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
chéng
(1) ㄔㄥˊ
(2) 真心:~恳。~朴。~实。~挚。忠~。心悦~服。
(3) 实在,的确:~然。~有此事。
(4) 郑码:SHY,U:8BDA,GBK:B3CF
(5) 笔画数:8,部首:讠,笔顺编号:45135534
诚
chéng
[形]
(1) (形声。从言,成声。本义:诚实,真诚)
(2) 同本义
诚,信也。——《说文》
币必诚。——《礼记·郊特牲》
诚者自成也。——《礼记·中庸》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列子·汤问》
行之发于至诚。——《汉书·赵广汉传》
乃能衔哀致诚。——韩愈《祭十二郎文》
(3) 又如:诚款(真诚恳切);诚敬(真诚,敬重);诚虔(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4) 真实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礼记·大学》
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上》
(5) 又如:诚理(真理);诚谛(真实而详审)
诚
chéng
[副]
(1) 确实,的确
诚既勇兮又以武。——《楚辞·九歌·国殇》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所谓无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韩愈《祭十二郎文》
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2) 又如:诚不能免;诚恐(只怕,恐怕)
(3) 果真;如果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诚力】忠心和能力。《宋书·孝义传·张进之》:“ 进之 为太守 王味之 吏, 味之 有罪当见收,逃避投 进之 家,供奉经时,尽其诚力。”《南史·褚裕之传》:“﹝ 裕之 ﹞从征 鲜卑 ,尽其诚力。”
【诚士】诚实之士。《荀子·非相》:“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
【诚己刑物】谓自己做到真诚,以匡正社会,为众人所取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
【诚切】真诚恳切。《後汉书·光武帝纪上》:“ 纯 言甚诚切, 光武 深感,曰:‘吾将思之。’” 唐 赵璘 《因话录·角》:“﹝书﹞曰:‘和尚薄於滋味,深於酒德,所食仅同婴儿,所饮或如少壮。常恐尊体有所不安,中夜思之,实怀忧恋。’其诚切如此。” 明 李贽 《与马百时书》:“然则人之真实,志之诚切,气之豪雄,吾矢发必中,皆可羡者。”
【诚心】1.诚恳的心意。《後汉书·张酺传》:“ 张酺 前入侍讲,屡有谏正,誾誾恻恻,出於诚心,可谓有 史鱼 之风矣。” 宋 王令 《次韵朱昌叔见赠》:“虽无才力可人羣,偶有诚心与古亲。” 老舍 《四世同堂》六:“有许多像 祁老者 的老人,希望在太平中度过风烛残年,而被侵略者的枪炮打碎他们的希望。即使他们有一份爱国的诚心,可是身衰气败,无能为力。”2.真心诚意。《北史·鹿悆传》:“ 悆 遂请行,曰:‘ 综 若诚心,与之盟约;如其诈也,岂惜一人命乎!’”《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民乃国之本,尔曹既诚心归服,复以何罪而戮之?”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们国家要有很多诚心为人民服务、诚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立志改革的人。”3.存心;故意。《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你们这不是诚心好看我来了吗?” 许地山 《缀网劳蛛·换巢鸾凤》:“他说这句话是诚心要和 和鸾 起哄。”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多少年来,他从来没当着这么多的人,这样对待我。是的,这是诚心拆我的台。”
【诚心诚意】亦作“ 诚心实意 ”。
1.真实的心志。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而今之初学小生,皆欲通其说,究其术,其称名僭号,未尝不曰‘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务’,而其诚心实意之所在,以为不如是则无以济其私而满其欲也。” 田汉 《卢沟桥》第三幕:“人们就在这样的时候也还是不肯拿出一点诚心诚意:人与人之间充满着欺骗,自私。”2.谓心意真诚。《红楼梦》第六回:“﹝ 周瑞 家的﹞便笑说道:‘姥姥你放心。大远的诚心诚意来了,岂有个不教你见个真佛去的呢。’”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六:“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姚雪垠 《长夜》二一:“ 刘老义 是一个任性的人,他诚心实意地想要你跟他过日子。”
【诚心实意】见“ 诚心诚意 ”。
【诚正】谓心意真诚,思想端正。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一》:“ 宋 人硜硜守其所学,必欲强人主以从己,若 哲 、 徽 、 宁 、 理 ,皆昏庸下愚之资,而哓哓以正心诚意强聒之。彼且不知心意为何物,诚正为何事,若数岁童蒙,即以《左》、《国》、 班 、 马 读之,安得不厌弃也。” 清 王筠 《菉友肊说》:“其人有格致之功,乃辨德之大小;有诚正之功,乃能不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汤公》:“帝君检名曰:‘汝心诚正,宜复有生理。’”
【诚令】假使,如果。《资治通鉴·汉景帝前三年》:“﹝ 袁盎 ﹞对曰:‘ 吴 铜盐之利则有之,安得豪杰而诱之!诚令 吴 得豪杰,亦且辅而为谊,不反矣。’”《资治通鉴·汉顺帝阳嘉二年》:“诚令堤防坏漏,心腹有疾,虽无水旱之灾,天下固可以忧矣。” 宋王安石《寄赠胡先生》诗:“先生不试乃能尔,诚令得志如何哉!”
