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师范学—简介

合肥师范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5年的安徽教育学院,2007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建为合肥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省属高等本科院校,学院坐落在安徽省会合肥市。
合肥师范学院—校训

“乐教、垂范、求真、拓新”
合肥师范学院—师资力量校园占地总面积600余亩,校舍总面积24.5万平方米,其中学生宿舍6万平方米。学院拥有一支结构较为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56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8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5人、硕士学位教师206人,常年聘请外籍教师7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7人,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师13人,兼任省内外重点高校博导、硕导14人。学院教学条件良好,建有计算机、语言、教师技能3个公共教学实验中心和10个综合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00多万元。馆藏图书106万册,图书文献资源较为丰富。
专业设置
学院现有中文、外语、政法、教育、经济、美术、音乐、数学、化学化工、生命科学、物理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2个系和体育、大学英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3个公共基础课教学部。
合肥师范学院—科研状况学院现有古籍、中国诗学、徽派版画艺术、基础数学、配位化学、翻译、教育科学和教师教育8个研究所。在中国诗学、距离几何、古籍整理等方面研究,国内具有比较优势;外国教育史、配位化学等方面研究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学院主办并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合肥师范学院学报》被评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学数学教学》被中宣部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学院是全省基础教育师训、干训主要基地和课程改革主要专家单位。是国家教育部中学数学、物理学科国家级培训者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厅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指导中心、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安徽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挂设于学院。
学院具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单位(A1类)”资格的高校之一,1985年起即与美国英语学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先后聘请外籍教师330余人次来院任教;同时与其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教育机构如德国希尔海姆大学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近年学术成果学院坚持科研强校,取得丰硕成果。2005年以来,学院承担厅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245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45项;获厅级以上科研教研成果奖励88项,其中省部级奖励13项。获艺术作品奖15项。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6篇,其中,国外期刊与中文核心期刊672篇,被SCI、EI收录论文109篇,被美国《数学评论》和《化学文摘》收录论文87篇。出版著作36部、译著28部、教材64部。
合肥师范学院—获奖情况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都保持在96%以上,三次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重视育人环境建设,2005年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荣获安徽省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文明单位。
合肥师范学院—办学目标“十一五”期间,学院将立足安徽,面向基层,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师资和其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努力把合肥师范学院建成一所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规模适中、质量较高,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普通本科院校,为科教兴皖、推进安徽奋力崛起做出新的贡献。
合肥师范学院—学科带头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吴先良杨世国丁放曹卓良
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
毕建洪 曹卓良 曹小云
安徽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吴昕春李 群袁晓薇
院第二批学术带头人
丁 放 王子迎 王家正 司圣柱 孙志宜阮应国毕建洪朱镜人杨世国
李明珠吴昕春张劲秋范东生 罗可曼徐光寿凌有江黄 伟 黄少华
黄石卫
院第二批中青年骨干教师
王朝霞方小教皮宗新 乔宗敏 李 群 吴秋芬何旺生汪昌华 张晓贵
周 琴 周秋平 胡 昂 胡友峰 姜先荣 姚如富 袁晓薇 顾云虎 钱雯
钱善刚 徐忠东 郭玉堂 翟 莉 潘望森 操申斌 戴结林
信息链接·
合肥师范学院—校史沿革

