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名称】玉螺

【俗名】潮汕:肚脐螺、蚶虎。

【科属】软体动物、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中腹足目

【分布区域】分布很广,热、温、寒带均有其踪迹,大多在潮间带中、下区及基准面的附近的泥、沙底栖息。

【形态特征】玉螺外表呈球状,壳口为半月形。,内唇滑层厚,有时呈肋状,几乎把脐孔遮盖住。它们的足极发达,可包被贝壳,其作用如锄,可用来挖掘泥沙,使身体埋于沙中。玉螺的触角呈三角形而扁平,前端尖,眼已退化,吻长能伸缩。这种动物均为肉食性动物,以双壳类软体动物或者其它动物为食。它的吻的腹面有穿孔腺,能溶解双壳类动物的贝壳,然后用齿舌锉食其肉。通常在潮间带看到许多双壳类动物的空壳,在顶部有一圆孔,菘始作俑者,十之七八是玉螺穿凿。

【生活习性】玉螺在沙上爬行后,由于前足锄沙的作用,常留下一条清晰的痕迹,退潮后采集者可以跟踪这行"脚印"找到它。玉螺的贝壳呈球形或陀螺形,螺旋部短,体螺层膨大,壳面平滑或有纤细的旋形刻纹。斑玉螺的壳面布有紫褐色或黄褐色的斑点,其肉大多可食用,但因其自身是肉食性动物,为海涂养殖贝类的敌害之一。

【玉螺种类】

1. 方斑玉螺(Naticarius onca)

贝类动物、腹足纲、玉螺科

产地: 东北海域

栖地: 泥底、沙底

尺寸: 2.5 cm

深度: 中

2. 扁玉螺 (Neverita albumen)

英文名: Neverita didyma

俗名: 无

产地及产期:

为我国沿海常见的种类,北方多于南方。此外,在日本北海道南部至九州、朝鲜半岛、菲律宾:澳大利亚以及印度洋的阿曼湾等地也有分布。肉供佐膳,青岛菜市经常有出售。贝壳可供观赏,并可作工艺品。因其为肉食性种类,故为滩涂养殖贝类之敌害,但同时也是底栖鱼类的饵料,如马面鲸的胃内发现扁玉螺的贝壳和庸。

贝壳呈半球形,坚厚,背腹扁而宽。壳顶低小,螺旋部较短,体螺层宽度突然加大。壳面光滑无肋,生长纹明显。壳面呈淡黄褐色,壳顶为紫褐色,基部为白色。在每一螺层的缝合线下方有一条彩虹样的褐色色带。壳口卵圆形,外唇薄,呈弧形;内唇滑层较厚,中部形成与脐相连接的深褐色胼胝,其上有一明显的沟痕。脐孔大而深。厣角质,黄褐色。生态、利用和地理分布:生活于潮间带至水深50m的沙和泥沙质的海底,通常在低潮区至10m左右水深处生活。常潜入底内猎取其他贝类为食。约在8一9月产卵,卵群和细沙粘成围领状

3. 星光玉螺 (Natica stellata)

4. 欧洲斑玉螺 (Natica maculata)

贝类动物、腹足纲、玉螺超科、玉螺科

分布:地中海

数量:常见

尺寸:4厘米

壳厚重坚实,螺塔扁平,螺层少,体层大。螺层凸圆,但在浅缝合线下较平。脐孔大而身,有纤细的纵沟,局部被肋状内唇滑层遮掩。螺轴直而平滑。壳表乳白色,有红褐色大小斑纹;壳口紫色或褐色。

5. 乳头玉螺 (Eunaticina papilla)

产地: 东北海域

栖地: 泥底、沙底

尺寸: 2.5 cm

深度: 深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