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中国唐代佛教石刻造像。位于四川巴中市。环城四龛原各为一石刻造像群,东、西、北三龛开凿年代以西龛最早,内存隋大业五年(609)一龛。
形态描述巴中摩崖石刻以唐代凿建的为主体,今已残破,唯南龛保留了较多的唐代佳作。南龛位于城南古化成山,今存唐窟140 余龛,可以清楚地展示出从初唐到晚唐各个时期的风格和技法。造像约1800余身,集中分布在神仙坡崖壁上。大小龛鳞比,前后佛像重叠,分为 3 层,密如蜂房,其中最大的龛是103窟,龛高5米,毗卢舍那坐佛通高4.45米。最小的龛为72窟双观音龛,仅30厘米×40厘米。大量单身观音像的出现为南龛造像的突出特点, 这些观音像都明显女性化,肌肤细腻丰满 ,体态婀娜多姿,容颜妩媚动人,曳裙飘舞。此外,83窟之三佛衣式和手印均与一般佛造像相反,有如镜中所见。三佛中的主尊颈生二头 ,更觉奇特 。116 窟之天王足蹬草鞋,68、74、81三龛中之鬼子母穿地方时装,亦颇引人注目。龛楣装饰富丽而华美,以珠玉、莲花、璎珞、卷草、忍冬等组成多变的图案,衬托龛内造像。
显著特点83号龛的三佛,袒左披袈裟及手印均与一般造像相反,如从镜中所见,三佛中的中佛为双头佛,尤为奇特。68、71、81号龛中的鬼子母佛(南龛唐碑中对诃梨帝母的称谓)刻成 9个小孩簇拥着世俗服装的贵妇人席地而坐,116号龛的天王刻成脚穿草鞋等,均具有典型的地方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南龛石刻多用简练、概括的分层平面相叠来表现衣饰、头饰及璎珞等,并在平面施以精美多变的凹凸刻线以丰富表现效果。其中对佛、菩萨的面部采取大块面的处理手法,以减少阴影,对天王、力士及护法神等的身体各部分都用多块面、多细部的手法,使其肌肉暴张,孔武有力。南龛的龛楣,以双层双檐建筑和山花蕉叶佛道帐为基本形式,满布图案装饰。除石刻造像外,南龛还存有20余座摩崖浮雕舍利塔。
相关造像另外,水宁寺造像也是巴中县保存较好的唐代摩崖造像。水宁寺,又名始宁寺,位于县城东南45公里处,已毁。现存11龛,126身造像,造像内容和题材与南龛相同,其中菩萨、胁侍弟子及飞天等形象刻画富有特色。
文物现状据了解,南龛摩崖现存造像群和碑记大部分成于唐代,经清代装彩,由于长期受风雨侵蚀、阳光照射、空气干湿变化、热胀冷缩等影响,导致造像表面风化、局部酥减剥落,部分崖壁有滑坡及坍塌的危险。而且,原文物管理所、药王庙、兰草园、办公生活用房等处于文物保护范围内,破坏了原有的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另外,参观人员在造像前随意践踏等行为也对造像带来极大的破坏。
投资维修据巴州区文管所负责人介绍,省文化厅于上世纪60年代末曾先后维修保护造像。现在这次维修,是南龛摩崖造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专家制定的《南龛摩崖造像保护规划方案》是一个长远规划。这次由中央财政投资1269万对造像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实施接檐排水工程必须在今明两年内完成。这次全省仅22项早期古建筑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其中巴中仅南龛摩崖造像榜上有名。
据文物专家透露,南龛摩崖造像这次维修的总体思路是在保持南龛摩崖造像古朴、自然、清幽的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坚持复古的原则,同时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独特魅力,为冲刺世界文化遗产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