蛎鹬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蛎鹬:(又名:海喜鹊)

拉丁文名称:Haematopus ostraleg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 Eurasian Oystercatcher

鸟纲,鸻形目,蛎鹬科,蛎鹬属。

蛎鹬科(Haema

欧洲蛎鹬(Haematopus ostralegus)

topodidae)蛎鹬属(Haematopus)的几种滨鸟。见於温带至热带地区。体粗短。长约40∼50公分(16∼20吋)。腿粗,深绯红色。翼长而尖。嘴长而扁,楔形,橙红色。羽色由黑、白花(包括一个白色宽翅斑)至全黑色。主要以软体动物(如牡蛎、蛤和贻贝)为食,退潮时软体动物留在海滨,贝壳半张开时,蛎鷸立即啄食。鹬鹬在地面营巢,产2∼4枚卵於沙中。约有7个种,欧、亚、非洲产的欧洲蛎鹬(H. ostralegus, 即蛎鹬)上体黑色,下体白色。西半球海滨的美洲蛎鹬(H. palliatus)上体色深,头和颈黑色,下体白色。北美洲西部的黑蛎鹬(H. bachmani)和澳洲的乌蛎鹬(H. fuliginosus),除腿绯红色外,全身为深色。

蛎鹬是中型涉禽,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沿海地区,喜食牡蛎、蛤、蚌类、贻贝、帽螺。蛎鹬有1属11种,我国只有蛎鹬一种。

这种鸟类除南美洲外,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见于沿海一带,夏季在东北、河北、山东等地繁殖,冬季迁至南方。

它们的特点是都有桔红色的又长又扁的喙。产于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翅长270毫米。头、颈、上体均黑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均白色,尾羽基部白色,其余部分黑色,眼、嘴、腿和脚朱红色。粗壮的腿略带桃色,翅膀长而尖。羽毛有黑白变色的色彩。

平时栖息在海岸、沼泽、河口三角洲。大多数单个活动,有时结成小群在海滩上觅食软体动物、甲壳类或蠕虫。跑得快,飞翔力强。常站立在海滨低岩的顶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用嘴搜索食物。在海滨砂砾中筑陷穴状巢。每窝产卵2~4枚。卵橄榄黄带灰色,有褐黑色斑点。

野外识别:中等体型(44厘米)的黑白色涉禽。

蛎鹬是萨尔瓦多和爱尔兰的国鸟;栖息在海边,生活的范围仅限于海洋、海岸地区,人们又称之为海喜鹊。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分类智利蛎鹬, H. leucopodus

南美黑蛎鹬 H. ater

美洲黑蛎鹬 H. bachmani

美洲蛎鹬 H. palliatus

加那利黑蛎鹬 H. meadewaldoi †

非洲黑蛎鹬 H. moquini

欧亚蛎鹬 H. ostralegus

澳大利亚斑蛎鹬 H. longirostris

南岛斑蛎鹬 H. finschi

查岛蛎鹬 H. chathamensis

新西兰蛎鹬 H. unicolor

乌蛎鹬 H. fuliginosus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