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导引:①古代的一种养生术。指呼吸吐纳,屈伸俯仰,活动关节。

②古代的一种健身方法,由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运气。相当于现在的气功或体育疗法。

亦作“道引”。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意思。指呼吸俯仰,屈伸手足,使血气流通,促进健康。常与服气、存思、咽津、自我按摩等相配合进行。俗称医疗保健体操,又有俗称肢体导引为外导引、内气运行为内导引者。

导引术起源于上古,原为古代的一种养生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非常流行,为当时神仙家与医家所重视。后为道教承袭作为修炼方法之一,并使之更为精密,使“真气”按照一定的循行途径和次序进行周流。道教将其继承发展,以导引为炼身的重要方法,认为它有调营卫、消水谷、除风邪、益血气、疗百病以至延年益寿的功效。

1972-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出土的帛画。是现存全世界最早的导引图谱。原帛画长约100厘米,与前段40厘米帛书相连。画高40厘米。分上下4层绘有44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式,每层绘11幅图。每图式平均高9-12厘米。每图式为一人像,男、女、老、幼均有,或著衣,或裸背,均为工笔彩绘。其术式除个别人像作器械运动外,多为徒手操练。图傍注有术式名,部分文字可辨。其中涉及动物的有鸟、鹞、鹤、颤、猿、猴、龙、熊等八式,与五禽戏相近而缺鹿戏与虎戏(足见华佗“五禽戏”是由导引图演变而来)。原无图谱名,现名系由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所定。

三国时期的华佗把导引术式归纳总结为五种方法,名为“五禽戏”,即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导引疗法的特点,且简便易行,对后世医疗和保健都起了推进作用。

导引法是我国古代医学上主要治疗方法的一种。从医疗意义来说,它是充分发挥、调动内在因素、积极地防病治病。从保健意义上看,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朝气,焕发精神。

△晋葛洪《抱朴子.对俗》:“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

△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七:“李泌绝粒五六载,身轻能行于屏风上。引指使气,可以吹烛至灰。导引,骨珊然有声,号锁子骨。”

△元邓牧《洞霄图志.司马天师》:“居天台山,事体元潘先生,传辟谷导引术。无不精。”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耳中人》:“谭晋玄,邑诸生也,笃信导引之术,寒暑不辍,行之数日,若有所得。”

△《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

△唐·王冰注:“导引,谓筋骨,动肢节……导引按蹻,中人用为养神调气之正道也。”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抱朴子内篇·别旨》:“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

△《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

△道经中列有大量导引法。

参考书籍:程宝书,整理。《敬慎山房导引图》。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1。定价18元。全彩色印刷。

内容提要

导引是中国古代一种强身除病的养生方法,相当于现代的气功和体育疗法。为了弘扬导引之法,使这种濒临失传的疗法得以继承和发扬,让更多的民众免除病痛之苦,特将《敬慎山房导引图》进行整理,彩图部分重新着色,使之焕然一新,更臻精美。

本书介绍了24种导引健身、疗病方法,简单实用、经济便捷,易学易会,堪称医病的妙法。

目录

一、补气养血法

二、融合正气法

三、活血化瘀法

四、补气强身法

五、健脾补肾法

六、返老还童法

七、扶正戒欲法

八、和气止痛法

九、按摩腰疾法

十、止晕宁眩法

十一、诸经却病法

十二、清心寡欲法

十三、补虚扶赢法

十四、疏通气郁法

十五、镇咳宁嗽法

十六、冶炼元神法

十七、保养精血法

十八、驱寒除热法

十九、固精止遗法

二十、保养精气法

二十一、散邪消食法

二十二、除湿消肿法

二十三、峻补元气法

二十四、荣精种子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