【诚必】谓遵守信用,说到做到。《荀子·致士》:“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诚必用贤。”《淮南子·兵略训》:“心不专一,则体不节动;将不诚必,则卒不勇敢。”
【诚臣】忠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诚臣徇主而弃亲,孝子安家而忘国,各有行也。” 王利器 集解:“诚臣即忠臣,避 隋 讳改。”唐太宗《赐萧瑀》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诚至】犹至诚。《魏书·外戚传上·贺讷》:“又密为 太祖 祈祷天神,请成大业,出於诚至。”《北史·杨播杨敷传论》:“言色恂恂,出於诚至,恭德慎行,为世师范。” 唐 韩愈 《楚国夫人墓志铭》:“事皇姑 齐国 太夫人,肃恭诚至,奉养不怠。”
【诚至金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杨靖宇 《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事在人为,诚至金开,自有曙光逢。”
【诚孝】1.忠孝。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养生》:“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王利器 集解:“诚孝,即忠孝, 之推 避 隋 讳改。”2.出自内心的孝敬。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夫诚孝尽事亲之道,恭俭崇保邦之德。”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箇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箇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
【诚志】诚心。《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言行亟变,从容谬易,好恶无常,行身不类,曰无诚志者也。”
【诚身】谓以至诚立身行事。《礼记·中庸》:“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孔颖达 疏:“言明乎善行,始能至诚乎身。” 宋 陆游 《上史运使启》:“恭惟某官英姿山立,大度渊渟。不愧於天而不怍於人,卓矣诚身之学。”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後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诚言】1.装出一副诚意样子的话语。《荀子·大略》:“小人不诚於内而求之於外……不足於行者,说过;不足於信者,诚言。” 梁启雄 简释引 陶鸿庆 曰:“此言行不足者,其说必过实。信不足者,其言必示诚。”2.约定的话。《楚辞·九章·抽思》:“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王逸注:“始君与己谋政务也。诚,一作成。” 蒋天枢 校释:“诚,一作‘成’,成言,约定之言。”3.真诚的话。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十三:“ 仲父 献诚言, 姜公 乃见猜;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诚忘】真正的遗忘。指忘德。《庄子·德充符》:“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郭象 注:“生则爱之,死则弃之。故德者,世之所不忘也;形者,理之所不存也。故夫忘形者,非忘也;不忘形而忘德者,乃诚忘也。”
【诚若】至诚和顺。《礼记·礼器》:“君子之於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有美而文而诚若。” 郑玄 注:“若,顺也。” 孔颖达 疏:“至诚和顺。”
【诚直】忠诚正直。《北史·李景传》:“ 杨玄感 之反,朝臣子弟多预焉, 景 独无关涉。帝曰:‘公诚直天然,我梁栋也。’”《旧唐书·裴延龄传》:“良以内顾庸昧,一无所堪;夙蒙眷知,唯以诚直。”
