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专有名词]
谓可得安乐之四种行法。即《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载,菩萨于恶世弘扬《法华经》时,应安住的四种法。谓︰(1)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2)若口宣说《法华》时,远离说过、怨嫌、叹毁等恶行。(3)受持读诵时,无怀嫉妒、谄诳等心。(4)发菩萨行之誓愿,愿于得无上菩提时,以神通智慧力引导众生。
关于此四法之立名,《法华文句》卷八(下)称第一为身安乐行,第二为口安乐行,第三为意安乐行,第四为誓愿安乐行。慧思《法华经安乐行义》则称之为正慧离着安乐行、无轻赞毁安乐行(或转诸声闻令得佛智安乐行)、无恼平等安乐行(或敬善知识安乐行)、慈悲接引安乐行(或梦中成就神通智慧佛道涅槃安乐行)。又,《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四举华严宗澄观之说,谓四法名为毕竟空行、身口无过行、心无嫉妒行、大慈悲行。此中,一般多采用《法华文句》所立之名称。
有关安乐行之语义,《法华经安乐行义》认为︰于一切法中,心不动故名安;无受阴者故名乐;自利利他故名行。《法华经文句》卷八(下)则出三释详解之,即︰
(1)依事释︰身无危险(安)、心无忧恼(乐)、依之而能进趣(行),故称安乐行。
(2)附文释︰附于〈劝持品〉之三轨时,着如来之衣故法身安,入如来之室故解脱心乐,坐如来之座故导般若行;附于〈安乐行品〉之文时,住于忍辱地故身安,无暴卒故心乐,观诸法实相故行进。
(3)法门释︰不缘生死涅槃等二边,安住不动,称为安;不受三昧广大之用及五受,故为乐;无所受,无所行,而行中道,称为行。
对于当安住此四法的弘经菩萨,诸师说法有异。法云于《法华义记》卷七以之为下品菩萨。谓此下品菩萨发本誓而欲弘经,然见恶世多难,遂起退转之心,罢弘经之意。为此佛说四行法以接引下品退堕者。智顗则以之为圆教初心之行者。谓其恼于世之浊乱而自行不立,难行化他,佛乃为开示此说。若忍力成就之大菩萨,其弘经系神通自在,深知权实,能达机缘,故无特示方轨之必要。另外,吉藏于《法华义疏》卷十以之为小行者。其人退没弘经之心,佛乃为说修此行,则虽居恶世亦可受乐,以策励之。
关于此四行之行体,道生《法华经疏》卷下认为,第一安乐行之体为栖理,第二是身口无过,第三是离嫉妒,第四是慈悲。法云认为依次是智慧、说法、离过、慈悲四者。智顗以止观慈悲为四行之通体。吉藏则以唯一无二之正观为通体,谓依用之不同而分四种,即以观实相之义为第一,正观之离过为第二第三,正观空寂而拔苦与乐为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