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爱爵士乐的原因我们喜爱爵士乐,因为它具备了西方文化翘首以盼的美学世界应有的一个物质;而反过来,这个美学世界又促成西方文化从其自身中解放了出来。一方面,爵士乐迎合了一个萌发于不远的过去但尚未明示的期望,并满足了某些憧憬,还唤醒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欲望;另一个方面,它抢先一步,走在一种全新的秩序之前。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完整地介绍爵士乐音乐史的大众读物,作者以宽广而独特的历史视角,不落窠臼地把爵士乐产生发展的过程置于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中加以叙述,贯穿了爵士乐起源直至20世纪90年代近一个世纪的兴衰起落。在介绍新奥尔良传统爵士乐(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遥摆乐(Swing)、咆哮乐(Bebop or Bop)、酷派爵士乐(Cool Jazz)、自由爵士乐(Free Jazz)等爵士乐流派内部衍化与推进及相关的乐手、代表音乐的同时,全书将爵士乐放在非洲—美洲艺术参照系上,在各种音乐形式融合的“交流史”中做深层性的考察,从而全面而集中地展现了爵士乐这种独特音乐形态的“成长史”与“衍化史”。其所涵盖的信息之广,所涉及的人物之众,足以让读者摆脱时间的羁绊,走进这门具有百年历史古老而恒新的艺术,去感情其深邃广博的内涵。
爵士乐的起源源自美国黑人的爵士乐19世纪末发祥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从最早期的“拉格泰姆”和“民间蓝调”到颇具规模的新奥尔良爵士乐;从20年代著名的以集体即兴演奏为主的“迪克西兰”到30年代以伴舞为主要职能的“摇摆乐”;从40年代追求高超的以和弦演奏为基础做即兴演奏的“比波普”到50、60年代风格迥异的“比波普”和“酷”以及随后的“自由”派;从70、80年代“摇滚”和爵士乐的融合,“合成”的出现到90年代“新经典主义”的诞生;直至今天,每一种爵士风格都活跃在舞台上。具有
强烈持久生命力的爵士乐经过百年的演变和融合,早已突破了地域、种族和国界的局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音乐。
爵士乐在中国的历史爵士乐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之前。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就是爵士乐在中国的栖息地,曾出现过相当规模的爵士乐演出和一些颇具水准的爵士乐音乐家。不过那时的爵士乐主要是为舞厅伴舞。几十年的沧桑变迁,爵士乐在中国几乎销声匿迹,出现了近四十年的断层。而这期间正是爵士乐重要的发展阶段。爵士乐早已摆脱了四平八稳的伴舞的音乐形式,融合了丰富的音乐风格、文化特质和演奏技巧,最具音乐自身的魅力、表现力和感染力,早已置身于高雅艺术的行列。八十年代末以来,爵士乐在中国复兴,并赢得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