【诚明】至诚之心和完美的德性。语出《礼记·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郑玄 注:“由至诚而有明德,是圣人之性者也。” 唐 李翱 《复性书上》:“不知者谓夫子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之道,信之者皆是也。有问於我,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遂书於书,以开诚明之源。” 宋 邵雍 《诚明吟》:“ 孔子 生知非假习, 孟轲 先觉亦须脩;诚明本属吾家事,自是今人好外求。” 明 邵璨 《香囊记·庆寿》:“一生未悟诚明了,百行须知孝悌先。”
【诚忠】衷心敬爱。《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诚忠必有可亲之色。” 王聘珍 解诂:“忠,爱也。”
【诚使】假使。 宋 王安石 《上人书》:“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诚念】犹言诚心诚意。《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 胡 僧道:‘汝诚念皈我,但尚有尘刼未脱,老僧赠汝一物,可密藏於身畔,不许一人知道,他日夫妇重逢,自有灵验。’”
【诚服】1.真诚地服从。《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 孔子 也。” 赵岐 注:“以己德不如彼而往服从之,诚心服者也。”《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而她以原告人的身份,不肯诚服。”2.真诚地佩服。 清 吴敏树 《己未上曾侍郎书》:“然先生此文乃 敏树 心所诚服,以为气力当在 庐陵 、 震川 上也。”
【诚効】见“ 诚效 ”。
【诚祈】虔诚的祈祷。 前蜀 杜光庭 《马尚书南斗醮词》:“三宫五纬,咸罄诚祈;六府七元,普申忏谢。”
【诚契】谓心意真诚互相投合。 唐 李德裕 《<异域归忠传>序》:“暨 汉宣帝 ,亦单于慕义, 呼韩 来朝,历纪数千,称者三代。则知非常之运,必待非常之君,诚契感通,斯为难遇。”
【诚厚】诚实宽厚。 唐 权德舆 《奉送从叔赴任鄱阳序》:“叔父端懿诚厚,退然自牧,博洽前载,不以沽名待价为心。” 唐元稹《唐故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薛公神道碑文铭》:“性诚厚温重,然而欢爱亲戚,及为大官,远近多归之。”
【诚贞】忠诚正直。《楚辞·七谏·自悲》:“鵾鹤孤而夜号兮,哀居者之诚贞。” 王逸 注:“言鵾鸡、鶬鹤大鸟犹知贤良,哀惜己之履行正直,而不施用也。”
【诚是】1.犹言如果确实这样。《荀子·富国》:“仁人之用国,将修志意,正身行,伉隆高,致忠信,期文理。布衣紃屦之士诚是,则虽在穷阎漏屋,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以国载之,则天下莫之能隐匿也。”2.确实正确。《荀子·荣辱》:“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楚辞·惜誓》:“伤诚是之不察兮,并纫茅丝以为索。”王夫之通释:“诚是,是非之实也。”3.犹言实在是。 唐陈子昂《申宗人冤狱书》:“幸能察罪明辜,穷奸极党……诚是陛下神断之明,抑亦尽忠之効。”
【诚信】真诚;真诚之心。《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北齐书·尧雄传》:“ 雄 虽武将,而性质宽厚,治民颇有诚信。”《新唐书·曹华传》:“ 华 虽出戎伍,而动必由礼,爱重士大夫,不以贵倨人,至厮竖必待以诚信,人以为难。” 宋叶适《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故参知政事 吴兴 李公 ,以诚信质直事 孝宗 。”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三十日》:“一位大领袖倒不在乎每宴一次客,一定要来一套大演说的。诚信已孚,思想已移诸实践,不说话比说话还要伟大。”
【诚亮】1.忠诚;诚实。《宋书·沈演之传》:“﹝ 演之 、 晔 ﹞并美彰出内,诚亮在公,能克懋厥猷,树绩所莅。”《隋书·梁毗传》:“ 毗 发言謇謇,有诚亮之节。”2.指尽其忠诚。《旧唐书·代宗纪》:“各州方面勋臣,洎百僚庶尹,罔不诚亮王室,简于朕心,无近憸人,慎乃有位,端本静末,其诫之哉!”
