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帝研读经史而举行的御前讲席 。宋代制度:每年二月至五月,八月至冬至,每逢单日举行经筵,由讲官轮流入侍讲读,名曰春讲、秋讲。明、清两代基本沿用其制。举行经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味道研经”,探究经书中的微言大义;一是“以古证今”,亦即以史为鉴,吸取封建统治经验教训。经筵例不由阁臣兼之。清顺治九年 (1652)后始以大学士知经筵事,以尚书、左都御史、通政史、大理卿、学士侍班、翰林等二人侍讲。经筵设御桌、讲官案。清代皇帝在文华殿行经筵仪,先讲《四书》、《五经》,然后由皇帝宣示满、汉文御论,各官听讲。事毕,由各官行礼,于文渊阁赐茶。
根据传统习惯,皇帝为皇太子时即应就读,受傅于翰林院诸学士,称为
东宫出阁讲学。登极之后,除继续就读而外,他还要出席另一种形式的讲学,
即所谓经筵。经筵于春秋两季气候温和之时举行,每月三次。每次经筵,所
有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内阁大学士和有爵位的朝臣勋戚都要一体参加,
还有给事中,御史多人也在听讲的行列中出现。①经筵举行的时间一般在早朝
之后,皇帝在大汉将军20 人的保卫下首先驾到。在这文质彬彬的场合中,大
汉将军也免除甲胄而穿上袍服,但仍携带金瓜等等必不可少的武器。皇帝在
文华殿面南坐定,传谕百官进入,行札如仪。至此,鸿肿寺官员将书案一张
摆在御座之前,专供圣鉴;另一张摆设在数步之外,为讲官所用。参加听讲
的官员鱼贯而入,分列书案左右。
经筵和其他所有的仪式一样,必有其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先一日用楷
书恭缮的讲义此时已经陈列于案几之上。在赞礼官呼唱之下,两员身穿红袍
的讲官和两员身穿蓝袍的展书官出列。他们都是翰林院中的优秀人员。讲官
面对皇帝,展书官在书案两侧东西对立。接着是讲官叩头,叩头毕,左边的
展书官膝行接近书案,打开御用书本讲义,用铜尺压平。此时左边的讲书官
也已经趋前,站在中央的位置上,开始演讲。讲完后,书本盖覆如前,讲官
及展书官退列原位,以便右边的同僚履行任务。左边讲官所讲授的是“四书”,
右边讲官所讲授的则为历史。此种节目,历时大半天只有讲官可以口讲指划,
其他全部人员都要凝神静听,即在皇帝亦不能例外。如果当今天子偶然失去
了庄重的仪态,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之上,讲官就会停止讲授而朗诵:“为
人君者,可不敬哉?”这样的责难不断重复,决无宽贷,一直到这个为人君
者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恢复端坐的形态为止。
这种繁文缛节乃是当日国家中一种重要制度。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
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仍然经常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称职的
讲官务必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只据章句敷衍塞责或以佞辞逢迎恭维,无疑均
属失职,过去好几个讲官就曾因此而被罢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