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狄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注音】:yí dí

【释义】:1、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2、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3、视为夷狄。

【出处】:1、《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汉书·萧望之传》:“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宋王安石《河北民》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鲁迅 《坟·论“他妈的!”》:“唐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金、元,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

2、《国语·郑语》:“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 唐韩愈《毛颖传》:“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 。” 唐聂夷中《行路难》诗:“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

3、《公羊传·桓公十五年》:“皆何以称人?夷狄之也。”《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其谓之秦何?夷狄之也。”《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论》:“以五代之君而视十国,夷狄之则未可也。”

4、《中庸》第十四章:“素夷狄,行乎夷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