【诚恪】忠诚恭敬;真诚严肃。《明史·贵州土司传·贵阳》:“帝曰:‘ 安的 居 水西 ,最为诚恪。’命礼部厚赏其使。”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蹑履修起居,小心见诚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辛亥滦州兵变记》:“ 白 为人诚恪博洽。”
【诚勇】内心勇敢。《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诚勇必有难慑之色。” 王聘珍 解诂:“《论语》曰:‘勇者不惧。’”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诚勇必有矜奋之色。”
【诚素】亦作“ 诚愫 ”。
情愫;真情实意。 三国 魏曹植《洛神赋》:“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太平广记》卷五三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杨真伯》:“ 真伯 因起,乃视其所留诗曰:‘君子竟执逆,无由达诚素。明月海上山,秋风独归去。’” 宋曾巩《乞登对状》:“况亲承圣问,实臣吐尽诚素之时,其不敢自默,此臣爱君事国之义也。” 明 陈子龙 《送默公师应试燕都》诗:“朗然冰雪心,十年奉诚愫。”
【诚恐】犹唯恐。《後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後有毫毛加於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三折:“猛然醒来,诚恐天晚母亲在家悬望。”《何典》第五回:“ 牵钻鬼 诚恐老子要怪他,便把那叫化子夹背一记。”
【诚真】诚实真率;真诚。 唐 陈子昂 《答制问事·安宗子科》:“然臣之诚真,实自愚衷,与君子言,犹且不妄,况天子之问,敢不悉蝼蚁之诚,真实罄尽。”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王文肃》:“余一生清苦,诚真不作亏心事。”
【诚庄】真诚严肃;诚实庄重。《管子·形势解》:“济济者,诚庄事断也;多士者,多长者也。 周文王 诚庄事断,故国治。” 汉刘向《列女传·周室三母》:“ 太任 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 宋 张载 《正蒙·诚明》:“勉而後诚庄,非性也;不勉而诚庄,所谓‘不言而信,不怒而威’者与!” 王夫之 注:“而诚庄乃静存之事,勉强则居之不安而涉於人为之偏。”
【诚烈】指忠诚刚烈之士。《魏书·文宣王澄传》:“ 高祖 曰:‘朕何德,能幽感达士也。然实思追礼先贤,标扬忠懿,比干、 嵇绍 皆是古之诚烈,而朕务浓於 比干 ,礼略於 嵇绍 ,情有愧然。’”
【诚虔】虔诚,真诚恭敬。《再生缘》第六三回:“斋戒过,秉诚虔,薰沐画描敬佛尊。” 郭沫若 《今昔集·今天创作的道路》:“这一幕伟大的戏剧,这一篇崇高的史诗,只等有耐心的、谦抑诚虔、明朗健康的笔来把它写出。” 王西彦 《古屋》第一部七:“这便是那位大学生,那位诚虔的基督教徒。”
【诚效】亦作“ 诚効 ”。
忠诚和效力。《魏书·恩幸传序》:“ 太宗 时, 王车 之徒,虽云幸念,皆宣力夷险,诚效兼存,未如 赵脩 等出於近习趋走之地,坐擅威刑,势倾都鄙,得之非道,君子所以贱之。”《周书·晋荡公护传》:“不能竭其诚効,罄以心力,尽事君之节,申送往之情。”
【诚悃】真心诚意。 唐 蒋防 《政不忍欺赋》:“岂不以酌元和,叶诚悃,迁善者斯焉而取斯,怀慝者损之而又损。” 明 汪廷讷 《狮吼记·变羊》:“但得你显神通,我情愿发诚悃。” 孙中山 《和平统一宣言》:“此实诚悃之忠言,斯代人民呼吁,而冀诸公相与为实践,以矫虚与委蛇之失,而塞 河 清难俟之讥也。”
【诚悦】见“ 诚说 ”。
【诚恕】诚实仁爱。《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公下车敷化,风动神行,诚恕既孚,钩距靡用。” 李周翰 注:“而 缅 为 会稽 ,诚心恕物,为人明信,则钩距无用。”
【诚能】指确实有才能的人。《荀子·王霸》:“人主胡不广焉,无恤亲疏,无偏贵贱,唯诚能之求?”