若说"合肥师范学院",就得从民国时盛极一时的"国立安徽大学"讲起了。
民国时期的安徽大学,大致以抗日战争前后为界,经历了"省立安徽大学"和"国立安徽大学"两个阶段。抗日战争中,安庆沦陷,原"省立安徽大学"被迫停办。"国立安徽大学"是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由"省立安徽大学"的元老朱光潜、杨亮功、程演生、陶因等人在原"省立安徽大学"位于安庆的旧校址上复建和发展起来的,时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并直属于当时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在那时,全国直属于民国教育部的"国立"高校一共不到四十所,可谓"盛极一时"!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原"国立安徽大学"从安庆迁至芜湖,合并了芜湖的"省立安徽学院"。1952年6月"安徽师范专科学校"成立。
8月"安徽大学"召开全体师生大会,传达华东高校院系调整会议精神。根据《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将"安徽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安大。"安徽大学"由原有的12个系科调整为21个系科,设立"师范学院"和"农学院"。
1954年2月撤消"安徽大学"校名及其建制,所属"师范学院"和"农学院"分别独立组建"安徽师范学院"和"安徽农学院"。"安徽农学院"(即现在的"安徽农业大学")于8月由芜湖迁至合肥新校址办学。
1958年,"安徽师范学院"实行文理分院,文科各系迁往合肥,组建"合肥师范学院"。
1960年5月原"安徽师范学院"剩余理科各系在芜湖正式成立"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文革中,刘少奇同志受到冲击,"皖南大学"也由此更名为"安徽工农大学"。1970年,"合肥师范学院"迁往芜湖与同源同宗的"安徽工农大学"合并,复建"安徽师范学院",1972年12月正式更名为"安徽师范大学",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校名。
从1958年至1970年,第一个"合肥师范学院"前后存在了十二年。
2006年12月,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安徽教育学院的“将‘安徽教育学院’改制为‘安徽文理学院’”的申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派专家组对安徽教育学院进行了考察,专家指出了改制后拟用校名“安徽文理学院”的不妥之处,并建议校名应以“合肥师范学院”为宜。200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通过"安徽教育学院"改制为"合肥师范学院"的方案。3月19日,国家教育部向安徽省人民政府下发教发函[2007]54号文件,同意"安徽教育学院"改建为普通本科层次的"合肥师范学院",由省政府领导和管理,以教师教育为主要任务,学校代码为14098。始建于1955年的"安徽教育学院",正式续用37年之前"合肥师范学院"的名号,由此,第二个"合肥师范学院"登上历史舞台……
(仟一先生/拟文)
信息链接·
合肥师范学院—问题解读一、安徽教育学院改制为合肥师范学院,请问这里讲的“改制”的涵义是什么?首先,我代表合肥师范学院师生员工向广大网民问好,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们学院的一贯关注和支持,同时感谢包括中安在线在内的社会媒体对我们学院的一贯关注和支持。
今年3月,教育部、省政府正式批准将安徽教育学院改制更名为普通本科层次的合肥师范学院,这是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安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件喜事。
刚才,主持人问到“改制”的涵义是什么,这里我向大家解释一下,“改”是指改变,“制”是指体制,“改制”就是改变原来所属的体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有两种体制,一个是普通高等教育体制,一个是成人高等教育体制,这是高等教育制度下的两个不同体制,它们的办学性质、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都不同。如成人高校不能参加普高招生,毕业生也不发派遣证(特许的除外),而普通高校则可以,毕业生则都发派遣证。安徽教育学院是一所成人高等教育体制下的本科院校,经教育部批准改制更名为合肥师范学院,标志着学院从过去的成人高等教育体制“进入”到普通高等教育体制,学校的办学性质、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都发生了变化。所以,这里讲的“改制”,就是指成人本科院校安徽教育学院已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合肥师范学院。有人讲,安徽教育学院声誉很高,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后,校名能否不改?说实话,我们也曾这样想,但不行。因为“教育学院”这个名称已与其成人教育性质固化为一体,要改制,就必须改名。
二、我们都知道,近年来,国家已开始严格控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可在今年1月全国院校设置专家评审委员会上,安徽教育学院改建为合肥师范学院申请却能以高票通过,请问这是为什么?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采取了严格控制的措施,这是国家从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全局提出的战略举措,是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上的具体体现。但控制发展规模并不代表不发展,只要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能够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国家还是支持的。安徽教育学院改制更名为合肥师范学院,之所以能够在全国院校设置专家评审会上高票通过,就因为学院有50余年的办学积累,有优越的办学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没有很强的办学实力,在强手如林的情况下,是很难通过的,特别是很难得到高票。
三、安徽教育学院改制为合肥师范学院,有何重要意义?
我认为,意义主要有三点:一是弥补了安徽高等教育发展中本科教育资源的不足,适应了安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二是优化了我省院校设置的分布,填补了省会合肥及皖中、皖东、皖西地区没有本科师范院校的空白;三是促进了学院的自身发展。“安徽教育学院”改制更名为“合肥师范学院”,一方面标志着学院彻底摆脱了“成人高校”办学体制的制约;另一方面标志着学院已具备了举办普通本科教育的条件,学院将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发展。
四、看来改制是必要的,提高了办学层次,扩大了办学空间,对学院未来发展很有好处。不过我有一个疑问:前几年许多高校都千方百计把校名中的“师范”二字去掉,向综合性发展,请问你们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呢?
温家宝总理去年在主持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指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并强调是“具有示范性的举措”,这是新时期国家对加强师范教育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
为贯彻落实国家加强师范教育的指示精神,同时考虑到安徽教育学院本身就具有师范性质,因此,省政府作出了将安徽教育学院改制更名为合肥师范学院的决定。这样,既适应了时代要求,又使新旧校名的内在联系得到了自然衔接和传承。特别是省会合肥及皖东、皖中、皖西地区没有一所本科师范院校,安徽教育学院改制更名为合肥师范学院,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很好的发展前景。
五、凌书记,安徽教育学院改制更名为合肥师范学院,给人的感觉好像改小了,请问你们是怎么考虑的?有人认为,“合肥”不如“安徽”大,好像改小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肯定,不是取决于区域名称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这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影响。使用“省会城市”作为学校地域名的,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的学校有很多,如“西安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昌大学”等,这些大学并没有因为没有使用省名作为其地域名而影响她的知名度。
合肥师范学院仍属省政府管理。随着学院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影响的扩大,今天的合肥师范学院将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合肥师范学院一样,会在安徽的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