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文学院于2002年10月10日将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斯。
凯尔泰斯的作品目前尚未被译介到中国,在欧洲的读者群也不大,但他通过在作品中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孜孜不倦地探索了这样一个主题,即一个人在人们越来越屈服于社会强权的时代是如何生存和思考的,并凭借其处女作《无形的命运》(1975)赢得诺贝尔文学奖。
凯尔泰斯1929年11月9日出生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1944年,他被关进了德国纳粹分子设在波兰的奥斯威集中营,后来又被转移到德国境内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凯尔泰斯在集中营里渡过了4年的痛苦岁月。集中营的生活使凯尔泰斯对人类的本质和生存状态产生了严肃的思考,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1948年返回匈牙利。他曾在报社工作,并长期从事文学翻译工作,主要翻译德国作家的作品,包括尼采、施尼茨勒、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的作品,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曾荣获过包括“德国布兰登堡文学奖”在内的多项国际文学奖。
集中营那段无法遗忘的经历,为凯尔泰斯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他的获奖作品《无形的命运》便是以自己在集中营里的这段生活为背景创作而成的。故事的主人公少年——凯斯——无辜被捕、又被关进集中营,历经磨难,最后终于挣扎着活了下来。
这部作品在当时反响不大。凯尔泰斯第二部被译为英文的作品是《给未出生孩子的祈祷》(1997)。这部作品和《非劫数》(1988)是《无形的命运》的续篇。三部曲中的后两部使凯尔泰斯为世界所了解,并开始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给未出生孩子的祈祷》的主人公,同作家本人一样,也是一名作家、译者和大屠杀的幸存者。他已过中年,与世人格格不入。他极力想找出自己与生活脱节和不愿将孩子带到这个恐怖的世界上来的原因。对往事的回忆和反省带来的只是无尽的痛苦和绝望。对他来说,生活就如同自掘坟墓。主人公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命运的打击使他麻木不仁。他的悲伤是一种忏悔和对死亡的叹息。凯尔泰斯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一种脆弱的生命,这种生命对存在本质的探求和强烈的生存意志令人折服。
凯尔泰斯的其他作品还包括:散文作品《寻路人》(1977)、《英国旗帜》(1991);以小说形式写成的日记《加利日记》(1992)。他的演讲和随笔还收集在《屠杀》(1993)《死刑时刻》(1998)《被放逐的语言》(2001)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