【诚纯】心意纯正。 唐柳宗元《送萧鍊登第後南归序》:“君子志正而气一,诚纯而分定,未尝摽出处为二道,判屈伸於异门也。固其本,养其正,如斯而已矣。”
【诚理】真理。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惟文章亦然,虽缕判条分,理密不如学术,而人生诚理,直笼其辞句中,使闻其声者,灵府朗然,与人生即会。”
【诚欵】见“ 诚款 ”。
【诚贯】诚实的习惯。贯,同“ 惯 ”。《文选·颜延之<直东宫答郑尚书>诗》:“知言有诚贯,美价难克充。” 李善 注:“知汝之言有诚实旧贯。”
【诚款】亦作“ 诚欵 ”。
忠诚;真诚。《三国志·蜀志·邓芝传》:“ 权 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北齐书·神武帝纪下》:“ 神武 至 河 北十馀里,再遣口申诚欵, 魏帝 不报。”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老将大校,多归心者,虽宰相 王溥 ,亦阴效诚款。”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二·张昶》:“ 昶 外示诚款,内怀阴计。”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二章:“欲贡诚款,又不工於词。”
【诚壹】心志专一。《史记·货殖列传》:“卖浆,小业也,而 张氏 千万。洒削,薄技也,而 郅氏 鼎食……此皆诚壹之所致。”
【诚敬】1.诚恳恭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班固之祀 蒙山 ,祈祷之诚敬也; 潘岳 之祭 庾妇 ,奠祭之恭哀也。” 元 李文蔚 《圯桥进履》第三折:“小生等待许久,不见贤士到来,蔬食薄味,与贤士饯行,略表诚敬之心也。” 许地山 《危巢坠简》一:“表示他底诚敬的不是剑,也不是旗,乃是把他全副身心献给国家。”2.忠厚端肃。 唐 柳宗元 《安南都护张公志》:“易皮弁以冠带,化奸宄为诚敬,皆用 周 礼,率由 汉 仪。”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 信可 讳 錡 , 永福 人,诚敬而疏通,博学而和粹。”3. 程 朱 学说中所谓存诚与居敬的并称。 金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中:“ 欧公 《寄常秩》诗云:‘笑杀 汝阴 常处士 ,十年骑马听朝鸡。’ 伊川 云:‘夙兴趋朝,非可笑事, 永叔 不必道。’夫诗人之言,岂可如是论哉! 程子 之诚敬,亦已甚矣。”
【诚剀】指忠诚剀切。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谕旨令九卿会议。公廷诤谔谔,同列震悚。 世宗 嘉其诚剀,不以为非。”
【诚然】1.确实如此。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下·韩宣子忧贫》:“ 叔向 言贫之可以安,则诚然;其 言欒 书之德,则悖而不信。”《金史·后妃传上·海陵嫡母徒单氏》:“ 海陵 侍太后于宫中,外极恭顺……见者以为至孝,太后亦以为诚然。”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四)》:“先前,听到二十四史不过是‘相斫书’,是‘独夫的家谱’一类的话,便以为诚然。后来自己看起来,明白了:何尝如此。”2.果真;实在。 明 冯惟敏 《不伏老》第一折:“[末略念科]诚然老作家!诚然老作家!好笔仗!大学问,深意味。”《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贵 ﹞道:‘你一向出外不归,只道是流落他乡,岂知却能挣扎,得第做官回来!诚然是与宗族争气的。’”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他的运气诚然不坏,赶到车站一看,并没有火车不开的通告。”3.固然(引起下文转折)。《老残游记》第三回:“又一人道:‘ 佐臣 酷虐是诚然酷虐,然 曹州府 的民情也实在可恨。’” 郭沫若 《浪漫主义》:“ 鲁迅 诚然是一位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但未尝没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的成分,甚至于可以说是一半对一半吧。” 冯雪峰 《雪峰寓言·狼和他的尾巴》:“一条尾巴对于一个狼诚然不重要,可是一个狼而没有一条尾巴,那人家又要讲闲话了,说我穷得连一条尾巴都养不起!”
