄群深知汪精卫已决心投靠日本帝国主义,无法挽救。于是为高宗武的出走进行周密的筹划。黄群先期离沪去香港,然后乘机飞往重庆会见蒋介石,陈述高宗武的行动。蒋誉他“老成卓识”,并决定资助高宗武赴美留学。写了一封亲笔信称高宗武是“浙东好男儿”,交黄群带回香港。经黄群的周密安排,高宗武会同陶希圣于民国二十九年一月三日秘密到达香港,蛰居九龙。一月二十一日。高、阳二人致函《大公报》揭露汪精卫与日寇所签订之实国条约《日支新关系调整想要纲》及其附件之原文摄影整份,于二月一日发表,举国共愤申讨。①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高陶事件”。二月中旬,高宗武夫妇离港赴美,黄群赋诗《赠别》,叮嘱他“去舟倘梦西湖月,故国还忧金瓯缺”,不要忘记苦难的祖国。
此后,黄群多次往返于港渝之间。但蒋介石奉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使他报国之愿又成泡影。于民国三十年二月下旬,返回香港避居九龙。
黄群为国家奔走,却不忘乡邦的文化、教育、卫生的建设。自民国七年开始,敦聘刘景晨、刘绍宽选辑、校勘,编成《敬乡楼丛书》共4辑38种257卷。于1928年至1935年印行。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所藏的乡邦先哲的书画,“八·一三”的烽火将其毁于一旦,包括他讲学、政论的文稿。幸亏于沪战之前一部份藏书运回温州,他的夫人,遵照他的意愿,于抗战胜利后,捐赠温州籀园图书馆6440册。
民国十年,伯父冠圭公九十大寿,“命溯初移称觞之资于郑楼,购地筑屋,设小学焉,命曰郑楼乡村小学,来学者均免费,一二年后,学生大增,校舍亦年有添建,更造育蚕室,筑埘育鸡,辟场圃栽植果木,以推广农村副业”②。至民国二十二年,已辟地三十亩,建筑校舍百余间,规模之宏大,为东南各省之冠。十余年,培植学生数千人。这一年。浙江省教育厅拟议在温州设立一所师范学校,校址未有着落。黄群闻讯即将郑楼小学全部校舍、场地及一切设备悉数捐公,改办温州师范学校。
在创办郑楼小学的同时,黄群与友人潘鉴宗、吴壁华、杨玉生等在温州积谷山麓创建瓯海医院,占地13亩,设有内、外、五官、妇产等科。学校和医院的“建筑费及历年经常费几达十万金”。民国二十三年,黄群将医院捐赠给慈善团体(协济善堂)继续办理。解放后,由政府接办,今为温州医学院温州附属第一医院。
黄群避居九龙时,将五十岁以后所作的诗仔细删存,计成三卷,即今存的《敬乡楼诗》,分《初学集》、《小滨集》、《香岛集》共454首,托徐寄庼带到上海保藏。徐寄庼在《敬乡偻诗·跋》中说。“溯初在谕,居友人谢侠逊宅,外忧国防,内忧战局,频年失眠之症,伤及心主。……遂于是月二十六日长逝。盖棺三月顽寇即呈降表。天乎!竟不令爱国志士易箦之前,闻而含笑,何其酷也。”
民国三十六年(1947)9月,谢侠逊自重庆扶送黄群灵枢至上海。安葬于上海虹桥公墓。同年,他的《诗集》出版。
三、当代作家黄群,生于1983年,山西省临汾人。现居成都,现从事广告行业。
2001年开始发表作品。散文,诗歌,评论等作品见于《中篇小说选刊》《音乐周报》《山西晚报》《临汾日报》,榕树下网站等等。
2007年开始小说写作。
2008年完成首部长篇小说《黑梦告白》。
其作品倾向于西方意识流,用混乱的思维情绪表达青春的挣扎、无奈、彷徨。
黄群本人属于怀疑主义者,不断的肯定一些事情,又不断的推翻自己想象的一切。
精彩片段
我又失眠了一夜。头枕着放在脑后的胳膊躺在床上。台灯发出最微弱的黄光,床上的景象有如夕阳西下。几次我从床上起来,看电视、看书、抽烟、在房间里漫步等等,或许这些事情能让我产生倦意,但我疲惫的只是眼皮,而不是大脑。我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夜晚,对于我来说已是正常生活。但别人告诉我说,白天睡觉,晚上精神不是正常人的习惯。
凌晨六点钟起来上厕所。在卫生间的镜子里看到另一个我,与印象中的自己相差甚远,脸部肌肉僵死,目光呆滞。人照镜子的时间总是短暂的,所以最陌生的人是自己。凌晨死寂的房间里梦上一层灰色尘埃,自己仿佛不是生活在一个活着的时间里。听觉对我来说是对外界的真实判断,我不相信收揽于眼底的景象。我不会认为自己能看到洗手间里昏暗的灯光,就证明自己是活着的。我按下冲水马桶的按纽,一股清水倾斜而下,清亮的水声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死

寂。我渐渐开始脱离朦胧的睡意,思维活动缓缓蔓延。我努力回忆着“活着”时的样子,也就是过去的生活。为什么当生活存放在记忆里的时候才会意识到那时自己是活着的呢?从前我是什么样的人?充满活力?风度翩翩?纯情少年?不是。或许这些飘渺的词汇我拥有过,在父母眼里我充满活力,在恋人眼里我风度翩翩,但在我眼里呢?我找不到一个适合的词语去形容过去的我。因此我断定过去的生活是失败的。
每个人都能通过时间的间隔来鉴定他人的变化,但往往却忽略了自己。能用记忆来参照自己的改变,但记忆从来就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片片凌乱的脚印。只能将人生诗化,而不能对机械般生活没有任何作用。
有一个俗气不可耐的比喻,人生就是一本书。我希望过去的生活只是书的序言,正文的页码还未显露。如果有一天我开始过正常人的生活,白天精神,晚上睡觉,证明打开了正文的第一页。但这个“第一页”我并不期盼,这对我来说不具备积极意义。
四、体操运动员黄群,女,壮族,1969年3月18日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运动健将。
1984年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体操比赛中,是获得女子团体铜牌的中国队成员。1985年获第二十三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跳马第四名,同年在第三届亚洲青年体操锦标赛中获女子全能、跳马和高低杠三项冠军。1986年在第七届世界杯体操赛中获高低杠第六名、全能和平衡木、自由体操第七名,同年在第十届亚洲运动会体操比赛中获高低杠冠军,并是获得女子团体冠军的中国队的成员。1981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85年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