【诚善】诚实善良。《後汉书·冯衍传下》:“伤诚善之无辜兮,齎此恨而入冥。” 李贤 注:“子既早殀,未有邪僻,故云诚善。”
【诚道】诚信之道。《汉书·孔光传》:“《书》曰‘天既付命正厥德’,言正德以顺天也。又曰‘天棐谌辞’,言有诚道,天辅之也。”
【诚惶】见“ 诚惶诚恐 ”。
【诚惶诚恐】1.封建时代奏章中的套话。表示惶恐不安。《後汉书·杜诗传》:“ 诗 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牧养不称,奉职无効,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宋 王安石 《辞同修起居注状》之六:“臣诚惶诚恐,震怖不知所出。”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干凟天威,臣谨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亦省作“ 诚惶 ”。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谨奉表以闻,臣 云 诚惶以下。”2.今泛用以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国民党很怕批评,每次开参政会就诚惶诚恐。” 林淡秋 《马逢伯》:“当他轻飘飘地跟着专差冲出小客栈的大门,诚惶诚恐地踏进省政府的大门时,他发觉自己手里还捏着一双筷子。” 古华 《芙蓉镇》第三章六:“是祸,是福?她诚惶诚恐。”
【诚勤】谓的确殷切。 宋 王安石 《答林中舍启》之一:“幸怜封畛,叨缀戚姻,仰风诚勤,奉问顾缺。” 宋 王安石 《答林中舍启》之二:“去德不远,向风诚勤。”
【诚感】谓精诚感动神祇,因而出现奇迹。《晋书·束晳传》:“ 太康 中,郡界大旱, 晳 为邑人请雨,三日而雨注,众谓 晳 诚感,为作歌。”《南史·刘歊传》:“母每疾病,梦 歊 进药,及翌日转有间効,其诚感如此。” 唐 孙逖 《太子右庶子王公神道碑》:“公克葬之日,雷雨顿歇於通衢;反虞之际,灵芝或生於灵寝。神明昭格,姻族嗟称,此又孝妻孝子之诚感也。”
【诚当】正值。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适会除御史,诚当得言秋。”
【诚节】忠诚不渝的节操。《三国志·魏志·王昶传》:“ 东平 刘公干 ,博学有高才,诚节有大意。”《隋书·杨素传》:“早建殊勋,夙著诚节。”《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通天元年》:“ 鹿城 主簿 宗城 潘好礼 ,著论,称 有功 蹈道依仁,固守诚节,不以贵贱死生易其操履。”
【诚意】1.使心志真诚。语出《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唐 韩愈 《原道》:“然则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先生教人,自致知至於知止,诚意至於平天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大学扼要在诚意,诚意扼要在慎独。”2.心意真诚。《太平广记》卷一九六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贾人妻》:“因诚意与言,气甚相得。”3.指真诚的心意。 宋 范仲淹 《答赵元昊书》:“正月日具位某,谨脩诚意,奉书於 夏国 大王。”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沈简庵词翰品行》:“先生端厚谨恪,好奖借後进,皆出诚意,而取与则甚严。”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一章:“但是敌人对谈判并无诚意,仍继续加强准备,补充兵员。”
【诚愫】见“ 诚素 ”。
【诚慊】赤诚的心意。 南朝 梁 陶弘景 《与武帝论书启》:“伏愿圣慈,照录诚慊。” 唐 陈子昂 《谏用刑书》:“臣伏覩陛下圣德聪明,游心太古,将制静宇宙,保乂黎人,发号施令,出於诚慊。”
【诚愿】忠厚老实。 隋炀帝 《隋秦孝王诔》:“ 孝王 惟允,俾侯于 秦 ;爰自圣章,天性诚愿。”
【诚伪】真诚与虚伪。 三国 魏何晏《景福殿赋》:“观器械之良窳,察俗化之诚伪。” 清 唐甄 《潜书·受任》:“君子之始得君也,观其聪明,观其用舍,观其诚伪,观其度量。” 清 傅维鳞 《明书·乱贼传二·满四》:“贼虽降,诚伪叵测。”
【诚说】亦作“诚悦”。
衷心悦服。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表》:“百年上寿,既曰徒然;如其诚说,亦以过半。” 隋炀帝 《谢天冠仍请净名义书》:“为子为臣,难亏难怠,岂藉四缘,能入三昧!此非臆断,实荷诚说。”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及至此都,徘徊而不能去者,诚悦閤下之义,愿少立於堦墀之际,望见君子之威仪也。”
【诚实】1.真诚老实。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贡》:“夫高论而相欺,不若忠论而诚实。”《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劝君出语须诚实,口舌从来是祸基。” 巴金 《谈<灭亡>》:“《灭亡》不是一本革命的书,但它是一本诚实的作品。”2.确实;实在。《後汉书·郭太传》:“ 林宗 追而谢之曰:‘ 贾子厚 诚实凶德,然洗心向善。 仲尼 不逆 互乡 ,故吾许其进也。’”《古尊宿语录·云峰悦禅师初住翠岩语录》:“师云:‘从来丛林极有商量,或有道,须知 黄檗 有陷虎之机。又道,须知 南泉 有杀虎之威。若据与麽说话,诚实苦哉。’”
【诚挚】诚恳真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我见他诚挚,只得进来,告知母亲。”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 敬隐渔 君的法文听说是好的,但他对于翻译却未必诚挚,因为他的目的是在卖钱。” 茅盾 《一个女性》:“真料不到这一句诚挚的祝福到现在却成了凄惨的反讽。”
【诚悫】诚朴;真诚。 唐 柳宗元 《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於斯也,虑善善之过而莫之省,诚悫之道少损,故敢私言之。” 明 唐寅 《爱溪记》:“ 新安 洪君 伯周 ,俶傥诚悫士。” 清 刘大櫆 《乌程闵君墓志铭》:“每春秋飨奠,必致其诚悫。” 陈少白 《兴中会革命史要》:“﹝ 柯尔 ﹞生性很诚悫, 孙先生 又求他搭救。”
【诚确】诚实。 明 王应遴 《逍遥游》:“师父度人权巧,语言无不荒唐,他救世真心,主意实是诚确,你不可因此错认了。”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庄伯和诙谐》:“ 伯和 子 允恭 ,诚确老医,常往来吾家,犹及识之。”
【诚质】诚实、质朴。《汉书·郊祀志》:“奉天之道,贵以诚质大得民心也。”《隋书·礼仪志一》:“良由天神高远,义须诚质,今从泛祭五帝,理不容文。” 唐 柳宗元 《答元饶州论政理书》:“今若非市井之征,则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问,推以诚质,示以恩惠,严责吏以法,如所陈一社一村之制,递以信相考,安有不得其实?”
【诚请】诚恳请求。 唐 柳宗元 《礼部为文武百寮请听政第二表》:“今百辟卿士,顒然在庭,瞻望清光,已七日矣。固陈诚请,犹未允从,内外忧惶,莫知所出。”
【诚洁】1.衷心纯洁。《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诚洁必有难污之色。”2.真诚明洁。 唐 韩愈 《明水赋》:“于以表诚洁,于以戒荒怠。”
【诚朴】真诚朴实。 明 李东阳 《先考赠少傅府君诰命碑阴记》:“为人诚朴坦易,言若不能出口。” 清 唐鉴 《赠贺藕耕太史提学山西序》:“亦或貌为诚朴,号称正人,而欺罔之心,随时败露。” 艾青 《公路》诗:“可怜的心,诚朴的心啊,终于从单纯与广阔,重新唤醒了一个生命的崇高与骄傲。”
【诚县】见“ 诚悬 ”。
【诚笃】1.真诚厚道。 明 方孝孺 《双桂轩铭》序:“公和易诚笃,表裏如一,与人交,豁然无隐。” 沙汀 《范老老师》:“在两个孙子当中,另一个比较理解祖父。在中心小学校当教员,拘谨诚笃,写得一手好字。”2.犹虔诚。《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且上帝立戒甚严,不敢宣扬,但拣一二诚笃之人,口授心传。”《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真<祖宗革命>》:“吾言出,则必有疑难之者至,曰:□君乃 支那 最诚笃之革命党,众望所属。” 固桐晟 《西门豹治邺》:“想到此处, 西门豹 心中暗暗高兴,精神为之一振,马上摆出一副信神的面孔来,甚至比一般人还诚笃。”3.真诚深厚。 清 戴名世 《汪河发墓志铭》:“将死,曰:‘呜呼!我死毋憾,但我主人闻之,病又加甚耳!’其中心爱主诚笃如此,因并志之。” 叶君健 《曙光》十三:“他与 彭玛莉 之间的‘伉俪感情’也非常‘诚笃’,但他同时也和她建立了一个默契。”4.的确深厚。 清 孙枝蔚 《题陈侯祠呈莫翁釐峰》诗:“ 莫翁 谊诚笃, 陈公 名益美。”
【诚谏】忠谏。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 王利器 集解:“‘诚’避 隋文帝 父‘忠’字讳改。”
【诚谛】1.真实而详审。《华严经·十回向品》:“为令一切众生,得六十种音声,发言诚谛,皆可信受。”2.真谛,真正的道理或意义。 章炳麟 《四惑论》:“今人以为神圣不可干者,一曰公理,二曰进化,三曰惟物,四曰自然。有如其实而强施者,有非其实而谬托者,要之,皆眩惑失情,不由诚谛。”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儗播布美术意见书》:“顾实则美术诚谛,固在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比其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
【诚荩】忠诚。《旧唐书·郭子仪传》:“史臣 裴垍 曰: 汾阳 事上诚荩,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
【诚恳】真诚恳切。《晋书·温峤郗鉴传论》:“微夫人之诚恳,大盗几移国乎!” 唐 柳宗元 《为桂州崔中丞上中书门下乞朝觐状》:“顷在 邕州 ,累陈诚恳,谬尸进律之宠,未遂执珪之愿。” 明 高攀龙 《家训》:“吾为子孙发此真切诚恳之语,不可艸艸看过。” 冰心 《晚晴集·追念振铎》:“对于他的诚恳、刚正、率真的性格,却知道得很清楚。”
【诚谢】衷心感谢。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糁制》:“数日,翁媪复携饼饵造僧房,见僧云:‘诚谢老师见惠秘方,以休养二老。’”
【诚斋体】 南宋 诗人 杨万里 ,号 诚斋 ,自创平易自然、清新活泼的诗体,时人号为“诚斋体”。参阅 宋 杨万里 《〈诚斋江湖集〉序》、《〈诚斋荆溪集〉序》,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
【诚绩】忠诚之绩。《宋书·王镇恶传》:“ 高祖 表曰:‘故 安西 司马、征虏将军 王镇恶 ,志节亮直,机略明举。自策名州府,屡著诚绩。’”
【诚职】忠于本职。 明 何景明 《说琴》:“是以宫商不诚职而律吕叛度。”
【诚归】诚心回归。《诗·大雅·崧高》:“ 申伯 还南, 谢 于诚归。” 郑玄 笺:“ 谢 于诚归,归于 谢 也。” 孔颖达 疏:“言 谢 于诚归,正是诚心归於 谢国 。古人之语多倒,故申明之。诚归者,决意不疑之辞。”
【诚鲠】忠诚鲠直。《新唐书·刘蕡传》:“自诏书下,万口籍籍,叹其诚鲠,至於垂泣。”
【诚谨】忠诚谨慎。《北史·张黎传论》:“ 张黎 诚谨廉方,以勋旧见重。”
【诚砺】谓真诚地修身砺行。 前蜀 杜光庭 《唐洞卿本命醮词》:“使臣罪销厄灭,业著功充,奉亲既保其安宁,荐远必沾其迁拔,永坚诚砺,以答真灵。”
【诚愿】1.衷心的愿望。 汉 刘向 《九叹·愍命》:“回邪辟而不能入兮,诚愿藏而不可迁。”《陈书·高祖纪下》:“九域八荒,同布衷款;百神羣祀,皆有诚愿。” 唐 萧颖士 《为陈正卿进续尚书表》:“陛下必谓臣所著小有可观,赐以召见,阙庭一垂试问,臣采摭之外,亦以学文,纵不能光扬盛美,犹庶乎细水短材之益,则圣人之含容大矣,微臣之诚愿毕矣。”2.衷心希望。 唐 张廷珪 《请勤政崇俭约疏》:“臣愚诚愿陛下约心削志,澄思励精,考 羲 农 之书,敦朴素之道。”
【诚怀】诚心;真诚的情怀。 宋 王安石 《赐判汝州富弼乞假养疾诏》:“如顺诚怀,勉绥吉禄。” 宋 王安石 《赐大辽国贺正旦人使见讫就驿赐酒果口宣》:“宜加好赐,以致诚怀。”
【诚悬】亦作“ 诚县 ”。
喻指处事公正明察。语本《礼记·经解》:“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 郑玄 注:“衡,称也;悬谓锤也。” 孔颖达 疏:“衡谓称,衡县谓称锤;诚,审也。若称衡详审县锤,则轻重必正。” 唐 刘梦得 《荐处士王龟》:“况遇相公持衡,敢有所启;诚悬之下,轻重难欺。”
【诚悬笔谏】指 唐柳公权以书法进谏 唐穆宗 事。 诚悬 , 公权 字。语本《新唐书·柳公权传》:“帝问 公权 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 公权 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宋 苏轼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之二:“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 诚悬 笔谏时。”
【诚谠】1.忠直。《隋书·韦世康等传论》:“ 旦 ( 柳旦 )屡有惠政, 肃 ( 柳肃 )每存诚谠。”2.指忠直的言论。《晋书·顾和袁瓌传论》:“ 君孝 固情礼而违显命, 山甫 献诚谠而振颓风。”
孔子让我们做到的是“诚”、“信”、“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